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08621
 路邊的NPC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關於洛神花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轉貼新浪網網站「女子文坊」文章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淺談台灣的烏龍茶
作者: 路邊的NPC 日期: 2007.07.28  天氣:  心情:
烏龍茶,這個在台灣男女老少,人人朗朗上口,讓外國人著迷不已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我想,不單是外國人,連台灣本地人,可能大部分的人都很難解釋得很清楚,甚至南轅北轍。

  為了要釐清這個概念,首先必須從茶葉的分類開始談起。在茶葉的原產地-中國,因為茶的種類眾多,製法不同,為了方便分類,依茶的發酵程度及茶湯的顏色而分成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及黑茶六大類。而其中的青茶,就是俗稱的烏龍茶。歐美國家對茶的的分類更為簡單,即依發酵度來分,不發酵的叫綠茶,全發酵的叫紅茶,而介於中間半發酵的皆稱為烏龍茶。所以不論中西各國,對烏龍茶的稱法,皆是指依某種做法製成的半發酵的茶,並不是指特定的茶葉品種。因此在中國大陸,如果你去茶葉專賣店買茶時,不能只說要買烏龍茶,而是要講出茶葉的名字,例如:安溪鐵觀音、肉桂、水仙…等。若是屬於高級品,甚至只有專有名詞,如大紅袍、鐵羅漢….等。光說烏龍茶或青茶,他們是搞不懂得的。就好像紅茶一樣,有印度、錫蘭、中國….各地方的紅茶,而每個地方又有各種不同的種類。因此不論紅茶及烏龍茶,事實上都是一種代名詞,是指某種做法茶葉的統稱。

  但是在台灣,本地人所稱的烏龍茶,卻不是這個意思。除了它是半發酵的茶之外,還必須是用烏龍的品種(如青心烏龍,大冇烏龍…)所做出來的茶,才叫做烏龍茶。而其他的則用其茶樹的品種來稱呼,如金宣、翠玉…。較有名氣的茶,則會加上地方名字,如大眾所熟悉的凍頂烏龍茶。「凍頂」指的就是南投縣鹿谷鄉彰維村的凍頂巷,而現在已擴大至永隆村,鳳凰村三個村所產製的烏龍茶皆稱「凍頂烏龍」。除此之外,某些高山茶區也會將山名加在前面,如:玉山烏龍茶…,或直接說成「高山烏龍茶」。而一般若單寫「高山茶」時,也是指烏龍茶品種的意思。如果是其他品種,則會有不同的稱呼,如:阿里山金宣茶、東眼山鐵觀音…。因為在台灣所種植的茶類中,大部分都是烏龍的品種。高級茗茶更是如此。因而久而久之,「烏龍茶」這個專有名詞,便由「烏龍品種的茶」所取代。而大眾也不以為意,沒有特別去說明。

  講到這裡,還要特別說明的一點是,早在一百多年前,台灣茶主要是以外銷為主。開始時生產粗製烏龍茶,而後再從福建中學習製作包種茶(發酵較輕),及花茶。在台茶外銷鼎盛時,烏龍茶因為不斷進步改良,而深受歐美人士喜愛。尤其是英國皇室,特別推崇,而有「東方美人」的讚譽。此時期的烏龍茶發酵較高,帶有特殊的蜂蜜滋味,以現在的茶來講,是屬於「白毫烏龍」這類的茶。但在當時是使用「台灣烏龍茶」或「福爾摩沙烏龍茶」。所以早期所謂「烏龍茶」與現在市面上所稱之的烏龍茶是不一樣的茶。

  另外,根據台灣茶葉主管單位對台灣茶的介紹,是依照茶製作方法分為包種茶及烏龍茶二大類。而包種茶又依其做法及茶葉形狀分為條型包種茶—文山包種茶,半球型包種茶--凍頂烏龍茶及球型包種茶--鐵觀音三種。而烏龍茶指的就是重發酵的白毫烏龍。所以在一些早期有關茶葉的文章及書籍中,還有如此的稱呼及記載。所以現在「烏龍茶」這個名字在台灣代表的意思很多,不像中國大陸那麼清楚。而這也是讓愛茶的人深感遺憾及困惑的問題。例如:文山包種茶,說它是包種茶也對,說它是屬於烏龍茶(青茶)也對。而其產品又大多是用青心烏龍的品種茶製作,那為什麼不叫烏龍茶而稱包種茶呢?這就與台灣人對茶葉命名的習慣與歷史有關。早年台灣雖然有野生茶,但數量有限,而且沒有經濟價值。後來幾乎全部由大陸福建引進的茶苗及種子來栽培。而技術也都是跟福建學習而來的。甚至很多製茶師傅後來直接定居在台灣。所以對台灣茶的稱呼也與中國一樣,不論是「烏龍茶」或是「包種茶」都是指某一種製茶的做法。但隨著兩岸的分裂及台灣在製茶技術的進步,逐漸地與中國大不相同,甚至還有很多新的品種產生。例如金宣、翠玉、四季春…等,再加上近二十幾年來台灣有很多新興的產茶區,為了推廣自己當地的茶,有很多地方也會用自己的方法來命名。所以同樣是烏龍茶,其命名的方法就更多樣化了。講到這裡,相信你大概也被搞得迷迷糊糊的了。

  瞭解了「烏龍茶」在台灣所代表的意思後,我們可以做一個結論。那就是,台灣大部分的茶(除了紅茶及綠茶外),依國際的習慣,皆可稱為烏龍茶--即半發酵的茶。但是本地人若說起烏龍茶,其所指的一定是用烏龍的品種所做的茶。其發酵度在15%~25%,形狀是半球型或球型,而茶湯則為金黃色或淺褐色(此顏色與焙火有關),香味則略帶桂花香或淡蜜香,口感醇厚,回甘度佳。但若是做成條型的形狀則稱謂「包種茶」。至於用其他品種的茶來製作,即使是做法一樣,皆不叫「烏龍茶」,而是直接用其茶的品種稱呼。

  以上就是台灣目前在茶行或一般人對茶的稱法。其中有些矛盾及混亂之處,本人雖然不太能認同,但也莫可奈何。希望上述的說明能讓你對台灣茶更瞭解一點,對你在買茶及品茗時有所幫助。


***************************************
烏龍茶 ,亦稱青茶、半發酵茶,其“做青"特殊工藝源于武夷茶的傳統制法。(根據其製作特點,茶鮮葉未經殺青,一面萎凋、一面振動、攪拌,進行有控制的一定程度的發酵,然後經過高溫炒揉烘焙而成)

關於烏龍茶的起源,學界尚有爭議。有的推論出現於北宋,有的推定始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但對其創始在福建的武夷山則無異議;茶界泰斗、烏龍茶專家張天福教授確認“烏龍茶故鄉武夷山”,這是得到茶界認可的觀點。

烏龍茶得名的由來在福建流著多種傳說。其中的一則是:
==========

據《福建之茶》、《福建茶葉民間傳說》載清朝雍正年間,在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鄉南岩村裏有一位單名“龍”的青年,以種茶、狩獵爲生,因飽經風日磨煉,渾身黝黑,人稱“烏龍”。

一日,上山采茶,晌午回家時打傷了一隻山獐,直追至“觀音石”附近萬把它捕獲。到家後又忙於宰殺山獐,忘了制茶。隔天清早才發現擱置一晚的茶葉已萎凋了,有的葉子邊緣變成紅色且散發出陣陣清香。

烏龍趕緊動手炒制,沒想到做出來的茶葉一經沖泡,竟是別具風味,甘香異常。烏龍細心琢磨,終於悟出奧秘:原來茶葉在簍中,經一路奔跑時的顛簸,是“搖青”;後放了一夜,這是“涼青”,所以製作出來的茶葉落歸根便與以往不同。

後來烏龍按悟出米的方法反復試驗,終於創制出一套新的技術。他把技術傳給衆鄉親,人家爲了感謝他,就把這種茶叫做“烏龍茶”。烏龍去世後,鄉親們還在南岩山上蓋廟塑像紀念他。

傳說是美好的,但還不能據此以定烏龍茶的起源。曾稱讚"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形容殆盡矣的”的釋超全《武夷茶歌》,及稍後的《安溪茶歌》;以及1751年董天工《武夷山志》等,都足資佐證烏龍茶起源于武夷岩茶的重要資料。

清順治年間釋超全的《武夷茶歌》表述:

"景泰年間(1450-1450)茶久荒,嗣後岩茶亦漸生。凡茶之侯視天時,最喜晴天北風吹。苦遭陰雨風南來,色香頓減淡無味。近時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名異。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焙得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

其後,釋超全又在《安溪茶歌》中說:

“安溪之山鬱嵯峨,其陰長濕生叢茶。”

“邇來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

西洋番舶歲來賈,王錢不論憑官牙。

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後焙不爭差。

真僞混雜人聵聵,世道如此良可嗟。”



釋超全俗名阮文錫,原系同安縣士人,因慟明鼎瀹喪、複國難期而于順治八年(1651)入武夷山寺爲僧,故得洞悉茶事。

據威廉·烏克斯《茶葉全書》記載:1607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首次從澳門運輸茶葉銷往歐州,起初爲日本綠茶,不久即改爲中國武夷茶,從此武夷茶風靡海外。這一記載與《安溪茶歌》“西洋番舶歲來賈”的描述,正相符合。

有關烏龍茶製作技法記載,茶業專家莊任對烏龍茶起源說:“迄今我們見到敍述烏龍茶製作方法的最早文字史料,是以1717年曾任崇安縣令陸廷燦所編撰成書於1734年的《續茶經》所引王草堂《茶說》最爲明確:

武夷茶……采茶後,以竹筐勻鋪,架于風日中,名曰曬青。

俟其青色漸收,然後再加炒焙。陽羨芥片,只蒸不炒。

火焙以成;松蘿、龍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純。

獨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

茶采而攤,攤而掮,香氣發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

既炒既焙,複揀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

(上述武夷茶的制法是:採摘後攤放,即曬青;攤而掮(振也,動也),即搖青;搖到香氣散發就炒、焙、揀。

這幾種程式與現代馬龍茶的製作幾無二致,而“半青半紅”,則已把武夷岩茶“綠葉紅鑲邊”的特色準確地描述出來。)

結論:

(茶說)成書的時間在清代初年,以此推論,武夷茶這一獨特工藝的形成,當遠比這個時間爲早。

當時武夷茶不但製作方法與現代烏龍茶相同,而且鮮葉原料也是俟嫩梢生長形成駐芽(粟粒芽)時採摘下來。說明烏龍茶在十五世紀就已有生産,最遲在十七世紀中後期已流行於武夷山。

周亮工(1655-1662)《閩小記》中“閩茶”條:“武夷、紫帽、籠山皆産茶;僧拙於焙,既炒則先蒸而後焙,故色多紫赤,只堪供宮中洗滌用耳。近有以松蘿法制之者,即試之,色香亦具足,經旬日則紫赤如故。”說明武夷茶曾採取炒青工藝,但成效甚微。據此可知縣令殷應寅1650招黃山僧以松蘿制松羅茶,即武夷松羅,其炒焙有似烏龍茶。

因此莊任推定“烏龍茶約創始於十七世紀中後期”於武夷山。

綜上所述,可證萬曆年間,武夷茶已風行海內外,因此,在明代中後期,工夫茶客已經“有米(茶米)可炊”。

總而言之,通過對瀹飲法、宜興茶壺、烏龍茶三個方面的剖析,我們可以得出初步結論:至明萬曆以後,形成工夫茶這一品茶習尚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

==========

明朝初年,政治家、道學家朱升《茗理》一詩,運用道家思想解釋制茶理論,它通過詩的茗理與道家思想連結起來,論述烏龍茶做青技術,也即烏龍茶起源的又一新說,把烏龍茶制做工藝提前了三百年。

烏龍茶(青茶)最早起源于福建,是茶界人們認可的。但從《茗理》作者活動範圍及其詩作來看,那麽休寧烏龍茶制青技術在十四世紀中葉就已出現,比莊任、程國坤等說提前了三個世紀。

蔡偉烈在《茗理與道理》說:“(明初)青茶(烏龍茶)加工方法已由福建傳入安徽,(福建烏龍茶制法何時轉入安徽是個疑點有待考查),並在松羅山茶區推廣。表明烏龍茶的創始時間應在朱升成詩以前,約十四世紀後期。說明元代武夷禦茶園除制團茶外,是有類似青茶制法的炒青散茶。

按一般認識紅茶出現於青茶(烏龍茶)之後,福建工夫茶源于武夷烏龍茶制法,而紅茶則繼於工夫茶之後。“紅茶”一詞曾出現明代劉基(1311-1375)(明初大臣,與朱升同時代人)的《多能鄙事》。但劉基的“紅茶”之說,應非當今的紅茶,而可能只是當時茶葉湯色的表徵,與烏龍茶湯色相類似。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烏龍茶創于明初的佐證。

烏龍茶:

相傳武夷清源岩上有座廟,廟旁住著一個倪老伯。倪老伯孤身一人,平日裏他上山採集草藥,每逢黃柏墟日便挑著草藥去趕墟,換些銀兩度日子。

倪老伯家中養有幾隻老母雞,每天幾隻母雞輪流著咯咯咯地叫著不停,按講應該有很多蛋,可是老伯只是聽見雞叫聲,卻從來也沒看見過雞蛋。老伯感到很奇怪,爲了弄個明白,一天看見一隻母雞進窩生蛋了,他就躲在不遠的地方看。

不久母雞離窩咯咯地叫,他上前一看,母雞果然下蛋了。老伯要探個究竟,就沒有把蛋撿起來,而是躲著繼續觀察動靜。一會兒,離雞窩不遠的草叢裏傳來沙沙的響聲,只見一條茶杯粗細的黑蛇慢慢地蠕動到雞窩旁,把頭伸進雞窩,張口把雞蛋吞進了肚裏,然後又慢悠悠地遊回,消失在草叢裏。

呵!原來這條黑蛇就是“偷蛋賊”。第二天倪老伯到河邊撿了個形似雞蛋的鵝卵石,等到母雞下蛋離窩,他立即上前把蛋換成石頭,又躲到一旁看。不久,黑蛇聽到雞叫聲,又如此這般地來到雞窩旁張口吞下那形似雞蛋的石頭就走了。老伯心裏很高興,這下可置蛇於死地了。

可是出乎意料,第二天,仍然是只聽母雞叫聲,還是見不到蛋。老伯心想,這就怪了,難道石頭漲不死那條蛇?它是不是吃了什麽化石藥?過了幾天,老伯又用石頭換雞蛋,黑蛇又吞下石頭遊進了草叢,老伯躡手躡腳地跟著黑蛇去看個究竟。黑蛇吞了石蛋後,腹內漲鼓鼓的,艱難地蠕動著,來到了小樹林裏。

那條蛇先是將身子緊緊地蜷縮起來,試圖將腹內的石蛋擠碎,不見效。黑蛇又將身子盤開,繼而遊到一根碗口大的樹旁,先尾後頭,從下到上,將身子緊緊地繞著樹幹,來回蠕動,把樹皮磨掉了一層,可黑蛇腹內的石頭依然鼓鼓的。

老伯看得真切,又驚奇又高興,心想這回黑蛇是非死不可了。可不久又看到那條蛇從樹幹上展開身子,繼續向前遊去,遊到一株小茶樹旁,仰頭便吃起樹葉來。大概過了半個時辰,只見黑蛇腹內的鼓漲物消失了,經過一場劫難的黑蛇又慢慢地遊走了。

老伯忙上前去看那株神奇的小茶樹。只見那茶樹樹幹直立,分枝旺盛,葉深綠色,兩緣微向內翻。倪老伯是采藥賣藥的,懂得一些藥物知識。他對這種茶樹葉有這樣強的消化力感到吃驚,便將那茶葉采了一些帶回家去,給病人一試,果然消化力極強。從此,倪老伯上山去找這樣的茶葉,采了不少,將其涼幹,專用於治療瘀食,消化不良等症。

倪老伯暗暗欽佩這種茶葉的奇效,給這種茶樹取名“烏龍”。他的想法是,這種茶樹是黑蛇發現的,蛇又名小龍,本地方言黑與烏音同,因此把黑蛇叫做烏龍,這種茶樹便叫烏龍茶樹。後來鄉民把這種茶葉涼曬揉焙貯存起來,胃腸不適,傷風頭痛時,泡開水少許飲下,極爲靈驗。這就是武夷岩茶烏龍品種名稱另一個由來。

補充:

大紅袍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爲東床駙馬。

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

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采下茶葉,炒制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鍾,召來大小和尚,向九龍窠進發。

衆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采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后肚疼鼓脹,臥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

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衆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鐵觀音

原産于安溪縣西坪堯陽。無性系品種。其由來有兩種傳說:

一是“魏說”相傳,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後,西坪堯陽松林頭(今西坪鄉松岩村)老茶農魏蔭(1703~1775),勤於種茶,又信奉觀音,每日晨昏必在觀音佛前敬獻清茶一杯,數十年不輟。

一夜,魏蔭在熟睡中夢見自己荷鋤出門,行至一溪澗邊,在石縫中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芬芳誘人。魏蔭好生奇怪,正想探身採摘,突然傳來一陣狗吠聲,把一場好夢擾醒。

翌晨,魏蔭循夢中途徑尋覓,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發現一株如夢中所見的茶樹,細加觀察,葉形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異於他種。

他喜出望外,遂將茶樹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鐵鼎裏,悉心培育,經數年壓枝繁殖,株株茁壯,葉葉油綠。便適時採制,果然茶質特異,香韻非凡,視爲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貴客佳賓臨門,沖泡品評,凡飲過此茶的人,均讚不絕口。

一天,有位塾師飲了此茶,便驚奇地問:“這是何好茶?”魏蔭便把夢中所遇和移植經過,詳告塾師,並說此茶是在崖石中發現,崖石威武似羅漢,移植後又種在鐵鼎中,想稱它爲“鐵羅漢”。塾師搖頭道:“有的羅漢猙獰可怖,好茶豈可俗稱。此茶乃觀音托夢所獲,還是稱‘鐵觀音’才雅!”魏蔭聽後,連聲叫好。

二是“王說”。相傳,安溪西坪堯陽南岩(今西坪鄉南岩村)仕人王士讓,清雍正十年(1732)中副貢,乾隆十年(1745)出任湖廣(今湖北)黃州府蘄州通判,曾築書房于南山之麓,名爲“南軒”。

清乾隆元年(1736)春,王與諸友經常會文于南軒,每於夕陽西墜,徘徊于南軒之旁。一日,見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異於他種,遂移植南軒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葉茂盛,圓葉紅心;采製成品,烏潤肥壯,氣味超凡;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

乾隆六年,王奉召赴京,晉謁禮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饋贈。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轉獻內廷。乾隆帝飲後,甚喜,召見士讓詢問堯陽茶史,以其茶烏潤結實,沈重似“鐵”,味香形美,猶如“觀音”,賜名爲“鐵觀音”。


鐵羅漢

相傳19世紀中葉,惠安施集泉茶店即以經營鐵羅漢最為名貴;鐵羅漢被視為最早的武夷名叢,產於武夷山慧苑岩內鬼洞中(又稱蜂窠坑),該處絕壁狹隘矗立,僅長一丈許,內豐小澗流泉,集天地精華於茶株,茶品珍稀罕有。

水金龜

原產於牛欄坑杜葛寨峰下半崖上,為蘭谷巖天心寺所有;一日因傾盆豪雨,將此茶沖移至牛欄坑頭之岩石凹陷處止住,后水流成溝,而蘭谷巖磊石寺業主,鑿石設階,砌築石圍,壅土植之;后兩寺業主為樹爭訟,由此足見此樹之珍奇名貴,最後判係天然因素造成,判規磊石所有。

白雞冠

相傳明代有一知府攜眷前往武夷遊山,下榻武夷宮,其子忽染惡疾,腹脹如牛,醫藥罔效;有一寺僧奉一小杯茗,子病即癒。問其名,僧曰:白雞冠。於是奏於帝,帝嘗之大悅,遂充御茶。

白雞冠產於武夷山慧苑岩火燄烽下外鬼洞中,樹高1.75公尺,分枝眾多、葉形橢圓、色亮濃綠;另嫩葉軟薄、色淺綠微黃,與濃綠老葉形成鮮明的兩色層;這亦是白雞冠的由來。

臺灣烏龍茶

據說臺灣是一位叫林鳳池的臺灣人從福建把茶苗帶到臺灣種植而發展起來的。林鳳池祖籍福建,是一個有志氣的青年。

一年,他聽說福建要舉行科舉考試,心想去參加,可是家窮沒路費,怎能去呢? 鄉親們得知此事後,都紛紛捐助給林鳳池湊路費。臨行時,鄉親們對他說: “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鄉親們問好呀,說咱們臺灣鄉親十分懷念他們。”還交代說: “考上了,以後要再來臺灣,別忘了這是你的出生故里呵。

”林鳳池學問好,考中了舉人,住了幾年後,決定要回臺灣探親,臨行前考慮帶什麽禮物呢? 覺得福建的茶很有名,就要了36株茶苗帶回臺灣,種在了南投縣鹿穀鄉的凍頂山上。經過鄉親們的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 一片茶園,採制的臺灣茶清香可口。

後來林鳳池奉旨晉京,他把這種臺灣茶獻給了道光皇帝,皇帝飲後稱讚說:“好茶,好茶。”問是什麽地方的茶,林鳳池說是福建茶種移至臺灣凍頂山後採制的。道光皇帝說: “好吧,這茶就叫凍頂茶。”從此臺灣也叫“凍頂茶”。

*************************************
●烏龍茶:
 半發酵茶,其色、香、味介於紅茶與綠茶之間。烏龍茶可明目、止渴、消食、防齲齒、去痰、利尿。常見的烏龍茶有鐵觀音、水仙等,尤其適合肥胖的人飲用。

烏龍茶在去油脂方面不錯.
也有兒茶素.只是茶中綠茶比較多而已
每種茶類有它的功效.只是功效不同
不過聽說喝烏龍茶加上運動,有助於瘦身及防癌,也可以常保持腦部的清醒及情緒平穩。

至於壞處 每一種茶都不宜喝過量,喝茶過多會產生過多胃酸,而且也不宜空腹喝茶,並且喝茶也不主張加糖,因為糖會導致肥胖,至於市面上的罐裝茶因為添加的水及糖的成分不一,所以建議要喝現泡的茶比較好.

不過喝茶也要完全視個人喜好及體質接受度.

烏龍茶的3大好處...

1.能活化自律神經,減輕壓。

烏龍茶能提升自律神經、副交感神經的活動,能預防因壓力過大造成的暴飲暴食、以及因為想抑制焦躁而拼命吃東西的窘境,有助減肥。

2.提高能量代謝

日本對水、綠茶、烏龍茶進行提升基礎代謝功能的測試,結果發現水並無特殊功效,綠茶則1小時能提高4卡的代謝,而烏龍茶最多,能提高9卡的代謝呦!

且烏龍茶的功效可延續5個小時,所以1杯300c.c.烏龍茶就能消耗40卡的熱量(相當於快走15分鐘、上下樓梯10分鐘)!

3.能溶解脂肪、降低膽固醇

烏龍茶能溶解脂肪、幫助脂肪代謝,且實驗證實它也有抑制膽固醇上升的功效哦!

*1天喝1公升

1天喝1公升的烏龍茶,就能有效抑制膽固醇,促進基礎代謝與熱量消耗,並有助於釋放壓力喔!

烏龍茶不但好處多,且冷熱皆宜,妳不妨也養成喝烏龍茶的習慣吧!

*用餐時飲用最好

用餐搭配烏龍茶,有助於去除食物的油膩。

並能增添飽腹感,抑制食慾,避免妳吃進太多的東西,所以用餐時是喝烏龍茶最好的時機。
標籤:
瀏覽次數:227    人氣指數:5807    累積鼓勵:27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關於洛神花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轉貼新浪網網站「女子文坊」文章
 
住戶回應
 
時間:2007-07-29 07:41
她, 42歲,亞洲其他,醫療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07-07-29 16:39]:

烏龍茶是青茶的一種
但青茶就不一定是指烏龍茶了
有的人喜歡叫青草茶為青茶
是不是這樣我就不清楚了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