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9045
 捷客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吃海鮮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故事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微胖的人比較長壽?
作者: 捷客 日期: 2022.09.08  天氣:  心情:
微胖的人比瘦子更長壽?可靠嗎

林慶順教授(科學的養生保健站長)

2021-02-09 10:20:45 科學的養生保健 / 林慶順教授

我在2020-10-27發表94歲的婆婆,105歲的爺爺,兩極的養生,目的是希望大家能思考什麼才是健康的生活習慣。上禮拜(2021-2-3)讀者Shuan在這篇文章的回應欄留言:
「請教林教授 最近又看到某位日本的營養專家說"微胖較長壽"聽起來不是很可靠 請問您的意見?謝謝您。」
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15-12-23發表在元氣網的文章,標題是:顛覆想像!日專家:微胖較長壽、粗茶淡飯加速老化。它的第一和第二段是:「…日本公共衛生及老年醫學權威新開省二提出,微胖的人會比瘦子更長壽,…新開省二指出日本一項調查,…發現BMI值最低(<20)的組別,累積存活率竟然比BMI值較高的三組低5~10%,顯示BMI值越低的人,不一定能長壽。」

這篇文章提到的BMI是Body Mass Index的縮寫,而它的計算公式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再除以身高(公尺)。例如一個體重70公斤,身高170公分的人,他的BMI = 70 ÷ 1.7 ÷ 1.7 = 24.2。

BMI是被用來評估一個人是否過重,也被延伸來評估是否肥胖。世界衛生組織1997年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議,將《正常體重》定位為BMI在18.5到24.9之間,《過重》定位為BMI在25到29.9之間,《肥胖》定位為BMI在30或以上。

圖/取自科學的養生保健

圖/取自科學的養生保健
其實,用BMI來做為健康指數是有缺陷的。例如一位健美先生,渾身都是肌肉,但根據BMI,他卻是被定位為肥胖。另外,縱然是脂肪,也有好壞之分:皮下脂肪是好的,但腹腔脂肪則是壞的。很不巧的是,與白種人相比,亞洲人通常有較高比例的腹腔脂肪。所以,縱然同樣被定位為肥胖(BMI在30或以上),亞洲人的健康風險卻是比白種人來得高。

那篇元氣網文章裡提到的日本專家《新開省二》,他的英文名字是Shoji Shinkai。用這個名字,加上BMI,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共搜到10篇論文。這10篇論文裡只有兩篇是有關BMI和死亡率的,而它們都是在2020年發表的。但是,很奇怪的是,元氣網那篇文章卻是在2015年發表的。

不管如何,那兩篇論文的標題和結論分別是: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mong older Japanese(日本老年人體重指數與全因死亡率之間關係的年齡和性別差異)。結論:在年長的日本人中,低BMI(<20.0)與較高的死亡率相關,而高BMI(≥27.0)與較高的死亡率無關。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ody Composition Indice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Older Japanese Adults(日本老年人身體成分指標與全因死亡率之間的劑量反應關係)結論:與體重指數(BMI)和脂肪質量指數(FMI)相比,無脂肪質量指數(FFMI)和骨骼肌質量指數(SMI)是更明確的死亡率預測指標。 也就是說,由於BMI是把脂肪跟肌肉都計算到體重裡,所以用它來評估體重與死亡率之間的關聯性,是不可靠的。

那篇元氣網文章的標題《顛覆想像!日專家:微胖較長壽》也是讓人啼笑皆非。要知道,早在1980年代就有人提出《微胖較長壽》的理論,而最有名的是莫過於老年醫學權威Reubin Andres醫生。請看紐約時報在2012-9-30發表的Reubin Andres, an Advocate of Weight Gain, Dies at 89(增重倡導者魯賓·安德烈斯去世,享年89歲)。

哈佛大學的公共衛生專家也在1987年發表Body weight and longevity. A reassessment(體重和長壽。 重新評估),來反駁Reubin Andres醫生的論調。

美國CDC的四位專家(包括Flegal 博士)也在2013-1-2發表Association of all-cause mortality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using standard body mass index catego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使用標準體重指數類別將全因死亡率與過重和肥胖相關聯: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

這篇論文共分析了97篇BMI與死亡率關聯性的臨床研究報告,而結論之一是:過重(即BMI在25到29.9之間)與降低全因死亡率有關。 但是,哈佛大學的公共衛生專家也立即做出回應,發表Overweight, obesity, and all-cause mortality(過重,肥胖和全因死亡率)。他們說:「與Flegal等人的結論相反,文獻提供了明確的證據,即使適度的肥胖也有許多不利的健康和社會後果,包括生活質量降低,醫療保健費用增加和死亡率升高。」

最重要的是,在2016年,一個由全世界近百位專家組成的The Global BMI Mortality Collaboration(全球BMI死亡率合作)發表Body-mass index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dividual-participant-data meta-analysis of 239 prospective studies in four continents(身體質量指數和全因死亡率:四大洲239個前瞻性研究的單項參與者數據薈萃分析)。

這項龐大的研究包括了32個國家的239個前瞻性隊列研究中的一千多萬人,而結論是BMI在20到25之間的全因死亡率是最低。也就是說,BMI一超過25,死亡率就開始升高,而這當然是與《新開省二》所說的《BMI大於27與較高的死亡率無關》相左。

但是,儘管如此,台灣的媒體竟然在2016年後還是繼續在鼓吹《微胖較長壽》。例如,《健康雲》在2017-1-30發表的別再老是減肥! 「微胖」才是最健康的!好處有這些,《每日健康》在2017-6-26發表的原來「微胖」才是長壽指標,《良醫健康》在2018-5-16發表的「微胖」的人最長壽,以及《健康2.0》在2020-7-16發表的「微胖」更長壽!。

這些號稱《健康》或《良醫》的媒體真的是名副其實的掛羊頭賣狗肉。

註1:《微胖》就是《過重》,也就是BMI在25到29.9之間,而它與健康和壽命之間的關係,目前還是爭論不休。所以,健康資訊傳播者應當讓民眾知道有正反兩派的論述,而不應當用什麼《顛覆想像》,《原來微胖才是長壽指標》等標語來誤導民眾。

註2:我個人認為,《微胖》也許是無害的,尤其可能是因人而異,但絕不應當是追求的目標。最重要的是飲食要均衡,運動要有恆。能不胖是最好,但如果是微胖,也就順其自然,不用太擔心。
標籤:
瀏覽次數:148    人氣指數:148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吃海鮮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故事
 
住戶回應
 
時間:2022-09-09 13:46
她, 59歲,桃園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