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劉宗志╱台北報導】
二○○八年金融海嘯後至今,國內金融業體質未見明顯改善,壽險業又因利差損問題,最令外界擔心。學者指出,壽險業重市占、不重獲利,資本弱化的結果,已經變成微利、甚至負利的「慘業」。
工商時報於廿四日舉辦「台灣金融業改革與永續發展座談會」,與會者包括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政大保險系教授彭金隆、東吳法律系教授暨理律事務所資深律師葉慶元。
殷乃平指出,二○○八年金融海嘯後,國內金融業體質未見明顯改善,目前大家最擔心壽險業,尤其是西元二千年後利率下降,業者出現負利差的負擔,損益表失血連大型壽險公司都受不了。目前不少壽險公司淨值為負數,已形同「僵屍」,主管機關不敢碰,光是國華人壽一家虧損就六百多億,外傳處理要上千億元,一家就無法收拾,其他就更不用說。
彭金隆表示,壽險過去一直是看市占、排名,導致這些年來資產呈現倍數增加,卻未注重獲利,這種情況一直到二○一○年達到高峰。業者爭相推出類定存產品,這種產品沒什麼獲利,卻把壽險業資產規模推到最高。
他點出,保險業體質至今未能調整,又無法在本業有穩定獲利,只能仰賴股市、匯率等朝有利的方向波動,卻無法有「自我療癒」的能力。資本弱化的結果,去年三十多家保險業,有超過一半虧損,整體獲利也不過十多億,這個行業已經變成微利、甚至負利的「慘業」。
葉慶元指出,台灣壽險業接下來要面對的是IFRS、四○號公報的問題,未來要增提金額相當龐大的準備金,可能面臨極大的衝擊。他舉例,當初ING安泰人壽賣給富邦人壽,就是因為要提存大量準備金,所以只好賣資產求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