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傳統家庭來說,青少年反抗權威而追求自我,簡直是場災難,但父母若願意信任並等待子女學習與摸索,此一親子關係中的危機,也可以是家人成長的轉機! 子女脫離孩童階段,步入青春期,對父母而言是份喜悅,卻也是煩惱的開始。原先平靜快樂的家,一夕間變成了戰場,不是父母與子女的對罵,便是夫婦相互指責,再不然,家人似陌生人般,互不理睬以避免衝突。 有些父母會怪罪青少年「破壞」家庭氣氛,使得這些「背黑鍋」的少年,愈來愈不想理會父母,只是躲在房間裡抱著電話與同儕聊得昏天暗地;最後,親子間又得為了電話費激烈地爭執一番。 ‧ 青春在「自我分化」中掙扎 對少年而言,他們需面臨生理急遽變化所伴隨來的心境衝擊,也得學習適應這個「新角色」──男孩子體格明顯變得魁梧,女孩則愈加亭亭玉立;但在他們看似「成人」的外表下,卻潛藏著稚嫩的心靈,欠缺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磨鍊經驗,以致於他們時常對「自我」感到困惑,不斷自問,「我是誰?」 父母感受到子女成長最大的威脅,莫過於青少年開始選擇認同同儕,不再以父母的看法,作為自己分辨的依據。他們漸漸與父母分離,以便發展自主能力,為日後之獨立生活作準備;換言之,少年得學習由完全依賴父母的孩子,變成一個擁有自己見解與情感的個體,同時,又得與家庭繼續維持某種程度的聯繫。此即家庭系統的理論大師Bowen所稱的「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並不容易辨別,人們都有集體性的需求,期望得到家庭的認同與歸屬和不被孤立的安全需求,但同時卻又想擁有個別的需要,想忠於自己的選擇與看法;例如:在大家庭中,長輩期望全家人在週末聚在一塊兒吃飯,年輕人雖心想配合長輩的需要,卻也想擁有兩人世界的甜蜜,小夫妻倆單獨用餐。面對此兩種相互矛盾的需求,即使對成年人而言,都不是件容易分辨的選擇,更何況是名青少年。於是,常見少年在頂撞父母,忠於自己的道路時,心裡總伴隨著不安與罪惡感;例如:小政(化名)不想與家人外出用餐,寧可待在家裡吃泡麵,但媽媽擔心營養問題,不斷催促小政與全家人一同外出,於是小政不耐煩地瞪著母親說:「我不想吃,干妳什麼事,煩死人了!」並立刻衝回房去。這看似少年理直氣壯地拒絕母親,但回房後,小政卻擔心媽媽接下來可能有的反應,「她會不會生氣?」、「我剛剛會不會太激動了?」心裡頭忐忑難安。 因此,當親子關係面臨空前的危機時,父母如何化解危機為轉機?端賴一個家庭是否有彈性,願意採取開放與正面的態度來面對青少年問題。 ‧ 「自由」門檻的掌控力待培養 阿飛(化名)自從考上公立高中後,總算取得了「外出證」,他非常珍惜多年來爭取到的自由,時常在放學後邀同學到處逛逛;父母見狀,開始憂心地與其詳訂「門禁」時間。為了繼續保有外出的自由權,阿飛隨意地承諾父母自己一定可以準時回家。有回,與老朋友相聚,年輕人輕鬆地談笑,興之所至,竟忘了門禁約定,直到深夜,阿飛才帶著罪惡感硬著頭皮回家,一進門,媽媽果然臭著一張臉等門,還沒等阿飛解釋,立即生氣地開罵。阿飛雖然自知理虧,但見媽媽得理不饒人的模樣,甚是憤怒,不管三七二十一,便與媽媽吵了起來。 第二天上學前,媽媽還不忘數落阿飛:「手錶的功能就是提醒你注意時間,今天再超過時間,以後就別想再出去了!」阿飛不打算理睬她,結果,惹來媽媽的不悅繼續叮嚀……,直到見到同學,大夥兒一同哈啦,才讓阿飛一吐怨氣。 放學後,阿飛約了三、五好友一同吃飯聊天,有人提議搭捷運去淡水看夜景;為了表現自己的「合群」,阿飛二話不說,便立刻答應。途中,他看了手錶一眼,心想:「反正這時候回家也趕不上門禁時間,算了!不想這些不愉快的事,回去讓媽媽再罵一頓就扯平了。」 青少年的「衝動」、「情緒化」,甚至給予他們自由,卻又不懂得珍惜等情形,往往教父母無所適從。一般父母面對少年無厘頭的玩樂,會嚴格地斥責,擔心此時不管,子女會變得更為放肆。而事實上,多數少年於犯錯的同時,大都清楚地「知錯」,因為一般而言,在小學階段,學校與家庭教育均已教導孩子明瞭生活倫理與規範,只是青少年除了延續兒童時期的高度好奇心外,他們還比當年擁有更高的實驗冒險能力,所以必須摸索練習培養自我掌控的能力。 ‧ 親子關係中的危機亦是轉機 父母不難發現,少年在行為越軌後,耳提面命的教導或訓斥,對其效果不彰;甚至有些少年會為反對而反對,故態復萌,不斷挑戰成人的權威。 以阿飛的例子來說,他興奮地領有「外出證」,開始展開他自主生活的安排。然而,此時卻是父母最憂慮的時刻,擔心孩子會不會交壞朋友?是否忘了把生活重心放在課業上?是否父母即將要「失去」他?於是,父母便積極地規定其他外出的附加條件,例如門禁時間等,好像我們有多害怕青少年失控似的。類似的種種規定,在在透露著父母欲保護子女,且不信任少年可以自己體驗生活的憂慮。 但對少年而言,父母的保護措施卻使他們傷心,並對自己感到迷惘,因為少年想證明自己是成人,卻被父母澆了一桶冷水。 親子問題是複雜的,關係中有太濃郁的情感與期待,對於傳統家庭來說,青少年反抗權威而追求自我,簡直是場災難,當家人墨守成規地看待孩子在不同階段的需要時,家庭便顯得停滯而無法成長。 不過,現在有愈來愈多的家庭,選擇讓家人一同成長。夫妻倆隨著子女成長而改變教養的態度與方式,與孩子協議家庭規則,只為提供子女一個生活指引,而非為了給其限制與處罰;成長中的父母願意信任並等待子女學習與摸索;在孩子探索階段可能犯的過錯,他們願意接納,並認為孩子值得再次給予機會學習。 由此可見,親子關係中的危機,可以是災難,也可以是家人成長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