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隔壁的林小弟才放學回家,說是暑假前的最後一天 我上下打望著林小弟,並與他打個招呼 我問:「你的褲子短了,是不是你媽媽來不及幫你買新褲子呢?」 他回答:「不是;是同學們都這樣穿!」 頓時;我接受了他的話,並微笑滴體會:「褲長的不足,也可以視之身體的有餘」 這樣的思考邏輯,可以在流行時尚出現,是否也可以在生活哲學上有所體會! ------------------------------------------------------------------ 「你叫我去認識不足,也是你的有餘 不足的,存在我的空間;有餘的,存在空間外的你」 在這裡,你要成為我? 還是我要成為你? --痕顏 ------------------------------------------------------------------ 找到這樣的軌跡 當我來回網絡與現實之中,發現一個 看似清晰卻還混亂的軌跡 我們在現實之中,虛擬一個自已 ! 那麼 虛擬之中,是否建立一個真實的自已? 這個問題,是問題,也不再是問題了 如果網絡中,因你,我可以得到 如神的旨意--神永遠愛你 那麼現實中,因我,是否就是神的囑意,要將祂實踐為我的考績 旨意是旨意,考績是考績 旨意還不等於考績 旨意可以清晰,考績還在等你 那麼,我可以如 與佛陀的緣 劃比例,由座標A 走向 座標B 當人們懂得自已的不是、不足;那這個點A 才開始是 認清自已 當人們由座標A走向座標B,才開始是做自已 沒有A的自已,不能說是認清自已 沒有B的自已,不能說是找到自已 ------------------------------------------------------------------ 一句 過去已經過去,可能是消極的嘆氣 一句 過去已經過去,可能是勇於面對自已,謙於面對你 朋友說:「不是我們不懂慈悲與道德問題,而是人們缺少面對的勇氣」 或許,天會下雨,人在變異...一切由它去 願不願意自已改變自已 不是為別人而改變,委屈自已,而是為自已成為更強的自已 面對抉擇,由我祈福你... 凡有的,還要加給你,叫你有餘;凡沒有的,連你僅有的,也要奪去!... 那麼,你要成為有餘;還是被奪去? ------------------------------------------------------------------ 《 馬太效應 》 源自於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第十四節「按才幹受責任」 經中,將天國比喻為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 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三千、一個給了一千 待主人回國,得五千的僕人投資有道,淨賺五千;收三千的僕人也不遑多讓,交回六千 然擁有一千的僕人,將銀兩安埋在土中,而後原封不動地還給主人 主人憤怒地將一千悉數贈給交回一萬的僕人,因為: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教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是指 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 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 馬太效應 反映在經濟學 反映 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馬太效應 反映在愛情 no money no honey , much money much honey ? 一個殘酷的社會,由我們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注定要與世界簽下這一不平等條約 找到自已的「軌跡」,將是契機,所以我寫下它 痕顏 啟示於 馬太福音 啟示於 堂哥 的鼓勵 啟示於 莫莫 的一句 啟示於 林小弟 啟示於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