到外面吃飯、喝下午茶,常常是我進行心理學個案研究的時間。
有一次,我聽到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幾位姊妹在聊天抱怨,其中一位,在闡述她的悲慘婚姻生活。當然,她先生,就是被公審的對象。
這類的對話,通常瑣碎而重複。簡而言之,她的重點,是她先生為了家計、房貸,需要兼兩份工,
回到家,還要花時間照顧小孩。
「他都不在意家庭生活!」這位太太強調了好幾次。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耳朵壞掉了?這位太太的描述非常凌亂,情緒話滿天飛,
但是前前後後拼湊起來,我所聽到的是,這是一位負責任、顧家疼小孩的丈夫,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賺的錢不夠她花。她先生負責家裡的大小開銷、房貸,
但是沒有辦法陪她逛街,沒辦法對她表示該有的心意。
她「只好」用自己的錢,買名貴的包包、穿漂亮的洋裝、去做spa與護膚美甲…。
在她的眼裡,她先生不是好丈夫、不是好爸爸,搞不好有外遇…
我大概是太久沒見世面了,明明是雙重標準、邏輯前後不一,對自己很寬鬆,對他人很嚴格。
沒想到,姊妹淘們開始附和起來,簡而言之,就是這個先生沒那麼好,他們各自的先生或男朋友更差。
在社交場合,這是常見的安慰人的方式。說自己的不好,來突顯他人的好;大家都沒那麼好,
來同病相憐一下,相互取暖求慰藉。對他人討厭的對象,偶爾補個幾句嫌惡,算是支持一下朋友的情緒。
會做人的高手,當著人的面,即使聽出他過分的地方,最好是講講善意的謊言。
頂多就是用開玩笑的態度,點一點他,然後請他不要當真。被點到的人,如果有點生氣了,
那就再把對方討厭的人,多嫌個幾句,講講「公道話」,把氣氛再扳回來。
但是,如果是在人後,那就不用顧忌了。難聽的話講個痛快,然後彼此約定,
「你不能跟他講喔!」、「千萬不要告訴別人!」
現代功利社會,人際關係真的很淺薄。想交朋友,第一件事,就是要先學習別得罪人。
要想不得罪人,真心話就要藏起來,善意謊言要練得溜。
關係如果真摯一些,那也要看關係說話。關係夠了,真心話才能出口,但是真出口了,就要怕失去朋友。
如果是在治療情境,善意的謊言,就可以免了。關係建立了,同理與支持夠了,時間到了,
我們就可以試著說:「妳理想中的婚姻生活,跟現實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妳先生把家庭責任,連同妳想逃避的部分,一肩扛起。所以,他不再有餘力,
像婚前那樣注意妳,妳對婚姻的不適應,他目前無能為力!」
可是,我終究知道,如果到治療室來的人,一心只想證明對方有多可惡,那我有多麼精闢的分析,
也是枉然。心理專業人員,碰到頑石,也很難點成金。
我想起,最近跟一個孩子相處的經驗。孩子好強,輸了就賴皮,凡事要看他心情,聽他主意。
他不是壞孩子,但是他天生不太能同理,情緒調控能力弱,狀況還會跟著季節變換起伏。
孩子鬧了一陣,我告訴孩子:「你因為輸了,所以很生氣,很生氣,也不能推人。
你們背對背,他出石頭,你出剪刀,他慢出也沒有用,所以你輸了…他們可以先開始…」
「哪有,才不是這樣…你根本沒有講清楚…你們都這樣…都騙我…每次都這樣,都是我最後…」
孩子還是大聲嚷嚷,反對他的,就算是他的好友,也一樣準備被揍。
情緒一來,事實都變成謊言,證據就變成誤會。我很清楚,孩子的困難,我能理解,
我也會努力加油,但外人未必包容。我也從來都是這樣說:「不是每個人都能溝通!」
在治療關係裡,我提供我的專業,講合適的話,陪著對方一同成長。
我也支持,也鼓勵,但是善意的謊言多說無益。
合則來,不合則去。我的工作,不是為了讓我交朋友。真要交朋友,彼此能談真心話,能信賴、
少社交禮貌話,那是我心目中難得的朋友。
善意的謊言,常讓我覺得疲累。但是能藉著真心話彼此成長,好像怎麼講都不累。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我想說的很多話,好幾千年前就被聖賢說過了。可是,在現在的社會,如果用這個標準,
來淘汰朋友,大概就沒剩幾個了。
沒剩幾個,也好。真正的好友,能有一個,那就要當作寶了!
摘自商周, 作者_洪仲清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畢業,領有臨床心理師合格證書。
Laura Pausini-Somos H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