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 良 田 中 播 種 《前一篇 | 回他的日記本 | 後一篇》 心詩喚語二十一 |
| ||||||||||
教貴當機 施言施棒皆玄音 教不應機 橫說豎說皆葛藤
禪本平常 吃茶吃餅揚古道 若離世間 靜坐觀心亦非禪
信‧解‧行‧證
信解行證,是修行學佛的歷程,從聽聞到佛法、
理解知見到肯定佛所說的真理,以長遠心、
精進的態度實踐佛法。在過程中對於心性的體悟愈來愈深刻,
真正能領會到沒有煩惱,身心自在,沒有妄想,
清楚明白的智慧與清明,當下便如身在淨土。
美與醜,好與壞來自相對的主觀判斷,遠離這些分別執著的障礙,
我們便遠離分別好醜所產生的瞋愛取捨,「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試想,當我們遇到順境或心情美好時,
看任何事都覺得事事美好,即使是下雨天,也會覺得格外清涼詩意。
反之,遇逆境打擊,心情跌落谷底時,即使是晴空萬里,
都會覺得陽光刺眼。
我們這念心何等微妙,因為心念不同,對於萬法,
我們賦與的意義也不同。所以淨土真的在遙遠的彼方嗎?
「淨」是清淨的意思,最真實的清淨,來自本具這念心性,
不起任何雜染無明,遠離煩惱妄想顛倒,就是清淨。
「土」有滋長萬物的意涵,觀察這念微妙的心性,
喜、怒、哀、樂;貪、瞋、妒嫉、乃至種種功德善法皆由此而生,
如同大地能育養萬物。就另一個角度而言,如果我們能善護念這念心,
滋長善念,將來必能成就種種善法功德,譬如農人春耕秋收,
在春天的時候細心播種,常常除草施肥,
到了秋天一定有很豐碩的收成。時時懂得反省檢討,戒慎自己的惡念,
善於長養自己的善念,成就自己的功德善法,成就未來清淨莊嚴的果德;
清淨的善念,就是到達淨土的因地,也是果德。
對於淨土有這層理上的了解,經過思惟覺得確實是如此,
當下信心便長養起來,知道佛陀果然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
因為這層理上的了解,在實踐上便有了入手處,有了落實的功夫,
知道凡事要由檢討反省開始,不斷努力,煩惱少了,心水澄清了。
在心性有了體悟,對於淨土便更有信心,在精進的修行中,
不斷的落實信解行證,直至生死自在,究竟解脫。
正確的知見,是指對真理正確的認知及了解,像海上明燈,
能指引正確的方向。
以「淨土」為例,佛陀從事相上告訴大家有西方極樂世界。
而對於善根較為成熟的弟子,則不再只是果報上的陳述,
而是由因地的心念來詮釋,因此維摩詰經裡佛陀對菩薩說明: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修行人懂得返本還源,
在自己這念心上用功,修善斷惡,清淨身口意三業,當我們心清淨時,
對於所面對的事物,皆令人感到喜悅,也沒有痛苦和煩惱。
修行不離覺察、覺照、覺悟;無論是念佛、誦經、持咒、禮懺或禪坐,
這些善巧方便,目的皆是讓我們定心、靜心、明悟本心。
明白了佛法的道理,等於找到尋寶圖,知道了用功的法門,
實際地精進用功,往成佛之道邁進,一定能有所體證。
所以到淨土是用這念心來到達,而非死了之後才到達,
修行要把握當下,臨命終時的助念,已經是逼不得已的事。
助念便是幫助亡者臨命終時提起正念,人臨死時,四大分散,
驚慌恐怖;如能幫助亡者提起正念,令其作主,
便能令亡者往生善道,首先要提起對方的信心,
有了信心,才會願意專注念佛,更何況,每一尊佛的德號,
皆來自因地的願行,或果地圓滿的果德,
每一句洪名都具含無量慈悲與願力,能夠稱念都有無量的功德。
仔細思惟,父母一生劬勞數十年,育養子女何等不易,
臨命終了,子女最後能盡的孝道是祝願他到更好的地方,
不再受苦。在佛法的助念中,給予亡父信心鼓勵,
幫助他提起正念,提起善念,一起念佛,信願行具足了,
煩惱及驚慌恐怖不再,心能定、能做主,必能業障消除,得生善處。
標籤:
瀏覽次數:98 人氣指數:3498 累積鼓勵:170 |
切換閱讀模式 |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
|
在 良 田 中 播 種 《前一篇 | 回他的日記本 | 後一篇》 心詩喚語二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