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郭庚儒台北報導】台灣有逾7成醫療機構提供信用卡或金融卡付費方式,使用民眾卻僅有1成!遠見民調中心24日公佈國人醫療付費行為調查發現,有60.3%民眾認同醫院應提供信用卡或金融卡付費方式,其中「領錢很麻煩」、「攜帶現金不安全」、「身上臨時沒有足夠現金」是現金付費不方便的主因。
遠見民調中心指出,台灣目前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接受使用信用卡或金融卡付費比例雖超過7成,不過有些接受刷卡付費的醫療機構卻未主動告知,或設定最低刷卡金額門檻限制,造成病患家屬不變,造成曾使用此方式付費民眾僅佔10.1%。
對此,台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長劉越萍表示,以台北市39家醫療機構來說,有19家提供金融卡付費、14家提供信用卡付費方式,但國家沒有法律強制規定醫院需提供信用卡或金融卡付費方式,以及醫院需負擔銀行手續費用,都是造成不主動告知的原因。
陽明大學醫學院教授潘懷宗也說,以便民角度擴大提供民眾醫療付費方式當然很好,不過要考慮是否會影響醫院經營,以士林區的一所醫院來說,1年收入約50億,但因健保給付關係獲利僅有1%,若提供刷卡服務銀行需收取手續費1%,「醫院根本無法生存」。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則說,使用刷卡付費還要考慮是否誘使自付意願降低,造成「醫療卡債」的情形,據統計,有9成以上使用信用卡的民眾都有卡債,而這些人多為低薪、低教育程度、高貸款,醫院要想清楚提供信用卡付費方式,究竟是方便?還是負擔?
中華民國銀行公會研訓會召集人卓文芳回應,針對醫院必須負擔手續費用造成醫院經營困難方面,銀行已提供「很廉價」的手續費用,有些甚至不到1%。而國內民眾使用刷卡消費的比例,其中醫療部分只有2%,遠低於韓國、日本等鄰近國家的6至8%。不過,她建議,各醫院可提供使用金融卡付費方式,既不用收取任何費用,也不會造成醫院經營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