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金禮均(音,53歲)從韓國國民銀行退休了。那時正是外匯危機之後,非常多的人開始內退,他當時38歲。不論級別、年齡,那年像金先生一樣離開國民銀行的人有2790多人,占國民銀行全體員工的20%。其他銀行的情況也差不多。1998年一年,韓國有包括5家銀行在內的97個金融公司倒閉了,因此而失業的人達到了6萬8500多人。
15年後的今天,國民銀行成為了韓國名副其實的最大銀行,它收購了長期信用銀行和住宅銀行,不斷取得增長。去年銀行的總資產達到了277萬億韓元,本期純利潤達到了1萬7660億韓元,同1997年年末相比總資產增長到了5倍、本期純利潤增長為17倍。
在同一時期內,韓國也變得強盛了。“國家破產”的噩夢被完全消除了。在1998年為3454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在2011年增加到了1萬1162億美元。曾一度降到了203億美元(1997年)的外匯儲備額增長到了3000億美元以上。在世界經濟不穩的2012年9月,韓國的國家信用評級反而被提升了一格。
金禮均現在在首爾的一個市場做炸雞生意,他之前開過畫廊、肥料工廠和文具店,但三次都失敗了。2001年他在第二次創業失敗時失去了30多坪的公寓,四口之家現在租住在一個兩室的房子裏。他為了糊口,在2008年乾起了炸雞生意,但越來越吃力。當時市場內只有9家炸雞店,而現在增加到了29家。為兩個上大學的孩子擔憂學費的他一提到養老問題就發火了,他說“喂,店鋪租金都交不上,拿什麽準備養老”。他表示:“在過去的15年一直努力掙扎,但總是被淘汰”,“在外匯危機時期下崗的銀行員工們十有八九生活得同我一樣”。
11月21日是韓國政府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申請救濟貸款的15周年。韓國在之後不到3年的時間裏再次站起來了,又成為了“國際社會的模範生”。韓國政府和企業以及市場都升級了一兩格。但相反,傷口依舊很深,失去工作變得無能力的父親、為就業失去希望的兒女們突然增多了。外匯危機對於他們來說只不過是“失去的15年的開始”。
這在本報同韓國Research聯合發起的問卷調查中也顯露出來了。接受問卷調查的大多數人表示“韓國很好地戰勝了外匯危機(72.6%)”、“大企業的情況更好了(80.8%)”,但同時絕大多數人表示“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艱難了(91.2%)、“在戰勝危機的過程中犧牲了國民(92.6%)”。
專家們認為外匯危機之後出現的結構性變化催生了社會兩極化。高麗大學經濟學專業教授李宇振(音)表示:“韓國政府只管增加外匯儲備,認為經常收支只要是順差就是‘克服了危機’,但首先應該查看的是同平民生活相關的指標是否恢復了”,“如果再放任過去15年間進行的中產階級貧困化不管,社會發展將出現巨大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