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640461
 ★汶君★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轉PO分享:舒跑加溫開水妙用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不要再傳妖言惑眾的詐騙垃圾訊息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轉PO新聞:自學教父
作者: ★汶君★ 日期: 2012.05.14  天氣:  心情:


自學教父陳怡光:我希望我的小孩是蟑螂













【記者廖雲章專訪】「我希望我的小孩是蟑螂!不管社會變遷動盪成什麼模樣,他都能靠多元技能活下來,這才是未來世界需要的競爭力!」在自學圈裡人稱「自學教父」的陳怡光,笑嘻嘻地以「蟑螂」期許從小沒上過一天學校,在家自學的一雙兒女:陳明秀和陳明哲。


▲《我家就是國際學校——波蘭媽媽台灣爸爸的地球村教養經驗》一書,收錄了陳怡光、魏多麗夫婦十多年來的自學教養心得。(圖/商周出版提供 文/李偉凱)


曾登上Vogue雜誌的混血氣質少女陳明秀今年14歲,雖沒上過一天學校,卻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英文、波蘭文。在家自學的彈性給了她多元發展的時間條件:2011年她代表台灣前往泰國參加花式滑冰比賽,獲得青少年組冠軍;熱愛滑雪的她,1月取得加拿大滑雪教練執照。她還迷上攝影,喜歡用手機拍照,作品成熟別具風格。正值青春的明秀有沒有叛逆期?一口標準中文的波蘭媽媽魏多麗(Dorota Che-Wernik)甜蜜地說:「我都說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陳明哲,今年9歲,漂亮俊秀的臉孔常登上親子雜誌,他喜歡芭蕾、熱愛烹飪,時常窩在廚房與媽媽學習廚藝。雖然是姊弟,陳明哲和陳明秀的學習風格差別很大。魏多麗說,光是同一家的孩子個性都不一樣,一個班二、三十個小孩的學習風格,差別一定更大,用同一套方法教學,學習效益絕對不好。


波蘭媽媽的教育啟蒙


畢業自波蘭華沙大學的魏多麗從小就喜歡教書,中學開始擔任英語家教,大學跟著當太空科技研究員的爸爸到台灣讀書,因緣際會成為1994年教育部和外交部第一屆中歐獎學金的得主;她也是華沙大學第一位研究台灣鄉土文學的漢學碩士,專攻白先勇與黃春明的作品。


▲今年14歲的陳明秀(右一)與9歲的陳明哲(左一)姐弟,學習風格大不同,在自學的環境中,更能依照個人志趣發展與成長。(圖/廖雲章 文/李偉凱)


喜歡閱讀與學習的她從小就很有主見,因著父親的研究身分,曾在台灣、美國、芬蘭求學,擁有跨國學習的豐富體驗,這樣的經驗使得她成為母親之後,對於孩子的教育很有想法。


「為什麼要天天上學呢?」、「為什麼小孩都關在教室裡學習?」熱愛學習的魏多麗婚後與陳怡光住在英國時,為了小孩教育取得蒙特梭利教師證照,並在幼稚園任教。回到台灣後,希望讓明秀繼續上蒙特梭利學校,卻發現當時台灣的蒙特梭利幼稚園良莠不齊,遍尋不著適合的幼稚園後,他們做了一個勇敢卻自然的決定,讓孩子在家自學。


自學家庭一路走來,雖然辛苦卻也充滿樂趣。陳怡光和魏多麗溫暖開朗的個性,在自學圈頗富盛名,他們大方提供資訊與方法,也樂於分享經驗。他們最近還出版了一本《我家就是國際學校——波蘭媽媽台灣爸爸的地球村教養經驗》,整理了十多年來的自學教養心得。


許多家長嚮往自學,卻擔憂萬一「失敗」會毀了孩子的將來。陳怡光卻認為台灣人過度憂慮競爭力,完全搞錯了重點。他覺得世界已經翻天覆地了,台灣教育還在用他小時候,甚至是他爸爸小時候的那套填鴨制度評量教育,實在讓人很無力,這才該憂慮:「要被制度玩,還是玩制度?」


為何選擇自學


陳怡光認為,如今學校已不保證出人頭地,社會不斷改變,過去的優勢不見得未來會持續。如果成功失敗看的是結果,那從民國93年開始,大學生畢業生的失業率高於高中畢業生,這就是體制教育的成果。況且未來的世界變化莫測,單一的行業和技能隨時可能消失無用,「誰能預測20年後最夯的職業?」他希望能幫孩子準備謀生技能,「就算火星撞地球,他都有本事活下來!」但面對目前的教育現況,抱怨也沒用;若是沒有資源,就自己創造資源。


陳怡光說,大家都抱怨教育體制很爛,但是大家卻都不行動,還是把孩子往學校、補習班送,抱著花錢了事的態度,期望透過「別人」來強化孩子的競爭力,卻忘了關鍵是家庭。他強調:「未來的世界沒有標準答案,我們應該要訓練孩子,不要找答案,而是找方法!」


不少家長對自學理念相當傾心,卻擔心自學會讓孩子變得太封閉,以為自學就是整天關在家裡「自己學」。「不上學,怎麼交朋友呢?」陳明秀被這問題問過幾百遍,她淡淡地說:「同學不等於朋友啊。」雖然她沒有作息一致的手帕交,可是朋友遍布五湖四海,不分年齡性別族群,「一般的青少年不會有泡茶的朋友吧,哈哈!」她指的是社區的退休銀髮族,會與她一起泡茶聊天。


陳怡光夫妻對小孩的人際關係抱持正面想法:孩子從小不斷有機會交新朋友,對於關係處理會比較成熟。他們會知道,今天就算被傷害了,明天也還有機會認識新朋友;就算往來親密,也終有分開的一天。他鼓勵孩子在友誼上嘗試,在交往中學習處理人際關係,判斷交往的深入與否,這些都是很珍貴的經驗,也是孩子需要的生活能力。


陳怡光指出,學校才是「無菌室」,把同一個年齡,甚至智力發展差不多的人關在教室一起學習,越是所謂「菁英」的環境越是如此,而這樣打造出來的下一代,進入真實社會時,往往適應不良。台灣社會習慣的「補弱不補強」,才是最沒競爭力的做法。


多元文化背景的珍貴


當初選擇自學,就是因為希望讓孩子身處於多文化的環境,希望讓孩子可以參與母國的文化活動,但魏多麗觀察到台灣有很多外籍媽媽的小孩,刻意隱瞞媽媽的國籍,甚至不願意學習母語,她覺得非常可惜。


▲在家自學的陳明秀(左),可以利用時間完成媽媽魏多麗交代的各項作業。圖為,將同一個子母開頭的相片歸類編排,完成一本自製的字母相簿。(本報資料室)


媽媽可以做什麼?魏多麗建議,外籍媽媽絕對不要放棄自己的文化,常常跟孩子講母語,讓孩子從小習慣雙語環境,甚至多跟有類似情況的家庭交流,讓孩子一起玩、一起說母語,她認為,媽媽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媽媽要對自己的原生文化有自信,孩子也能從中建立自己的自信。


此外,她認為台灣配偶面對強勢的主流文化,不必焦慮擔憂,因為孩子將來要面對的挑戰與工作機會,現在可能都還沒現身,若能在家庭內創造共學的多國語言文化,奠定孩子適應不同文化的彈性與敏銳度,就是給了孩子最好的預備。


真實生活沒有標準答案


陳怡光驕傲於他一手調教出來的兩個小孩,從小就懂得延後滿足的道理。例如陳明秀從小就不會跟大人索討玩具,物慾很低,手機也是完全壞掉才換新。但她並不小氣,當她在公視看到募款廣告,發現公視缺錢,就決定賣手工麵包為公視募款,賺了1千塊錢捐款成為公視之友。


魏多麗補充,他們出國旅行看到有特色的紀念品,兩個小孩會商量,這個東西買一個要多少錢,如果自己買原料做要多少,算一算差很多,就乾脆自己去大賣場買材料回來做,為充滿異國風情的紀念品說故事、作海報。這個過程她學會成本概念,了解包裝行銷的重要性,還賺到零用錢,也發現賺錢真不容易。


陳明哲每次買東西都會比價,問爸媽:「這個貴不貴?」這種對物質的敏感,必須從小培養。陳怡光實踐「延後滿足」理論,從明秀兩歲開始,就會問她:「妳喜歡這個東西,妳會用來做什麼?有沒有別的東西可以替代?妳會如何使用它?」不斷練習的結果,兩個小孩都不會亂討東西,甚至連學才藝都要年度總檢討。明秀喜歡跟老師學新東西,但不願意反覆練琴,魏多麗就跟她討論:「妳只是在玩,不是在學,這樣不會進步,只是浪費錢!」


對於物質的不迷戀,來自於他們從小就問孩子:「想清楚你要的是什麼?」這句話不只問孩子,也問自己。他鼓勵其他家長,孩子的時間不多,所以更要好好珍惜光陰,保持自己的價值觀,勇敢追求自主學習的教育理念並身體力行,因為教育是人生中「今天不做,未來成本會更大的」無悔投資。
。。。。。。。。。。。。。。。。。。。。。。。。。。。。。。。。。。。。。。。

第一次聽到"自學"這個名詞,感覺很不錯





標籤:
瀏覽次數:175    人氣指數:5615    累積鼓勵:272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轉PO分享:舒跑加溫開水妙用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不要再傳妖言惑眾的詐騙垃圾訊息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