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017835
 =友情=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白水老人行誼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菩薩慈語
作者: =友情= 日期: 2014.04.11  天氣:  心情:
菩薩慈語
一封家書 欲語淚先流
一片情感 前人思後學
一生歷程 血淚舖道程

這一封崇德家書 可否寄到後學們的手上
想六十餘載披星戴月 為了宏愿漂洋過海
屢屢艱辛 走過官考連連 走過毀言謗語
一路來 我戰戰兢兢 警惕自己 不敢稍縱歇息
終於創出了 崇德聖業 海內海外之道場
我頂著不悔之愿行 始終不移
大開普渡 每個人都辦上一段
將自己手上這一段 人人相連起來 就成一個面

這個面就是普度三曹的重責
生命有限 不論現在你的天職是什麼
道名有多躁 道權有多大 最終還是要「放下」
不管你佛堂有多多 道務有多廣

最終還是要「傳承」
傳承使命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敬老尊賢 提攜後輩
傳承要傳德傳精神 今日裡語重心長
望我崇德人 皆能承續這德業

在你手上這一段 一定要好好辦
好好留下行誼典範 終日至末之時
所回天是面繳旨 還是面請罪 就由己擇
修辦良才 高策以立方針
瞻前顧後 以穩基石
共辦白陽聖事 穩固崇德聖業
再開創德功藍圖 以臻大同世界

崇德家書吾訓告 垂此家書後學寄
各承使命擔責任 不負我托聖業續
無私無我無為抱 創出道場新格局

忠義精神 不休息菩薩慈悲
永續聖業 使命傳承 100年4月16日
永續聖業之薪火相傳 以期世界大同
永續修辦之忠義精神 以期忠於眾生
永續理念之正知正見 以期一道同風
永續人才之專業培訓 以期質量提升
永續護道之團結力量 以期架構完整
永續道場之宏觀格局 以期國際延伸
永續修辦之忠義精神 以期忠於眾生

忠義精神
忠誠不二的使命 如孔明之鞠躬盡瘁 死而後己
義勇承擔的精神 如關聖之精忠日月 氣貫長虹
精微一貫的哲學 如孔子之老少同歸 大同世界
神聖尊貴的天職 如崇德之白陽修士 道傳九州
是以修士 秉持忠義精神 忠膽耿節
於人心中 摒除己心貪嗔痴妄喜怒哀樂
於事情中 要求己心至誠無息始終如一
於物理中 顯現己心清正廉明高風亮節
能如此 時時審度 慎己嚴律
忠於自己 使其能日日革新精益求精
忠於天職 使其能尊貴殊勝惠民利人
忠於道場 使其能井然有序蓬勃發展
忠於眾生 使其能慈悲喜捨共駕法船
忠於祖師 使其能精神永垂道傳天下
天心我心躬身力行 以帶動道場之和諧
以提昇道務之宏展 以臻標杆模範矣

崇德精神
開荒闡道者,必嚴備:「德行涵養、以示眾人」
開荒闡道者,必嚴守:「節操戒律、以振道風」
開荒闡道者,必嚴遵:「佛規禮節、以啟信眾」
開荒闡道者,必嚴俱:「公心任才、以培後進」
開荒闡道者,必嚴達:「規範準則、以期展宏」

開荒闡道者,應有必備之信念,強調開荒者關係海外道務之開展及國際延伸,因此;必須嚴守開荒規範標準,則以利慧命之傳承及可大可久,「持一點真心,寫忠義養一股浩然塞天地,省一己行舉察無私立一份,悲愿宏寰宇。念茲機緣之殊勝與其諸位會佛幃;各自道場各盡力,人才濟濟把道推。」
更明示:「一個道場要能夠發展性就是要有潛力,潛力是什麼呢?是人才要有統馭的能力,就是要擴充人才,提拔德才兼備之才,在問題上大家好好規劃,好好真誠,不能沒半項建樹,修辦團結不分你,我道場倫理要守好。」

再叮嚀各道場負責群「崇德精神」:希望眾點傳師
在努力付出奉獻中,將崇德道場帶向一個新格局嶄新的大格局,從國內到國外來落實推動,好好盡心真正做一位代師傳道的點傳師,這七大道場個個努力加油,都有進步要再接再勵,達到四合三多四好。

永續修辦之忠義精神 以期忠於眾生
我這一生修辦,秉持著師尊、師母、老前人之聖心,秉持著忠義精神,對道場盡忠,以達天心。
所以負責群點傳師們,你們已經在道務中心,替我看這個家,你們要全心、天心、不能分心。
為了凡事,分了道心;分了道心後,你不能專一為崇德這可大可久的聖業。
你們若是明白聽懂我的話,就應該要真切真知力行。
所以忠義精神,是上上下下,每一個崇德人必備的修辦理念,是不容許有所改變動搖。
再來忠於眾生,對同修、對後學,對國內道場、對國外道場,要能濟弱扶傾;無論多遠處,無論多難溝通,都要秉持耐煩,耐力,好好去輔導、幫助、協調。
講到這,大家有明白嗎?

忠於祖師、忠於師尊、忠於師母、忠於老前人,這一條金線不可有`便偏差;也就是說理念要正確,不可因外在宗教之齊發,你們有了變通辦道方法,而卻改變了這一脈相傳之道,修道之根本;所以要善護其心。
(懂嗎?)

西元2009年佛曆2552年01月12日泰國佛統崇德佛院
『標準修道者』 恭請 不休息菩薩結緣慈訓
應有真智慧 真慈悲  真付出 真喜捨
必有悲天憫人之大志向 必如海涵春育之大器量
敦其高品 行止溫良 崇其正禮 行矩有方
志其真道 行合日常 立其崇德 行深博廣
天下危溺 援之以道
安其身 立其命 正其心
誠其意 齊其家 濟其世
在逆世的洪流中 願做眾生的導航
在黑暗的角落裡 化做眾生的燭光
當不斷地提昇自己的修養 當不斷地奉獻自己的力量
方能成就可大可久輝煌的大道場
     吾乃
不休息菩薩 元貞是也 奉
母命 來至佛樓 進門早參
皇母娘 再問大家否安康 吾之後學速速百叩
天恩謝 吾方敢下批言   咳咳
天清氣爽心境涼 涼風拂面感心傷
重遊舊地今得償 遠來結緣各奔忙
否有精神來提振 否有用餐問飽詳
難得吉日聚佛統 共結善緣在異邦
別來大家可安好 否有用心在道場
否有敬心養性煉 否有濟眾佈慈腸
偌大家園眾無數 非是一人之道場
共結善緣仁義倡 共化風俗道德彰
所謂何來否明義 皆是己愿立志強
人生本短苦海困 汲營之人嘆滄桑
智慧之者修道辦 真誠與天渡原郎
大道之行人宣廣 大道之好由人倡
咱今有幸來提倡 師德且報真理揚
精神指標來提倡 大家唸唸豈或忘 咳咳
珍惜今天非口號 知恩感恩報恩當
立愿了愿盡忠孝 不枉來此住異鄉
人得大道根基有 人行大道祖德方
珍惜擁有更善用 作個賢良模範彰
記起天恩師德浩 非是一人可行方
人生漫漫且盡用 人生朗朗自明詳
大道之行人敬重 人之有德眾隨幫
還望弟妹各精進 報恩了愿在日常
日常有道莫外放 學道學真善德威
知道大道奉行道 日久天長即天堂
但恐修到三心意 不思檢點怎齋莊
時時刻刻忠恕念 切切有道二六當 知道嗎
「十萬八千里路」 攜手同唱凱歌 經過了多少的取捨
經過了多少的折磨 為只為大道能開拓 為只為心胸更寬闊
開荒的歷程歡喜與難過 成長的當下 嘔心瀝血 大家皆是有心者
開荒佈道 只為眾生識佛陀 只為眾生登法舟 千山阻隔亦不動搖
濟世救人之心念 更不改變修道辦道之愿力 齊步走 同步行
護持大道 中心茁壯理念正確 集體領導 整體帶動
望我後學不忘本來 不忘我念 一條金線識明確 行之有理方久長
知道嗎?
休息只為不休息 不休息只為不停息 不停息之慈悲 無止息之大愛
不休息 不停息 無止息 乃因乘愿之心志 乃因無盡之奉獻
大家明智選擇了修道辦道 以天心為己心 以師志為己志
天命的傳承 在於吾們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之心行
在於大家有不屈不撓之精神
慧命之延續 在培德 在精進 更在日常之言行 慈悲喜捨
還望眾點傳心連心 手牽手 共把眾生濟 共把大道創
不為一己之私 乃為天下蒼生得離苦 好不好
制度乃人訂 亦當由人行 更盼大家修辦之中 研討謀合策劃推動

當前賢與後學之橋樑 值季群 召集小組 忠義字班
皆刻刻明白自己之職責 串連上與下 協合前與後
方能將好的理念與制度 來推動 來進行 來圓滿 明白自己之職責嗎
--不休息菩薩行誼--大姑前人慈悲喜捨的一生

發一崇德的創始者-『陳鴻珍』女士。道親尊稱為『陳前人』、『陳大姑』。一貫道陳大姑前人,諱鴻珍,字瑩如,道號元貞,天津市人。生於民國十二年(西元1923年),尊翁鳳鳴公生前曾任天津商會會長,樂善助人,創辦『恤黎會』每月救濟孤苦貧病百姓數十人,萱堂顏氏相夫教子,淑慎溫恭,大姑前人有二弟四妹,家庭極為和樂美滿;大姑幼年即秉承父親「孝廉、仁愛」之庭訓,耳濡目染,遂培養慈憫助人之胸懷。大姑前人距民國九十七年(西元2008)元月六日成道,享壽86歲。

大姑前人在天津身為金枝玉葉之千金小姐在十九歲求道後的三年間,即看破紅塵,一心效法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終身奉獻給道場,刻苦耐勞,救渡蒼生。大姑前人帶領發一崇德道場整整一甲子,接受種種的錘煉,綻放生命的光芒,歷經許多的艱難困苦,譜成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偉大聖蹟,大姑前人一生效法觀世音菩薩,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生命的內涵,以永不休息的菩薩示現人間,大姑前人一生為宏揚大道,為渡化眾生奉獻生命,大姑前人付出的大愛,天人共讚,受到各界推崇,一生修辦的精神與作法,堪為道中之典範,是我們後學效法學習的榜樣。

崇德道場能有今天豐圓的基礎,除了天恩師德加被,眾仙菩薩諸天神聖護佑、白水聖帝大德護持之外,就是因為有一位永不休息的活菩薩,大姑前人的孕育與領導,對崇德眾後學來說,恩同再造,難以回報。

大姑前人焚膏繼晷日以繼夜,終日栖栖皇皇、風塵僕僕的來往各地,說法渡眾、苦口婆心成全道親,一天當作三天用,積極渡化眾生。她老以師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念念是眾生,處處為後學,永遠不辭辛苦,永遠不怕勞累。她老時常提醒後學:「老師仙佛對我們太好了,老前人太慈悲了,我們不能忘恩啊!」大姑前人一生道範行誼,可說是真心不二、慈悲喜捨,無怨無悔,至誠不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大姑老前人二十五歲時,正逢道長選拔人才開荒台灣,她老遂於民國三十六年抵台,然因水土不服而返鄉治病,仍不忘救世宏愿。翌年,再度追隨白水聖帝韓 道長來台開荒闡道。從此兩岸斷絕,從此以道場為家,自立自強,歷經層層考驗,突破千魔萬考,披荊斬棘,蓽路藍縷,至誠感天,仙佛慈悲無限助力,由斗六崇修 堂立基,逐漸建立起雲林、彰化、台北、台中、苗栗、高雄、台南等七大道場。回想大姑前人西元1948年二度來台,父母弟妹在天津大沽口送別,她老跪別父母 淚濕衣襟,久久不忍離去,心想父母年事已高,弟妹年紀尚小,此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與父母家人團聚,父親雙手緊握大姑前人的手說:『孩子!陳家能出妳這麼一位修道子,這是我們陳家的福氣,到台灣受苦妳一定要忍耐,一定要為陳家祖先爭氣!』她老到台灣因語言不通,隔年又河山變色,兩岸阻隔,親人音訊全無,大陸接濟斷絕,經濟陷入困境,大伙兒生活非常艱難,且官考連連、風聲鶴唳,人人自危,但大姑前人緊記父親臨別之言,稟著堅定的信念-「那裏需要,就往那裏去」,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深刻鑿痕,不因生活艱辛而喪志,永遠追隨韓老前人(也就是成道的白水聖帝),一起做麵條、饅頭、包子出售來維持生計。從小生活在富裕環境中,第一次吃盡苦頭,但大姑前人心中一直謹記著父親的訓示:「天下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使她在堅困的環境中克服障礙,仍不忘使命和理想。

一心向道, 勉力向前、絕不退轉。她老常說:「人生沒有衝不過的火焰山」,大姑前人忍辱負重、不畏艱難、愈挫愈勇,以感恩之心悲智雙運突破層層考驗與困局,一步一腳印,緊追師尊師母天命,歷經許多的辛酸血淚,終於邀得天心,獲得天上人間的肯定。大道在台灣大開普渡,並由台灣開展到世界各國,無遠弗屆,求道者絡繹不絕,道務蒸蒸日上,蔚為今日發一崇德海內外豐圓的大道場,也是以她老的聰明睿智與慈心悲愿,而開展出道場前所未有的大氣度與大格局。

大姑前人強忍思親之痛,由斗六開始散播愛心的種籽,將對父母的孝思轉而投入發揚孝道精神,感動了許多浪子回頭,重建無數溫暖家庭。大姑老前人孝思不匱,效法父親成立恤黎會的精神,在台灣先後成立崇德、崇仁、崇禮、崇義、光慧五個文化教育基金會,以提倡節孝精神頒發獎學金,鼓勵學生進德修業,各基金會均曾多次獲選為教育部推行社會教育有功團體;她老又襄助白水聖帝韓道長創辦埔里光明仁愛之家及信義育幼院等公益慈善事業,以造福人群;尤其各大專院校學生 受其精神感召,投入修道辦道行列者成千上萬,在各學校成立素食伙食團即有一百多所,造就許多人才。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她老人家以儒家思想化導群 生,關懷弱勢團體,以實際行動幫助他們站起來。故無論慈善救濟、濟人利物、公益環保、文化志工等志業,都自然的應運而生,與人為善,善與人同,藉此舉與社 會廣結善緣。

大姑前人帶領發一崇德開創道務由農村發展到都市,由傳統邁向現代化,更由海內傳到海外各國,崇德道場近三十多年來的迅速蓬勃發展,質與量與日俱增,可說都是肇因於大姑前人的慈心悲愿與高瞻遠囑,及恆誠堅毅的大決心與大勇行。

大姑前人認為,知識份子是時代菁英,亦是興衰的關鍵,攸關國家建設與發展,道場中為了道務宏展,更要有優秀的人才,如有知識份子的投入,將會促進永續發展與永續傳承,大姑前人明確認為都市人文薈萃、人才濟濟,為道務發展不能只留守於農村社會,固守於傳統辦道模式,而應勇於開創,積極引渡知識份子及各 界賢達之士,因此,從西元1968年開始,大姑前人發心開荒台中與台北學界。

她老人家五十餘年來極力提倡孝道,並且親自宣講孝道。許多大專院校學子聆聽之後,莫不深受感動,紛紛效法她老行善、勸孝的精神,她老的慈心悲愿感動諸天仙佛萬仙菩薩的搭幫助道,雖然官考不斷,但學生求道一波接一波,發心修道辦道者,更是比比皆是,如同天兵天將下凡,為幫助大姑前人宏揚大道,使道務更蓬勃、更成功,不久各處道務明顯成長,在修辦精神上,力求「學、修、講、辦」四好。一年復一年,前人在修辦理念拉動力行「建立國際化的修辦人生」,在德行涵養上實踐「內德─溫良恭儉讓,外德─恭寬信敏惠」達成五輔之德,對坤道尤其注 重「坤範四德」,對乾道要求「理直氣和,得理且饒人,確實做到心誠、氣和、色溫、辭婉」的涵養。

崇德道場也因此由雲林、彰化擴展到台北、台中、苗栗、高 雄、台南等七大道場,從此不分老中青少、士農工商,人才濟濟,奠定了發一崇德可大可久的穩固基石。

西元1976年,大姑前人更在仙佛助緣下,開啟了海外傳道弘法之聖蹟,首站是開荒日本,但因語言與文化差異,渡化成全不易,幸有大姑前人的大仁德大 勇行,不避辛勞,忍辱負重,大愛無限,感動日本道親,深切體認天命可畏與道之尊貴,始能發心修道辦道,才有點線面的擴展,也才有今日東瀛道務發展之盛況。西元1977年開始,機緣成熟,另創道務新局的一頁,續有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香港、澳門等地也陸續開荒奠基發展道務,接著更跨過太平洋將大道傳到美國加拿大,甚至歐美諸國,如今已遍傳五大洲數十個國家。

大姑前人非常重視忠義精神,她老認為現代化社會必須有強大的護持團隊,因此在道務運作上採取集體領導、整體帶動的模式,實施忠義字班聯絡機制,發揚關聖帝君忠義精神,號召大家要萬眾一心、齊心合力,期望大家集眾人之智為道場大智,集眾人之力為道場大能,集眾人之德為道場大德。忠字班公心一片推動道務,濟弱扶傾,無為的付出;義字班成全道親要有情有義,才能廣結善緣。她老亦深刻體認道場要穩固,需要社會界、學界、青少年界同步發展,缺一不可,三界聯繫一元化,大家緊密結合成一體,大家同心同德,道場才能傳承永續,也才能由平安道場邁向標準再達模範,大姑前人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救渡眾生永不停息,護持師尊師母天命,直到永遠。她老以師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念念是眾生,上邀天心,下合人意,以「承先啟後、繼往開來」自勉,念茲在茲廣培道場人才,期締 造可大可久的慧命傳承;因此,大姑前人期勉大家佛規禮節要嚴謹,要做到三清四正,做個標準的修道人;人人標準,道場就達標準,甚至還要勉勵自己如活佛師尊所說的:「達標準,不稍歇息,為模範再接再勵,立標竿傳承永續。」

從鄉下走到大都會,從農村走到學界,從國內走到國外,建立了國際性道場的道務,現今道務國際化,社會多元化,要有全方位的服務與成全,需要有更多的 人才,大姑前人常言:才不才各有其才,每個人都是仙佛老師撥轉來的,都是乘願來的,因此一定要發掘人才,培育人才,更要善用人才,道場人才愈多愈好,如能 讓每個人適才適所,則道場將更有推動力,更有發展力。活佛老師說:「人要盡其才,才要盡其職,職要盡其能,能要盡其用。」所以,大姑前人為我們規劃出十組 分工合作的機制,讓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都有行功了愿的機會,同時為了使人才能更上層樓,好還要更好,用心規劃,因應宏道的需求,她老針對社會界、學界、青少年界的人才,因材施教,普設五年進修班,冀望每位道親都能體認聖道宏恩,充實道學、立志發心學道修道辦道,繼師志、承師德,以發揮生命真意義,創造人生最高價值,讓大愛遍灑寰宇,讓大道宏揚傳遍世界各地。

她老為使年青人修道不受到委曲挫折,乃積極與各組線前輩為一貫道合法化而努力,終於民國七十七年成立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嗣後對於臺灣省分會及各地支會的成立及運作,積極指導,提攜後進不遺餘力,並襄助張老前人培成,推動世界性的會務發展。且對各組線不吝關懷協助,深受愛戴敬重。大姑前人大慈大悲,不畏風霜、不辭舟車勞頓與日夜顛倒之苦,每年飛往海外各地,宏法利生、說法渡眾,所到之處,仙佛搭幫顯化助道,道務宏展,她老睿智無私無我,認為海外道務要宏展,必須落地生根,不能靠台灣人力與物力,因此她老一再提倡,本國人辦本國事,本地人辦本地事之原則,其深意是要讓海外道場能獨立運作,開荒者只是從旁給予協助指導,如此才能造就當地的人才,道務也才能真正宏展。誠如前人常感恩地說:「一切的成功都是師尊師母天命領導,諸天神聖、萬仙菩薩打幫助道,老前人大慈大悲,再憑自己一股真誠的毅力。」

大姑前人以身示道、以德服人,為建立「一道同風的彌勒家園」,締造道場可大可久的規模、制度,不遺餘力,她老認為應以平安道場為基礎,建設發展成標準道場,進而為模範道場,她老為砥礪後學年年提出精神指標,具體而微,指導大家修辦方針,她老認為道場要傳承永續,必須道場社會化、修道生活化、辦道現代化,人人齊家修道辦道,人人都能正知正見,學修講辦行樣樣身體力行,使人才成長茁壯,終能擔大任辦大事,期勉後學才德智兼備,成為道場中流砥柱,崇德眾後學如能效法大姑前人修辦精神,矢志建立一道同風的彌勒家園,必能創造永恆不朽的白陽聖業。才能道援天下,救渡眾生永不休止。在台灣定居近六十年,前人早已把自己當作台灣人,講道時常引用台灣俚語,還時時提醒道親,「要根留台灣,人才與錢財一定要回饋台灣社會」,因此她老在十二年前便立下遺囑,把名下的房子與財產全部捐給基金會。

大姑前人自幼慈心本具,蒙受尊翁 承恩大帝之薰陶,恤孤憐貧,濟弱扶傾,不遺餘力,來台開荒,不管環境順逆,急公好義,不落人後,五十多年來,不論多少痛苦與挫折,都在前人的堅強意志下忍耐、突破與接受,對社會苦難總是關懷倍至;在道場宏揚儒家綱常倫理五倫八德,勸孝專題到處宣揚,苦口婆心六十年來不曾間斷,不知感化多少人子,造福多少家庭,近二十年來,大姑前人在台灣由北到南成立崇德、崇仁、崇禮、崇義及光慧等五個文教基金會,每年領發節孝勵志獎學金,鼓勵單親清貧學子,勵志向學,舉辦成年禮,勉勵青年知道長大成人,應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任、近十年來更大力推廣親子讀經教育,勉勵大家向聖人學習,舉辦數十場身心靈健康講座,道德勸說挽化人心以淨化世人心靈,成立許多大專院校崇德志工團隊,深入民間社區,幫助弱勢團體,長期輔導國中小學生之課後學業,讓社會國家能更安定、更祥和,此外也成立了發一崇德慈善基金會,推動社會慈善傳承韓道長的心願,續辦光明仁愛之家及信義育幼院,做好老年人的安養與養護、 憐孤育幼的慈善義舉,為老安少懷盡一份心,為社會盡一份力。

綜觀大姑前人的一生,以大智大仁大勇的精神,實踐慈悲喜捨的大行,幫助師尊師母老前人肇建發一崇德寬廣豐圓的大道場,也完成了大姑前人自己立志下 凡,所要達成的使命,如今使命完成,功圓果滿回天繳旨,從何時開始的臨凡降世,至今成道回天正式回歸佛的本位,今天大姑前人的永別,是悲歡離合的景象,也是生離死別的必然,崇德眾後學難以掩抑的悲痛與不捨,久久在心中,難以釋懷,在哀慟不已中,更直接的失去依靠,怎不令崇德後學們心中惶恐,驚慌不已。然而您老始終勉勵後學們,要堅強的走下去,要承擔要負責任,因此崇德後學們絕不懷憂喪志,眾後學將悲痛化為力量,謹遵您老的叮嚀囑咐,決不讓您老再操心,叩請 您老安心放心,更叩求您老隨時鑒臨示導,使您老的後學們更優質,更成長、更茁壯,以更宏展的盛況,將道場永續傳承。

您老一生慈悲喜捨的大行,如今的告別正是送佛回天歸位,儘管不能再見您老的慈容,但眾後學將可得到您老永遠的庇祐,前人您老的大恩大德,難以回報,您老的慈示訓勉永記心頭,前人啊!眾後學們永遠感恩您老,永遠懷念您老,您老一生行道,示現給後學們,真修真辦真行真成的道風行誼,正是道成天上、名留人 間,千秋萬世、俎豆馨香,德潤萬邦、道行千秋的典範。

菩薩「不休息」的理由:大姑常說:「當我在病痛、不如意、身心最脆弱的時候,總會有兩個我出現:『假我』總是向『真我』說要請假,但是『真我』不答應,所以我只有繼續跑、繼續辦,不能休息。如果有人問我,成功經驗是什麼?我也不知道,我只有堅持到底。我沒有什麼好自豪的,近六十年來,我對師尊師母、對道場始終如一,未曾改變過,這 就是我的經驗。」

菩薩心存大悲,不捨眾生,只要有眾生一絲一毫的苦痛,都是菩薩自己的苦痛,也只有深入眾生的生命,方能體其苦之深、痛之切。是菩薩以智慧湧出,源源不絕,目睹眾生各種牽執掛礙的煩惱與悲苦,菩薩有能力,提各種法藥來治癒眾生的各種病痛。但是病雖治癒,眾生卻很快就會忘卻曾經受過的苦痛,因而再度生發各種新的苦痛…如此輪迴不斷,痛苦不止。所以菩薩必須運用各種智慧,進入眾生的苦痛,並且治癒他們的苦痛,徹底拔除他們的苦根,如此苦心造詣,循環不已…。故「悲智一體」是菩薩的本性,「重發心愿」是菩薩的精神,「永不休息」是菩薩的原則,只有不曾稍歇,普渡之後,繼續普渡,如此才能接引更多更廣的眾生踏上彼岸。

做為後學者,也只有志願修道辦道,須存濟世胸懷,振作精神,日新又新、實踐篤行、以身作則,使上天之大道發揚光大,使世界眾生均沾法雨而有欣欣向榮之氣,如此方和乎「不休息」菩薩的精神,救渡眾生,以達世界太平,方不負菩薩的教誨之恩。

她老在世時,一天作三天用。曾對學界的道親說:「你們這些講師、點傳師,都是天兵、天將,要來幫助我啊,幫得我愈幫愈忙。這句話是好話呀,有忙不完的事兒,辦不完的道,我自己也不敢稍有懈怠。我每天辦一場叫浪費生命;一天辦兩場叫休息;一天辦三場叫正常;一天辦四場、五場叫加班…。我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我要報答父母對我的鼓勵成全,我要努力追天命,幫助老前人,以報答師尊、師母聖德。」於是大姑天天在為眾生而加班、打拼,為了眾後學有操不完的心,開不完的會,設不完的班,辦不完的道,講不完的話…。菩薩念念眾生、身心不願休息的行誼,讓人看了激動得五內滾燙,發出效學菩薩的沸騰熱血,以思報答前人的恩德。

直到丁亥年的歲暮(民國97年01月)大姑成道回天。老母敇封「不休息菩薩」。六月下旬,南海古佛又奉母命,帶「不休息菩薩」聖靈在日本道場與眾道親結緣,並親釋「不休息」的理由:「元者乃為萬本之始,聖德廣被;亨者乃萬物之長,生生不息;利者乃萬物之遂,潤化蒼黎;貞者乃為萬物之成,日月相繼。元、亨、利、貞為萬物宇宙之始、長、遂、成。蓋一切之天地包羅,如日月星辰,輪轉無息;如川流涓涓,淵源流長,無老、無終、無休、無息。如菩薩之愿行「慈、 悲、喜、捨」,無歇、無止、無盡,此乃謂「不休息」也。故而元貞,其信、愿、行、證,堪為不休息菩薩也。」元貞,是大姑的道號。從南海古佛的解釋中,可以瞭解大姑慈悲喜捨的愿行,是與天地相和的,天地無始而菩薩無終,天地無息而菩薩也無盡。所以不休息菩薩是從無始以來,就不曾停止過其信愿行證的功夫!在這個過程,菩薩所成就的眾生因而成聖成佛者不知凡幾,而且菩薩的果位也已然早就成佛,但是悲憫眾生無邊、萬物無量,只要還有一個眾生尚未得渡,她不會稍歇其身心,必欲渡盡天下蒼生為念。所以其累劫累世都重覆一再示現「不休息」的行誼,以不休息的法相,要幫助師尊師母帶回九六億原胎佛子回歸本位。

不休息菩薩結緣訓云:「要求自己,合其眾人。要求自己,圓滿眾生。要求自己,成就眾生。要求自己,諧怡眾生。一同開創,美麗和煦之彌勒家園。」

大姑前人要後學們,修道辦道只要求自己,只問是否公心一片?如此來與同修相處,彼此才能合和,真正做同舟共濟。只問自己是否盡心盡力?如此任何事情誠心相待,必然也能在待人處事上一片圓融。只問自己是否作忠作孝?如此才是以身作則,才有德性來成全諸道親。只問自己是否問心無愧?如此對沒任何人事物沒有任何 想要要求、控制的念頭,才能與眾生和諧相處,修道才能怡然自得。

修道人,處事圓融、仁民愛物,具備種種的美德。心地如日的普照,如月的溫煦,光明地照耀大地,照護萬物眾生。不自以為是,團結上下為一心,整個團隊,人人齊 心勠力,共登彼岸。只有如此要求自己,絕不要求別人,大家方能理念相同、目標相同,共同開創出人間淨土,美麗又和煦的彌勒家園。

崇德子弟人人應效法陳大姑一般,要慈愛社會、關懷人生、濟世渡眾、完全無我的付出,以接續大姑薪傳的慧命。因此我們必須自我要求,塑造出具有高度文化水平,開創遠大的人類文明,以先驅的智慧,推動一貫道的教化,實踐廣渡有緣佛子,使師尊師母的弟子從十萬、百萬、千萬達到九六億原胎佛子齊渡,如此才能落實挽世界為清平、化人心為良善的神聖使命。

後學們人人志願修道辦道,須存濟世胸懷,振作精神,時加警惕,日新又新、精益求精、實踐篤行、以身作則,使上天之大道發揚光大,使世界眾生均沾法雨而有欣欣向榮之氣,以達世界太平,方不負道場之恩、前人之恩。

只有大家時時以陳大姑「慈悲喜捨」的精神,則道場傳承建制,一定愈趨穩固,必能光大師尊師母聖德,必能維護正知正見,傳承正法在人間,造福國內外有緣佛子,老前人、前人的天命自然就會永遠昌盛、慧命長存,大道也必然會普遍於萬國九洲。

如果人人能修己以達明明德,則平治天下便是人人的志業,無人能置身於責任之外,如此,大同世界必然有可期的一天,這也是中華文化必然之期待。然而,無可否認的,至今全天下以宏揚儒家思想,恢復固有道德文化,欲平治天下,實世界大同的蓮花邦國度,唯有一貫道的思想與力量,在堅持著奮鬥與努力。這正是陳大姑之所以日夜奔波、永不休息的理由。

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世稱臥龍先生。本在隆中隱居,後為報劉備三顧草蘆之恩,遂答應出山相助。出山前而更定下三分天下之計。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荊州。劉備敗走夏口。諸葛亮建議劉備聯合孫權共同抗曹。劉備遂派諸葛亮出使東吳,遊說孫權。最後聯軍於赤壁大敗曹操。
劉備稱帝後,以諸葛亮為丞相處理蜀中政務。
章武三年,劉備於永安宮病逝。臨終時托孤於諸葛亮。
後主即位後,南方蠻夷反漢。諸葛亮遂請得後主同意,大舉南征。這次戰爭中,諸葛亮主要希望收服南蠻人心,遂有「七擒七縱南蠻王孟獲」之舉。從南人心悅誠服,使諸葛亮在北伐中原時無後顧之憂。
諸葛亮在南征後,便向後主上表,以王業不偏安為由大舉北伐。
諸葛亮曾發動五次北伐,而有四次皆兵敗而回。其中最慘烈的一戰為街亭之戰。蜀軍因馬謖違反諸葛亮的軍令而陷入苦戰。
而在第五次北伐中,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
鞠躬盡瘁-諸葛亮

受到三國演義一書的影響,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人物,以三國時代最多,而其中又以聰明才智冠絕天下,忠心耿耿卻不呆板,神機妙算又不詭異,最後鞠躬盡瘁,尚未完成復興漢室的蜀漢丞相──諸葛亮,最為膾炙人口。

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水縣)人,父親早死,他從小跟著叔父諸葛玄一起生活。漢朝末年,天下大亂
,諸葛玄帶著諸葛亮兄弟到荊州避難。不久,叔父去世,諸葛亮就在南陽隆中(今湖北省襄陽縣西)隱居,一邊種田,一邊讀書,並且關心天下的大事,常和徐庶、龐統等名士往來。諸葛亮自我期許很高,曾比喻自己是管仲、樂毅,有救世的才幹和熱忱。


劉備駐軍新野時,曾經獲徐庶的幫助,打了幾場勝仗,後來曹操以徐母的安危威脅徐庶,徐庶臨別時,特別推薦諸葛亮,他說:「諸葛孔明,世稱臥龍先生,將軍最好能得到他的幫助。」劉備說:「你可以約他來見我。」徐庶回答:「
這個人較為特別,我看還是勞動您的大駕去看他吧。」劉備冒著大風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並請他下山來相助;兩人見面,非常投緣,諸葛亮縱談天下大勢,提出有名的「隆中對」,決定了以後劉備建國立業的基本藍圖;這就是有名的「三顧茅廬」的故事。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八十三萬大軍南下,追擊劉備,並準備併吞東吳。但由於諸葛亮精心策畫,並且有效地溝通協調,促成孫權與劉備組成聯合陣線,而打贏了赤壁之戰,最後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向巴蜀、漢中發展時,東邊卻由於荊州問題,和東吳發生嚴重的利益衝突。曹操的軍隊趁這個機會再度南下,當關羽揮軍苦戰的時候,孫權派大將呂蒙出兵偷襲,殺了關羽,使得蜀、吳關係破裂,這是諸葛亮最感痛心,也是最不願見到的事。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決定親率大軍征伐東吳,諸葛亮竭力勸阻,劉備卻不聽,一意孤行,最後戰敗逃回白帝城,氣憤慚愧,得了重病。在臨死前,把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說:「你的才能勝過曹丕十倍,一定可以安定國家,完成大業。我死後,如果太子值得你輔導,請你儘量輔導他;如果他不知上進,那就請你義不容辭來主持國政了。」諸葛亮流著眼淚回答:「我一定盡全力效忠太子,至死不變。」在歷史上,還沒有見過這種方式的臨終託孤,但無論如何,諸葛亮對劉備所作至死效忠太子的保證,卻字字出自於肺腑。

太子劉禪即位,改元建興,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國事無分大小,一概由諸葛亮決定。為了匡正時弊,整頓內政,諸葛亮採用嚴刑峻法;有人質問他:「昔日漢高祖入關,只和父老約法三章,人民都感激而擁戴他;現在你為什麼要用嚴刑峻法來治國呢?」諸葛亮解釋說:「秦代的法律太過於嚴苛,高祖改採寬和的法律,自然能夠獲人民的擁護。現在的益州,暮氣沈沈,如果再一味的寬大,勢必不可收拾;因此,我們必須嚴格執法,樹立威信,才能改革社會的風氣,中興漢室也才有希望。」大家聽了都非常敬佩。

當時西南方的蠻族經常侵擾蜀漢的邊境,蠻族酋長孟獲更是起兵造反。建興三年,諸葛亮親自帶兵南征,曾經逮捕孟獲七次,但每次都把他放了,要孟獲好好反省;最後一次,孟獲終於悔悟,心悅誠服地歸順;南方平定,不但使蜀漢沒有後顧之憂,南方豐富的資源,也大大加強了蜀漢軍隊的戰鬥力。

蜀漢內政清明,邊患又告解除,諸葛亮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加強訓練士卒。建興五年,他率領軍隊進駐漢中,準備北伐曹魏,在出兵之前,向蜀漢後主上了一個表,從出師伐魏的原因到如何治理朝政,詳細闡釋給後主知道,這就是傳誦千古的「出師表」。建興六年春,蜀漢軍隊開始發動攻勢,初期戰果很豐碩,南安、天水、安定三個郡先後叛魏歸漢;但後來由於馬謖違反調度,在街亭被曹兵打
得大敗,逼得諸葛亮不得不撤軍,回到漢中,這是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諸葛亮先後六次北伐曹魏,都因為糧食不濟而沒有成功,後來雖然發明木牛流馬來運送糧食,還是沒有發揮多大的效用。最後,他乾脆採用屯田自給的辦法,命令部份士卒在前方屯田,準備長期與曹魏周旋;卻不幸因積勞成疾,在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郿縣東)病逝了,那年他才五十四歲。蜀漢軍隊撤走後,魏國大將司馬懿來巡視蜀漢軍隊紮營的處所,不禁讚嘆說:「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綜觀諸葛亮的一生,他真是多才多藝,不但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發明家,也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氣象的科學家;更是一名真正的儒者,具有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精神涵養。雖然他統一中國,光大漢室的最終理想未能實現;但是,他那種以身許國,明知不可為而為,努力不懈的氣慨,實在令我們這些後代的人敬佩不已。

(西元一八一~二三四年),字孔明,在魏、吳、蜀漢爭霸的三國時代,任蜀漢軍師,表現驚人。年僅二十七歲,就被劉備以「三顧茅蘆」之禮,請去當他的最高戰略顧問,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三分天下」之計,並且終生為這個目標,而東奔西走。西元二二一年,蜀漢建國,他就當了丞相,劉備死後,他輔佐劉襌,充實國力。西元二二七年,呈(出師表),從事北伐。六出祁山,宿願未成,於西元二三四年,和魏軍對峙中,死於五丈原。敵將司馬仲達,在蜀軍撤退後,巡視蜀軍的陣營,曾經嘆說:孔明實在是一個軍事奇才.

唐代大詩人杜甫寫詩稱道說:「諸葛大名垂宇宙。」這句說的是諸葛亮一生的努力作為和崇高的精神品格,對後世產生了深廣的影響,千百年來受到了人們的景仰和崇敬。清初的果親王就是摘取杜甫的這句詩,以遒勁的筆力題寫下匾額「名垂宇宙」,至今還高懸於成都武候祠諸葛亮殿前正中門廊之上。

儘管歷代統治者和人民群眾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諸葛亮在歷史上作出的貢獻。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即諸葛亮忠貞冠世的高風亮節,和他那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唯其是這樣,儘管諸葛亮終生致力於謀求天下統一的事業未能成功,仍然受到了歷代人們極大的景慕與讚歎。恐怕和讚譽。沒有哪一位政治家或軍事家能夠像諸葛亮那樣,得到當世以及後世那麼多的褒揚和讚譽。從諸葛亮之死引起當時人們無限的悼念,以及其後一千多年間,不少地方先後為他建修祠廟的情況來看,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第一節生平背景
中國有一句俗諺:「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意即:即使三個平庸的人,如果他們能同心協力進思廣益,必能提出比諸葛亮還高明的意見。這話把諸葛亮作為智群的標竿,亦可見諸葛亮在中嘯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諸葛亮字孔明,西元一八一年生於瑯邪郡陽都(即今山東省沂水縣),其先祖諸葛豐曾於東漢末年做過司隸校尉,父親名珪東漢末年曾任太山郡丞。諸葛亮生時母親便亡故,父親也在他十四歲時去世,其後依靠叔父諸葛玄生活,並隨即到荊州,不久叔父也逝世。諸葛亮乃在襄陽郊外一個隆中的地方,構築草廬,過著晴耕雨讀的生活,其間曾結交博凌人崔州平,穎川人徐庶、石韜,江南人虛建四人,彼此時常來往,切磋學問,那時孔明常自喻為戰國的名相管仲和樂毅,心懷大志。

孔明原以處亂世,不原出壁,而有「退隱、躬耕、養心、樂道」之心意,後經其老師酆欣勸導:「抱此材器而不拯救斯民,非仁者之志,然出處必以正。」於是決定出世拯救世民。

諸葛亮成就其功業最初是由友人徐庶推薦的,徐庶向漢朝帝室後裔劉備推薦曰:「諸葛亮,乃潛於地下之臥龍,將軍願見他嗎?」劉備說:「倒想瞧瞧,能帶他來此嗎?」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將軍宜紆尊降貴,前往造訪。」於是,劉備三顧草廬,好不容易於第三次時得以見。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劉玄德(備)「三顧草廬」。

劉備見到孔明即請教「拯厄運」之道,孔明亦獻出「天下三分之計」。諸葛亮首先分析形勢及地理,認荊州為想窺伺天下,用武的關鍵之樞,而當時據守的劉表是是庸碌無能之輩,這地方正是上天致送給的根據地;其次益州(今四川)四面環山,形勢險要,乃「天府之國」,而今守備之劉璋闇弱,不得民心。所以孔明曰:「如能跟有荊、益兩州之兵向宛、洛(南陽、洛陽進攻;將軍自身率益州部眾出秦州(漢中)。百姓豈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之理?果真如此,則大業可以復興了。)又曰:「將軍要想成功霸業,則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卻可佔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取中原。」

劉備即延聘孔明為軍師,時劉備已四十九歲,諸葛亮才二十七年,初時,劉備以師父之禮待孔明,深為關羽和張飛所不滿,但劉備明白表示:得孔明,就如魚得水一樣。二人方得釋懷。

西元二○八年曹操建立二支強大的軍隊,而以荊州的劉表、劉備為首要征伐目標,其次為江東的孫權。劉備為實現其「天四三分 之策,最重要的是要策動孫權與曹操對抗。孔明受命策動,當他見孫權後,認為此人相貌非凡,只可激,不可勸,這就是孔明訂下的計策。乙明乃以曹操威勢廣被四海,劉備已被逼走投無路,對此情勢下,若打算以吳、越的人力與曹操對抗,不如儘早與曹操斷交,採取戰爭姿態,如果不能如此,則何不從眾謀土的意見,按兵解甲,投降算了。現行之道。僅能德兩中擇其一,此外別無他法。孫權考慮再三,果然下決心抵抗曹操,並立即命令宿將周瑜率領水師,出陣迎戰曹操,乃有歷史有名的「赤壁之戰」的勝利」。

其後劉備於二一四年攻陷益州的成都,掌握巴蜀,真正與曹操、孫權「三國料立」。公元二二一年劉備在群臣擁戴下,於成都即位,號稱「蜀漢」,孔明亦被任命為宰相。可惜此劉備堅持要東征以報其盟弟關羽為孫權所害之仇,時又聞狂飛為孫權部下所暗殺,在此不利情況下發兵,卻又為吳軍諸略戰法所陷,致失敗,逃回白帝城,二二三年劉備病逝於此,享年六十三歲。

劉備死前即以其子劉禪平庸無能,而託笑於孔明,劉禪亦遵照父親的遺言,凡事聽從孔明的指示,而孔明輔佐劉後主,鞠躬盡瘁。

劉備死後,孔明面臨的最大題是打倒曹操的魏國,達成漢室的中興,但是欲達成此目的,有兩個問題亟待解決。一是和吳國的紛爭,另一是南方蠻族作亂。其中的與吳的聯盟,經孔明二次派鄧芝前往折衝,其關係獲改賴,合作終告實現。而平定南方蠻族的軍事行動則孔明於西元二二五年親征,終以「七擒七縱」的攻心戰術,使蠻族的首領虛獲表示:「公英明如神,南人從此不復反叛」,達到收攬人心,平定叛亂的目的。

西元二二七年,孔明完成了作戰準備,集結了蜀漢的總兵力,又踏上北伐魏國的征途。臨出發前,呈奏劉禪一表,曰:「出師表」。明示何以北伐之因在於:「先帝創業未半,便中道崩殂,現在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時正是危急存亡之秋」。而其戰術部署,則為先將軍隊分為兩路。命趙雲、鄧芝二將於箕谷佈陣,其實此乃孔明苦心計劃的故佈疑陣。命令趙雲、鄧芝二將部署完後,復親率中心部隊,採迂迴戰術,向祁山前進。祁山是長安外圍的交通、軍事要地。此一高明的戰術,瞬間佔領了祁山,緊接著乘勝追擊,連續攻略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

由於魏國低估了劉備死後蜀漢力量,以致遭受挫折而驚惶失措,魏明帝(魏國第三代)立即賦予部將張郃兵力五萬,前往迎擊孔明,與蜀漢軍的先頭部隊在街亭遭遇。但終因孔明起用馬謖不當,使用扭劣戰法,為魏軍所乘而喪失了街亭。連帶的佈陣於箕谷的趙雲、鄧芝的部隊也遭受魏軍的反擊,無功而退。例此,孔明不得不集中全軍,撤回漢中。後這位最受孔明器重的馬謖因圍教田令而為孔明下令處死,孔明亦因此自請處分,劉後主只好將孔明貶為右將軍。

西元二二八年冬此明再次舉兵北伐,以陳倉為目標,卻因兵糧補給不繼,不得不收兵而退,其後孔明檢應二次北代失敗的原因,主要在物資。於二三一年他再次舉邱以襲取祁山為目標,魏派司馬懿率領軍隊赴祁山救援。司馬懿以固守陣地不出戰之戰術對付期望速戰速決的孔明。迫使孔明之軍因糧食補給不繼,而收兵回師。不過在回師時,孔明早料司馬懿會乘機追擊,因此在撤退路上的小丘凌佈置伏兵,等張郃的軍隊一到,弓弩齊發,張郃的追兵陷於大亂,張郃的右膝亦被射中,悲慘的犧牲了。

西元二三四年,孔明第四次北伐舉兵十萬,改從斜谷出滑水象岸的武功,再西向佈陣五丈原,魏軍亦以司馬懿戰,同時亦採用不出戰 的持久戰略,孔明記取三次失敗經驗,在五丈原一面佈陣一面屯田生產,準備長期作戰,因此兩軍對峙百餘日,孔明此時則積勞成疾,於訂下撤退之計後,即與世長辭,時為西元二三四年八月,諸葛亮享年五十四歲。

孔明死後,其撤退之計,仍予司馬懿相當的教訓,據「漢晉春秋」記載:當時蜀軍一撤兵,司馬懿即遣兵追擊,途中忽遇楊儀率軍豎旗鳴鼓反擊過來。「那誕說,是受孔明驥了嗎?」司馬懿大為驚惶倉忙退兵,蜀漢軍遂乘機悠然離去。於是「死諸葛亮嚇走司馬懿」一語傳頌一時。有人將此事告司馬懿,他苦笑道。「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

有興趣可以到以下網址去看完全部
參考資料 http://www.mtp.idv.tw/newpage%BD%D1%B8%AF%ABG.htm
柯慶宗,中醫師
伏以大千世界,不聞盡變於滄桑,無量農田,到底尚存以天地,天下溺援以道,戾氣消跡,浩炁充盈,直令掃山水、還太虛,止燬金屋成焦土,丹心貫日,伏魔蕩寇,寰宇被其明訓,遂令東土眾生,明曉悟知上蒼 帝德微妙,明德新民,克己復禮,克明峻德、克念作聖,自此億萬千年, 關帝教化功深,帝德悠久無疆,莊嚴不朽如金剛矣。

關帝帝德無疆,今叩巡帝德禮儀威儀,舉其犖犖大者十點,實亦不足闡述 關帝大德於萬一。

第一:五常聖德。凡人性天之極大光明,中庸謂天命之性,本然之性,即性中五常,念茲在茲,朝斯夕斯,咸令身有所循,心有所歸,性有所安,次第不紊,既慮己內功雖足,又慮外功之弗成,抱悲天憫人之至慮,慮人不修性,慮世不清寧,靜定安慮,始於知止五常仁義禮智信之聖德, 關帝五常之德具足:其典範曰:千里尋兄,不忘其本,曰「仁」;華容釋曹,深明大義,曰「義」;秉燭達旦,守其大節,曰「禮」;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曰「智」;單刀赴會,取信魯肅,曰「信」, 關帝五常聖德齊備,正是名符其實,實至名歸。得其性中之能事,廣建聖功,慈以化人,悲以憫世,桃園明聖經,此經之理,乃出於上天的根本大道,內含悲天憫人之志慨及憂世救劫的心愿,直可與六經齊達不朽,更可與三傳同步刊行,朱子刪正桃園明聖經奏議讚仰之, 關帝經典,雖隻字片語,皆足感應天地,驚動鬼神,乃 帝君五常聖德,性天之光明,推及億兆同胞,由覺己性明德內聖,進而覺群性親民外王,蒼生各復自性,而我之佛果,不期其得而自得也,帝君首復五常之性,則身中無極現焉,繼之用太極一大之功,兼善天下,復將一大還於無極,咸令乾坤蒼黎,明己性天,止於無極之處,性與天理,如長天秋水,相映一色,性珠圓明,萬古常照矣。

第二:大德受命。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今大德受命 關帝受封忠孝祖師、仁義古佛、蓋天古佛、關聖帝君、翊漢大天尊、文衡聖帝、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等封號,其大忠大孝,大聖大慈、大悲大願也與,德為聖佛,尊為玉帝天尊,富有三千大千世界,宗廟饗祭之,子孫保有此宗廟之禮,保有帝德,受其庇蔭也。 關帝大忠大孝必得其位──天爵果位,聖神仙佛,受祿於天,必得祿爵,必得道名,大德昭昭,故又尊為昭明大帝,誠哉感悟:「修道人只要有大德,即大忠大孝、大仁大義等大德,必能得先天果位,得天爵、得道名、得長壽(超生了死) ,永居無極理域,道成天上,名留人間,萬古不朽也。」若夫小德川流,自性自覺圓明也,如小川之流水,只灌及一身,不能普灌群性群物也,但各自覺其性,各收其圓,全體之分,五常、五倫、五達道,大德敦化,兼以仁化育萬物,以覺群性,如春風,代天地以行道,兼善天下也, 關帝受敕封 仁義古佛,大德感召萬物,普化群生,普利萬物,乃仁者兼善天下,明明德,化新民,此極盡中庸之道,德行可比及天地也。 關帝大德受命,前身伍子胥,五世轉世,皆做忠臣,先受命錢塘水神,後得轉關公本尊,得封漢壽亭侯之職,再蒙 上帝敕命、敕封都天糾察之神,再封通明首相,立殿昭明,大解冤經因由品第一明載曰:清帝追封 蓋天古佛,慈悲已與天地同流,正氣已貫乾坤六合。至於德蔭子孫保之,亦有佐證,雍正十年閏五月初九日,湖北巡撫王世俊奏請禮部議復稱:「奉旨以聖帝大宗嫡裔,荊州府學貢生關朝泰授五經博士,奉祀當陽關陵,並准世襲。」迄今二○○九年, 關聖第六十四代嫡孫關冰源、關業清,是承帝德,子孫保有宗廟祭饗之禮,帝德無疆悠久之庇蔭也。

第三:具足佛之智德、斷德、恩德。桃園明聖經言及「日月斗星辰」、「帝乃日月精忠、乾坤大節」、「精忠沖日月、義氣貫乾坤」、「丹心如赤日」、「人之節、如竹有如月」、「舞風弄明月」、「三寶光日月」、「捧日舉月普照神」、「值年值月將、值日值時神」、「古今昭如日月」、「節如月、月有度也」、「心在人心、日在天上」、「燭殘刀破壁」;關聖帝君降筆真經「有過昭如日月」、「單刀秉燭於今」;告文式「丹心貫日」;其中「燭」即燈燭也,凡此種種,不外「日」「月」「燈」三字,皆具光明,以佛之如來藏心,皆具大智慧光明,故以此三光喻德,喻 關聖德巍巍、浩瀚無垠,清淨光明,帝德無疆也。「日」比佛果上之智德。以日能生一切世間光,能生長成熟一切萬物,而佛智亦能生一切明及佛智能生長成熟一切眾生之智慧也;「月」比佛果上之斷德。以月光既出則斷除盡之餘熱而獲清涼而佛亦能斷除世間眾生煩惱之熱,使獲清涼也。「燈」比佛果上之恩德,以燈能破闇而佛之大悲亦能破除眾生之痴闇且佛法展轉流傳於世間,如燈燈相傳無盡也。
關帝大悲恩澤蒼生、大智生長成熟黎庶,大願斷除眾生疑惑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此智德、斷德、恩德,如法華經中之日月燈明如來,佛證蓋天,仁義古佛、蓋天古佛,即如佛陀修行功德覺性圓滿,『應』受人天『供』養,應受九法界等覺菩薩以下之供養;真實『正遍知』一切法;『明行足』證一切無漏之果;如:中天至聖、仁義古佛等果位。『善逝』,佛善入無量無邊世界,隨順眾生心說法,如桃園明聖經「探元妙之理、入上聖之班」,善往於無住大般涅槃,善往於無上菩提,令眾生聞法修行證上聖佛果品蓮;『世間解』佛於有情世間之一切眾生種種心欲,種種果報、及器世間之體相形狀、成住壞空、壽命增減、悉能了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士與丈夫均具大力、成大業者之稱,無上,具無上覺也,調御,謂以種種法調御法界一切眾生,使未種善根者種善根,未成熟者成熟,已成熟者趨無上菩提, 關聖經典,內涵以儒家為主,以道釋為輔,行中庸之道, 關帝用心良苦,教化世人循循善誘,由淺入深、諄諄善導,利益成熟教化蒼生,三綱五常、五倫八德,「明聖經」「覺世真經」「解冤經」咸令心靈清淨、清修道德,悟透本來,了悟天根,冤欠無明退避,最終臻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覺行圓滿之佛果,『天人師』『世尊』『佛』,天上人間當尊他為師的人,世人最尊貴的人,萬德莊嚴之德性,本然之性之佛位。以上十種乃佛之名號。曰(一)如來(二)應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間解(七)無上士(八)調御丈夫(九)天人師(十)世尊佛。 關帝帝德巍巍,當之無愧, 關帝現今已然是佛,乃非一般護法伽藍神,吾等當以「仁義古佛」「蓋天古佛」尊稱之,以佛之禮,禮之敬之,以表敬重。

第四:三身四智圓滿德。六祖壇經:「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意謂吾人自性中原本具有三身,即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有此三身而發之轉識成為四智,因之不必摒絕見聞外緣,即夠超然直入佛境。當年 釋尊如來菩提樹下悟道贊嘆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去妄念執著,眾生皆可成佛。」如來智慧德性即吾人之性智行三身,三身皆修自同一本性而成。眾生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皆能依次轉成四種智慧,即(一)成所作智(前五識所轉成) (二)妙觀察智(前六識轉成)(三)平等性智(第七識轉成) (四)大圓鏡智(第八識轉成),意識即分別識,末那識即我見識,阿賴耶識乃含藏識,含藏成佛種子, 關帝當年於玉泉寺中,會故人普淨長老即 慈光慧佛,大解冤經因由品第一言及 帝君於此清修道德,悟透本來,頓悟千年因果、了悟天根,參養玄理,結聚元神,護國保民,清帝追封 蓋天古佛。慈悲已與天地同流,正氣已貫乾坤六合。桃園明聖經推廣學會,恭造木雕千百億化身佛, 關帝聖像,前有三十六隻手代表掌三十六天,後有七十二隻手象徵管七十二地,即經文聖帝寶誥:上司三十六天星辰雲漢,下轄七十二地,冥壘幽酆,學會用心良苦恭讚帝德聖帝之三身四智。 關聖大帝彰感誓亦曰:「猶若欲使我,變化如沙塵,分身千百萬,隨處救天民。」正印證 關聖三身佛,四智菩提,圓滿莊嚴之佛德也。

第五:誓願挽劫數解冤孽之慈德。 聖帝新寶誥「誓願挽回劫數,存道存人,御宇蒼穹。」「十萬劫普渡慈航,佛證蓋天。」 關帝明聖經內涵以儒為主,以道釋為輔,不疾不緩,行中庸之大道,力挽頻仍災劫,匡正世道人心,乃因當今之世,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道心惟危,人心惟微,道德淪喪,是故災禍頻傳,若欲消劫弭禍,挽回狂瀾,非復尊道德不可,重振「倫理」「道德」「因果」等教育,明聖經兼而賅之,經文:「孝悌忠信人之本,禮義廉恥人之根。」「儒家五常,道釋三寶,皆從心上生來。」文中 帝君首重五常八德倫理道德教育,正是挽劫數、救亂世良方妙藥。至於「因果」經文「桓侯──輪迴三轉皆忠烈, 上帝封為護國神。」「諸葛武侯──輪迴三世相,永不下凡塵。」皆暗合佛經「因果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 關帝儒稱「聖」關聖帝君;釋稱「佛」蓋天古佛、仁義古佛;道稱「天尊」玉皇大天尊,昭明翊漢大天尊,三教盡皈依,無人不肅然起敬,正是挽世界為清平,化人心為良善,冀世界為大同,除了要孔孟學說四書五經及大乘佛法外,關聖經典亦不可缺乏。再者 關聖慈德無邊,憫念眾生事業不順,處處不成,受人輕賤,病症纏身,從事於道者,更是關關受阻,皆因累世累劫,積結冤孽所致, 關聖真心悲德,可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親訪大梵天宮,懇求其師普淨 慈光慧佛,為眾生說法,以化解眾生累世累劫冤愆,開恩說法,傳經救世,經名曰大解冤經琅 全集,或曰慈光慧佛真經,亦名關聖帝君大解冤經。經文言曰:「暗解冤孽三生,曉喻萬靈三界,經聲所在降臨,誦持不問男女,均將惡孽消清,再能修身立德,果然誠意正心,並得希賢希聖,何難成佛成真。」是以吾人當不負 聖帝慈憫恩德,確實感恩反省改過懺悔,恭誦 關聖帝君大解冤經解冤咒,可憑藉 關聖大帝及 慈光慧佛德澤,消解吾人累世累劫冤孽於無形。

今天寫了一堆,就是希望大家不要為了目前的4塊錢的優惠去申請e-tag;等到遠通達到裝機使用率後,之後大家再使用就會面臨無盡的手續費。圖片是01上的kaots大所製作,裡面有一點要再跟大家說明的,就是有關到遠通直營。

店儲值免手續費是有期限的,等到時間到,不管到哪裡儲值都是要被收手續費的已經貼或是辦好的朋友沒關係,不過還沒申請的朋友,我的建議還是先緩緩,還記不記得一開始遠通拿出來的是個使用紅外線的大磚塊,就是因為大家看到遠通的吃像太難看。一直讓它的裝機率無法達到合約的規定,在這種壓力之下才會有現在的免費E-TAG可以裝,其他理由我再打一次:
1.免費申裝的期限到年底,所以真的不用趕在6月底前申請,讓遠通的壓力更大些。
2.E-TAG免費只限一次,如果貼在外面被撕掉,抱歉自己再買一張,如果貼在車內壞了,抱歉是你個人問題自己再買一張。
3.要使用要先儲值,等於先將錢送這種商人,不用多一個人500就好,如果使用國道的人數有500萬人,就等於先送500X500萬=25億給這個慣老闆,先不要說這筆錢所衍生的利息都是被遠通拿走,這筆錢對他的其他企業來講好用多了,更何況每台車上路後它又可以抽成(政府強逼人民預繳錢給"商人"賺利息+轉投資(全台用戶加總=好一大筆活存啊!!拿辛苦錢去交給"商人"錢滾錢,還要付"手續費"???)。
4.現在的9折促銷是由高公局拿全部納稅人的錢來幫遠通做促銷,這樣有沒有圖利特定廠商之嫌?也不公平,真是哥倆好。
5.現在儲值不需要手續費,等到時間過後,要儲值抱歉先繳手續費(連遠通直營店都要手續費)。
6.感應扣款失敗,抱歉還是你個人使用的問題,如果你自己沒發現,逾期後國家先罰一筆罰金,你還要給遠通處理的手續費(每站50如果經過6站那處理手續費就是300)。
這麼爛的東西你想說那我不要用遠通就好抱歉,僅此一家,沒得選我實在是不瞭解法律,不過這麼搞真的沒有違反憲法有關人民行的自由嗎?

個人實在是很希望就算不能換掉遠通,但是收費方式真的不能修改嗎? 每月使用次數記錄下來,採月結可用信用卡或是轉帳處理,就可避免上述的問題,不過這樣遠通就沒有油水可以撈我是台灣的公民,正常使用公共設施,還需要有這種費用?
說難聽一點,以上的費用都是應該由得標廠商吸收,為什麼還要由使用者來吸收,其實大部分的台灣人民都很可憐,很多事情都被無能的政府跟財團控制。

但是這件事情就是因為全台民眾的自由意志,造成遠通裝機率一直無法提高,所以才會有一些對民眾有利的方案,所以我相信只要到6月底前的裝機率還是無法達到合約目標,我相信一定會有對全民更好的方案出來。
雖然我無法期待換掉遠通,但是如果可以因為大家的堅持,讓全民拿到更多好處的話,我相信堅持是有用的,但是如果讓遠通順利過關的話,我們這群活老百姓就等著被財團好好的宰吧!

(它說什麼你都得接受,不然就會被嗆嫌OO就不要用啊!)那時候就真的沒人可以幫我們了,因為已經無法用違約(裝機率無法達成)來制約它了,不過如果E-TAG對於還沒裝的族友很重要的話,還是去裝一裝,以不要影響生活為主,以上只是我個人小小的任性。

我會堅持到最後,我個人是覺得如果一定得事前儲值的話,不改月結,事後付款的話,那我是不會裝的,可能到明年就是上路完全沒折扣呵呵。

傻眼! eTag放家中,竟能扣款成功eTag上路,不少人抱怨eTag黏貼在擋風玻璃或者車頭燈位置都不好。但有網友實際測驗,竟發現就算不把eTag黏在車上,放在家裡面,再開過ETC收費通道,竟然也能成功扣款,而且一樣有打95折!高公局解釋,電子收費除了掃描系統外還會拍攝車牌,假使沒感應到eTag,就會改用車牌辨識方式,人工再到帳戶扣款。只是民眾大罵說,難不成感應裝置根本就是假的,那乾脆不要黏算了!
國家的主人想想看!不要在當死老百姓了。
【忠義精神】 詞:不休息菩薩(日本東京結緣訓2008.10.19)
忠誠不二的使命 如孔明之鞠躬盡瘁 死而後己
義勇承擔的精神 如關聖之精忠日月 氣貫長虹
精微一貫的哲學 如孔子之老少同歸 大同世界
神聖尊貴的天職 如崇德之白陽修士 道傳九州
是以修士 秉持忠義精神 忠膽耿節
於人心中 摒除己心貪嗔痴妄喜怒哀樂
於事情中 要求己心至誠無息始終如一
於物理中 顯現己心清正廉明高風亮節
能如此 時時審度 慎己嚴律
忠於自己 使其能日日革新精益求精
忠於天職 使其能尊貴殊勝惠民利人
忠於道場 使其能井然有序蓬勃發展
忠於眾生 使其能慈悲喜捨共駕法船
忠於祖師 使其能精神永垂道傳天下
天心我心躬身力行 以帶動道場之和諧
以提昇道務之宏展 以臻標杆模範矣

http://isrc.ncl.edu.tw/isrc_view.aspx?item=93234


〈忠義精神〉MV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vw5nfysb2Q

忠義精神的人格典範
從歷史長流來看三國,蜀漢人才最少,這是天命,無可奈何;然而,政治是一時的,文化是長遠的。倘若諸葛亮未出茅廬,可能活得久一點,著作多一點,對後代的影響不會比較少。但是,他選擇「鞠躬盡瘁」,終其一生心力,穩固三分天下的局面。這是他性格裡儒家忠義精神的呈現。孔明有兵家、法家、甚至道家的思想,但是他的基本行事主軸與思想型態應該歸屬儒家;或許我們可以說,孔明是儒家的精神,道家的修行,法家的實踐,「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顯示了他的道家修為;「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透顯了他以法治國的理念;而他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的「忠義」人格典型,則呈顯了他的儒家性格。
西元二00九年佛曆二五五二年一月十二日泰國佛統崇德佛院 不休息菩薩結緣訓

『標準修道者』
應有真智慧 真慈悲  真付出 真喜捨
必有悲天憫人之大志向 必如海涵春育之大器量
敦其高品 行止溫良 崇其正禮 行矩有方
志其真道 行合日常 立其崇德 行深博廣
天下危溺 援之以道 安其身 立其命 正其心 誠其意 齊其家 濟其世
在逆世的洪流中 願做眾生的導航 在黑暗的角落裡 化做眾生的燭光
當不斷地提昇自己的修養 當不斷地奉獻自己的力量
方能成就可大可久輝煌的大道場

      吾乃
不休息菩薩 元貞是也 奉
母命 來至佛樓 進門早參
皇母娘 再問大家否安康
吾之後學速速百叩
天恩謝 吾方敢下批言                咳咳

  天清氣爽心境涼 涼風拂面感心傷 重遊舊地今得償 遠來結緣各奔忙
否有精神來提振 否有用餐問飽詳 難得吉日聚佛統 共結善緣在異邦
別來大家可安好 否有用心在道場 否有敬心養性煉 否有濟眾佈慈腸
偌大家園眾無數 非是一人之道場 共結善緣仁義倡 共化風俗道德彰
所謂何來否明義 皆是己愿立志強 人生本短苦海困 汲營之人嘆滄桑
智慧之者修道辦 真誠與天渡原郎 大道之行人宣廣 大道之好由人倡
咱今有幸來提倡 師德且報真理揚 精神指標來提倡 大家唸唸豈或忘 咳咳

  珍惜今天非口號 知恩感恩報恩當 立愿了愿盡忠孝 不枉來此住異鄉
人得大道根基有 人行大道祖德方 珍惜擁有更善用 作個賢良模範彰
記起天恩師德浩 非是一人可行方 人生漫漫且盡用 人生朗朗自明詳
大道之行人敬重 人之有德眾隨幫 還望弟妹各精進 報恩了愿在日常
日常有道莫外放 學道學真善德威 知道大道奉行道 日久天長即天堂
但恐修到三心意 不思檢點怎齋莊 時時刻刻忠恕念 切切有道二六當 知道嗎

「十萬八千里路」 攜手同唱凱歌 經過了多少的取捨 經過了多少的折磨
為只為大道能開拓 為只為心胸更寬闊 開荒的歷程歡喜與難過
成長的當下 嘔心瀝血 大家皆是有心者 開荒佈道 只為眾生識佛陀 只為眾生登法舟
千山阻隔亦不動搖 濟世救人之心念 更不改變修道辦道之愿力
齊步走 同步行 護持大道 中心茁壯理念正確 集體領導整體帶動
望我後學不忘本來 不忘我念 一條金線識明確 行之有理方久長 知道嗎

休息只為不休息 不休息只為不停息 不停息之慈悲 無止息之大愛
不休息 不停息 無止息 乃因乘愿之心志 乃因無盡之奉獻
大家明智選擇了修道辦道 以天心為己心 以師志為己志
天命的傳承 在於吾們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之心行 在於大家有不屈不撓之精神
慧命之延續 在培德 在精進 更在日常之言行 慈悲喜捨
還望眾點傳心連心 手牽手 共把眾生濟 共把大道創
不為一己之私 乃為天下蒼生得離苦 好不好

制度乃人訂 亦當由人行 更盼大家修辦之中 研討謀合策劃推動 當前賢與後學之橋樑 
值季群 召集小組 忠義字班 皆刻刻明白自己之職責
串連上與下 協合前與後 方能將好的理念與制度  來推動 來進行 來圓滿
明白自己之職責嗎 
不休息菩薩行誼----大姑前人慈悲喜捨的一生
發一崇德的創始者-『陳鴻珍』女士。道親尊稱為『陳前人』、『陳大姑』。一貫道陳大姑前人,諱鴻珍,字瑩如,道號元貞,天津市人。生於民國十二年 (西元1923年),尊翁鳳鳴公生前曾任天津商會會長,樂善助人,創辦『恤黎會』每月救濟孤苦貧病百姓數十人,萱堂顏氏相夫教子,淑慎溫恭,大姑前人有二 弟四妹,家庭極為和樂美滿;大姑幼年即秉承父親「孝廉、仁愛」之庭訓,耳濡目染,遂培養慈憫助人之胸懷。大姑前人距民國九十七年(西元2008)元月六日 成道,享壽八十六歲。
大姑前人在天津身為金枝玉葉之千金小姐在十九歲求道後的三年間,即看破紅塵,一心效法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終身奉獻給道場,刻苦耐勞,救渡蒼 生。大姑前人帶領發一崇德道場整整一甲子,接受種種的錘煉,綻放生命的光芒,歷經許多的艱難困苦,譜成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偉大聖蹟,大姑前人一生效法觀世音 菩薩,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生命的內涵,以永不休息的菩薩示現人間,大姑前人一生為宏揚大道,為渡化眾生奉獻生命,大姑前人付出的大愛,天人共讚,受到各 界推崇,一生修辦的精神與作法,堪為道中之典範,是我們後學效法學習的榜樣。

崇德道場能有今天豐圓的基礎,除了天恩師德加被,眾仙菩薩諸天神聖護佑、白水聖帝大德護持之外,就是因為有一位永不休息的活菩薩,大姑前人的孕育與領導,對崇德眾後學來說,恩同再造,難以回報。
大姑前人焚膏繼晷日以繼夜,終日栖栖皇皇、風塵僕僕的來往各地,說法渡眾、苦口婆心成全道親,一天當作三天用,積極渡化眾生。她老以師心為己心,以 師志為己志,念念是眾生,處處為後學,永遠不辭辛苦,永遠不怕勞累。她老時常提醒後學:「老師仙佛對我們太好了,老前人太慈悲了,我們不能忘恩啊!」大姑 前人一生道範行誼,可說是真心不二、慈悲喜捨,無怨無悔,至誠不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大姑老前人二十五歲時,正逢道長選拔人才開荒台灣,她老遂於民國三十六年抵台,然因水土不服而返鄉治病,仍不忘救世宏愿。翌年,再度追隨白水聖帝韓 道長來台開荒闡道。從此兩岸斷絕,從此以道場為家,自立自強,歷經層層考驗,突破千魔萬考,披荊斬棘,蓽路藍縷,至誠感天,仙佛慈悲無限助力,由斗六崇修 堂立基,逐漸建立起雲林、彰化、台北、台中、苗栗、高雄、台南等七大道場。回想大姑前人西元1948年二度來台,父母弟妹在天津大沽口送別,她老跪別父母 淚濕衣襟,久久不忍離去,心想父母年事已高,弟妹年紀尚小,此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與父母家人團聚,父親雙手緊握大姑前人的手說:『孩子!陳家能出妳這 麼一位修道子,這是我們陳家的福氣,到台灣受苦妳一定要忍耐,一定要為陳家祖先爭氣!』她老到台灣因語言不通,隔年又河山變色,兩岸阻隔,親人音訊全無, 大陸接濟斷絕,經濟陷入困境,大伙兒生活非常艱難,且官考連連、風聲鶴唳,人人自危,但大姑前人緊記父親臨別之言,稟著堅定的信念-「那裏需要,就往那裏 去」,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深刻鑿痕,不因生活艱辛而喪志,追隨韓老前人(也就是成道的白水聖帝),一起做麵條、饅頭、包子出售來維持生計。從小生活在富裕 環境中,第一次吃盡苦頭,但大姑前人心中一直謹記著父親的訓示:「天下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使她在堅困的環境中克服障礙,仍不忘使命和理想。一心向道, 勉力向前、絕不退轉。她老常說:「人生沒有衝不過的火焰山」,大姑前人忍辱負重、不畏艱難、愈挫愈勇,以感恩之心悲智雙運突破層層考驗與困局,一步一腳 印,緊追師尊師母天命,歷經許多的辛酸血淚,終於邀得天心,獲得天上人間的肯定。大道在台灣大開普渡,並由台灣開展到世界各國,無遠弗屆,求道者絡繹不 絕,道務蒸蒸日上,蔚為今日發一崇德海內外豐圓的大道場,也是以她老的聰明睿智與慈心悲愿,而開展出道場前所未有的大氣度與大格局。
大姑前人強忍思親之痛,由斗六開始散播愛心的種籽,將對父母的孝思轉而投入發揚孝道精神,感動了許多浪子回頭,重建無數溫暖家庭。大姑老前人孝思不匱,效法父親成立恤黎會的精神,在台灣先後成立崇德、崇仁、崇禮、崇義、光慧五個文化教育基金會,以提倡節孝精神頒發獎學金,鼓勵學生進德修業,各基金會 均曾多次獲選為教育部推行社會教育有功團體;她老又襄助白水聖帝韓道長創辦埔里光明仁愛之家及信義育幼院等公益慈善事業,以造福人群;尤其各大專院校學生 受其精神感召,投入修道辦道行列者成千上萬,在各學校成立素食伙食團即有一百多所,造就許多人才。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她老人家以儒家思想化導群 生,關懷弱勢團體,以實際行動幫助他們站起來。故無論慈善救濟、濟人利物、公益環保、文化志工等志業,都自然的應運而生,與人為善,善與人同,藉此舉與社 會廣結善緣。大姑前人帶領發一崇德開創道務由農村發展到都市,由傳統邁向現代化,更由海內傳到海外各國,崇德道場近三十多年來的迅速蓬勃發展,質與量與日 俱增,可說都是肇因於大姑前人的慈心悲愿與高瞻遠囑,及恆誠堅毅的大決心與大勇行。
大姑前人認為,知識份子是時代菁英,亦是興衰的關鍵,攸關國家建設與發展,道場中為了道務宏展,更要有優秀的人才,如有知識份子的投入,將會促進永 續發展與永續傳承,大姑前人明確認為都市人文薈萃、人才濟濟,為道務發展不能只留守於農村社會,固守於傳統辦道模式,而應勇於開創,積極引渡知識份子及各 界賢達之士,因此,從西元1968年開始,大姑前人發心開荒台中與台北學界。她老人家五十餘年來極力提倡孝道,並且親自宣講孝道。許多大專院校學子聆聽之 後,莫不深受感動,紛紛效法她老行善、勸孝的精神,她老的慈心悲愿感動諸天仙佛萬仙菩薩的搭幫助道,雖然官考不斷,但學生求道一波接一波,發心修道辦道 者,更是比比皆是,如同天兵天將下凡,為幫助大姑前人宏揚大道,使道務更蓬勃、更成功,不久各處道務明顯成長,在修辦精神上,力求「學、修、講、辦」四 好。一年復一年,前人在修辦理念拉動力行「建立國際化的修辦人生」,在德行涵養上實踐「內德─溫良恭儉讓,外德─恭寬信敏惠」達成五輔之德,對坤道尤其注 重「坤範四德」,對乾道要求「理直氣和,得理且饒人,確實做到心誠、氣和、色溫、辭婉」的涵養。崇德道場也因此由雲林、彰化擴展到台北、台中、苗栗、高 雄、台南等七大道場,從此不分老中青少、士農工商,人才濟濟,奠定了發一崇德可大可久的穩固基石。
西元1976年,大姑前人更在仙佛助緣下,開啟了海外傳道弘法之聖蹟,首站是開荒日本,但因語言與文化差異,渡化成全不易,幸有大姑前人的大仁德大 勇行,不避辛勞,忍辱負重,大愛無限,感動日本道親,深切體認天命可畏與道之尊貴,始能發心修道辦道,才有點線面的擴展,也才有今日東瀛道務發展之盛況。 西元1977年開始,機緣成熟,另創道務新局的一頁,續有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香港、澳門等地也陸續開荒奠基發展道務,接著更跨過太平洋將大 道傳到美國加拿大,甚至歐美諸國,如今已遍傳五大洲數十個國家。
大姑前人非常重視忠義精神,她老認為現代化社會必須有強大的護持團隊,因此在道務運作上採取集體領導、整體帶動的模式,實施忠義字班聯絡機制,發揚 關聖帝君忠義精神,號召大家要萬眾一心、齊心合力,期望大家集眾人之智為道場大智,集眾人之力為道場大能,集眾人之德為道場大德。忠字班公心一片推動道 務,濟弱扶傾,無為的付出;義字班成全道親要有情有義,才能廣結善緣。她老亦深刻體認道場要穩固,需要社會界、學界、青少年界同步發展,缺一不可,三界聯 繫一元化,大家緊密結合成一體,大家同心同德,道場才能傳承永續,也才能由平安道場邁向標準再達模範,大姑前人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救渡眾生永不停息,護持 師尊師母天命,直到永遠。她老以師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念念是眾生,上邀天心,下合人意,以「承先啟後、繼往開來」自勉,念茲在茲廣培道場人才,期締 造可大可久的慧命傳承;因此,大姑前人期勉大家佛規禮節要嚴謹,要做到三清四正,做個標準的修道人;人人標準,道場就達標準,甚至還要勉勵自己如活佛師尊 所說的:「達標準,不稍歇息,為模範再接再勵,立標竿傳承永續。」
從鄉下走到大都會,從農村走到學界,從國內走到國外,建立了國際性道場的道務,現今道務國際化,社會多元化,要有全方位的服務與成全,需要有更多的 人才,大姑前人常言:才不才各有其才,每個人都是仙佛老師撥轉來的,都是乘願來的,因此一定要發掘人才,培育人才,更要善用人才,道場人才愈多愈好,如能 讓每個人適才適所,則道場將更有推動力,更有發展力。活佛老師說:「人要盡其才,才要盡其職,職要盡其能,能要盡其用。」所以,大姑前人為我們規劃出十組 分工合作的機制,讓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都有行功了愿的機會,同時為了使人才能更上層樓,好還要更好,用心規劃,因應宏道的需求,她老針對社會 界、學界、青少年界的人才,因材施教,普設五年進修班,冀望每位道親都能體認聖道宏恩,充實道學、立志發心學道修道辦道,繼師志、承師德,以發揮生命真意 義,創造人生最高價值,讓大愛遍灑寰宇,讓大道宏揚傳遍世界各地。
她老為使年青人修道不受到委曲挫折,乃積極與各組線前輩為一貫道合法化而努力,終於民國七十七年成立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嗣後對於臺灣省分會及各地 支會的成立及運作,積極指導,提攜後進不遺餘力,並襄助張老前人培成,推動世界性的會務發展。且對各組線不吝關懷協助,深受愛戴敬重。大姑前人大慈大悲, 不畏風霜、不辭舟車勞頓與日夜顛倒之苦,每年飛往海外各地,宏法利生、說法渡眾,所到之處,仙佛搭幫顯化助道,道務宏展,她老睿智無私無我,認為海外道務 要宏展,必須落地生根,不能靠台灣人力與物力,因此她老一再提倡,本國人辦本國事,本地人辦本地事之原則,其深意是要讓海外道場能獨立運作,開荒者只是從 旁給予協助指導,如此才能造就當地的人才,道務也才能真正宏展。誠如前人常感恩地說:「一切的成功都是師尊 師母天命領導,諸天神聖、萬仙菩薩打幫助道,老前人大慈大悲,再憑自己一股真誠的毅力。」
大姑前人以身示道、以德服人,為建立「一道同風的彌勒家園」,締造道場可大可久的規模、制度,不遺餘力,她老認為應以平安道場為基礎,建設發展成標 準道場,進而為模範道場,她老為砥礪後學年年提出精神指標,具體而微,指導大家修辦方針,她老認為道場要傳承永續,必須道場社會化、修道生活化、辦道現代 化,人人齊家修道辦道,人人都能正知正見,學修講辦行樣樣身體力行,使人才成長茁壯,終能擔大任辦大事,期勉後學才德智兼備,成為道場中流砥柱,崇德眾後 學如能效法大姑前人修辦精神,矢志建立一道同風的彌勒家園,必能創造永恆不朽的白陽聖業。才能道援天下,救渡眾生永不休止。在台灣定居近六十年,前人早已 把自己當作台灣人,講道時常引用台灣俚語,還時時提醒道親,「要根留台灣,人才與錢財一定要回饋台灣社會」,因此她老在十二年前便立下遺囑,把名下的房子 與財產全部捐給基金會。
大姑前人自幼慈心本具,蒙受尊翁 承恩大帝之薰陶,恤孤憐貧,濟弱扶傾,不遺餘力,來台開荒,不管環境順逆,急公好義,不落人後,五十多年來,不論 多少痛苦與挫折,都在前人的堅強意志下忍耐、突破與接受,對社會苦難總是關懷倍至;在道場宏揚儒家綱常倫理五倫八德,勸孝專題到處宣揚,苦口婆心六十年來 不曾間斷,不知感化多少人子,造福多少家庭,近二十年來,大姑前人在台灣由北到南成立崇德、崇仁、崇禮、崇義及光慧等五個文教基金會,每年領發節孝勵志獎 學金,鼓勵單親清貧學子,勵志向學,舉辦成年禮,勉勵青年知道長大成人,應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任、近十年來更大力推廣親子讀經教育,勉勵大家向聖人學習,舉 辦數十場身心靈健康講座,道德勸說挽化人心以淨化世人心靈,成立許多大專院校崇德志工團隊,深入民間社區,幫助弱勢團體,長期輔導國中小學生之課後學業, 讓社會國家能更安定、更祥和,此外也成立了發一崇德慈善基金會,推動社會慈善傳承韓道長的心願,續辦光明仁愛之家及信義育幼院,做好老年人的安養與養護、 憐孤育幼的慈善義舉,為老安少懷盡一份心,為社會盡一份力。
綜觀大姑前人的一生,以大智大仁大勇的精神,實踐慈悲喜捨的大行,幫助師尊師母老前人肇建發一崇德寬廣豐圓的大道場,也完成了大姑前人自己立志下 凡,所要達成的使命,如今使命完成,功圓果滿回天繳旨,從何時開始的臨凡降世,至今成道回天正式回歸佛的本位,今天大姑前人的永別,是悲歡離合的景象,也 是生離死別的必然,崇德眾後學難以掩抑的悲痛與不捨,久久在心中,難以釋懷,在哀慟不已中,更直接的失去依靠,怎不令崇德後學們心中惶恐,驚慌不已。然而 您老始終勉勵後學們,要堅強的走下去,要承擔要負責任,因此崇德後學們絕不懷憂喪志,眾後學將悲痛化為力量,謹遵您老的叮嚀囑咐,決不讓您老再操心,叩請 您老安心放心,更叩求您老隨時鑒臨示導,使您老的後學們更優質,更成長、更茁壯,以更宏展的盛況,將道場永續傳承。


您老一生慈悲喜捨的大行,如今的告別正是送佛回天歸位,儘管不能再見您老的慈容,但眾後學將可得到您老永遠的庇祐,前人您老的大恩大德,難以回報, 您老的慈示訓勉永記心頭,前人啊!眾後學們永遠感恩您老,永遠懷念您老,您老一生行道,示現給後學們,真修真辦真行真成的道風行誼,正是道成天上、名留人 間,千秋萬世、俎豆馨香,德潤萬邦、道行千秋的典範。
菩薩「不休息」的理由
大 姑常說:「當我在病痛、不如意、身心最脆弱的時候,總會有兩個我出現:『假我』總是向『真我』說要請假,但是『真我』不答應,所以我只有繼續跑、繼續辦, 不能休息。如果有人問我,成功經驗是什麼?我也不知道,我只有堅持到底。我沒有什麼好自豪的,近六十年來,我對師尊師母、對道場始終如一,未曾改變過,這 就是我的經驗。」
菩 薩心存大悲,不捨眾生,只要有眾生一絲一毫的苦痛,都是菩薩自己的苦痛,也只有深入眾生的生命,方能體其苦之深、痛之切。是菩薩以智慧湧出,源源不絕,目 睹眾生各種牽執掛礙的煩惱與悲苦,菩薩有能力,提各種法藥來治癒眾生的各種病痛。但是病雖治癒,眾生卻很快就會忘卻曾經受過的苦痛,因而再度生發各種新的 苦痛…如此輪迴不斷,痛苦不止。所以菩薩必須運用各種智慧,進入眾生的苦痛,並且治癒他們的苦痛,徹底拔除他們的苦根,如此苦心造詣,循環不已…。故「悲 智一體」是菩薩的本性,「重發心愿」是菩薩的精神,「永不休息」是菩薩的原則,只有不曾稍歇,普渡之後,繼續普渡,如此才能接引更多更廣的眾生踏上彼岸。
做為後學者,也只有志願修道辦道,須存濟世胸懷,振作精神,日新又新、實踐篤行、以身作則,使上天之大道發揚光大,使世界眾生均沾法雨而有欣欣向榮之氣,如此方和乎「不休息」菩薩的精神,救渡眾生,以達世界太平,方不負菩薩的教誨之恩。
她 老在世時,一天作三天用。曾對學界的道親說:「你們這些講師、點傳師,都是天兵、天將,要來幫助我啊,幫得我愈幫愈忙。這句話是好話呀,有忙不完的事兒, 辦不完的道,我自己也不敢稍有懈怠。我每天辦一場叫浪費生命;一天辦兩場叫休息;一天辦三場叫正常;一天辦四場、五場叫加班…。我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我 要報答父母對我的鼓勵成全,我要努力追天命,幫助老前人,以報答師尊、師母聖德。」於是大姑天天在為眾生而加班、打拼,為了眾後學有操不完的心,開不完的 會,設不完的班,辦不完的道,講不完的話…。菩薩念念眾生、身心不願休息的行誼,讓人看了激動得五內滾燙,發出效學菩薩的沸騰熱血,以思報答前人的恩德。
直 到丁亥年的歲暮(民國九十七年一月)大姑成道回天。老母敇封「不休息菩薩」。六月下旬,南海古佛又奉 母命,帶「不休息菩薩」聖靈在日本道場與眾道親結 緣,並親釋「不休息」的理由:「元者乃為萬本之始,聖德廣被;亨者乃萬物之長,生生不息;利者乃萬物之遂,潤化蒼黎;貞者乃為萬物之成,日月相繼。元、 亨、利、貞為萬物宇宙之始、長、遂、成。蓋一切之天地包羅,如日月星辰,輪轉無息;如川流涓涓,淵源流長,無老、無終、無休、無息。如菩薩之愿行「慈、 悲、喜、捨」,無歇、無止、無盡,此乃謂「不休息」也。故而元貞,其信、愿、行、證,堪為不休息菩薩也。」
元 貞,是大姑的道號。從南海古佛的解釋中,可以瞭解大姑慈悲喜捨的愿行,是與天地相和的,天地無始而菩薩無終,天地無息而菩薩也無盡。所以不休息菩薩是從無 始以來,就不曾停止過其信愿行證的功夫!在這個過程,菩薩所成就的眾生因而成聖成佛者不知凡幾,而且菩薩的果位也已然早就成佛,但是悲憫眾生無邊、萬物無 量,只要還有一個眾生尚未得渡,她不會稍歇其身心,必欲渡盡天下蒼生為念。所以其累劫累世都重覆一再示現「不休息」的行誼,以不休息的法相,要幫助師尊師 母帶回九六億原胎佛子回歸本位。
不休息菩薩結緣訓云:「要求自己,合其眾人。要求自己,圓滿眾生。要求自己,成就眾生。要求自己,諧怡眾生。一同開創,美麗和煦之彌勒家園。」
大 姑前人要後學們,修道辦道只要求自己,只問是否公心一片?如此來與同修相處,彼此才能合和,真正做同舟共濟。只問自己是否盡心盡力?如此任何事情誠心相 待,必然也能在待人處事上一片圓融。只問自己是否作忠作孝?如此才是以身作則,才有德性來成全諸道親。只問自己是否問心無愧?如此對沒任何人事物沒有任何 想要要求、控制的念頭,才能與眾生和諧相處,修道才能怡然自得。
修 道人,處事圓融、仁民愛物,具備種種的美德。心地如日的普照,如月的溫煦,光明地照耀大地,照護萬物眾生。不自以為是,團結上下為一心,整個團隊,人人齊 心勠力,共登彼岸。只有如此要求自己,絕不要求別人,大家方能理念相同、目標相同,共同開創出人間淨土,美麗又和煦的彌勒家園。
崇 德子弟人人效法陳大姑一般,要慈愛社會、關懷人生、濟世渡眾、完全無我的付出,以接續大姑薪傳的慧命。因此我們必須自我要求,塑造出具有高度文化水平,開 創遠大的人類文明,以先驅的智慧,推動一貫道的教化,實踐廣渡有緣佛子,使師尊師母的弟子從十萬、百萬、千萬達到九六億原胎佛子齊渡,如此才能落實挽世界 為清平、化人心為良善的神聖使命。
後學們人人志願修道辦道,須存濟世胸懷,振作精神,時加警惕,日新又新、精益求精、實踐篤行、以身作則,使上天之大道發揚光大,使世界眾生均沾法雨而有欣欣向榮之氣,以達世界太平,方不負道場之恩、前人之恩。
只有大家時時以陳大姑「慈悲喜捨」的精神,則道場傳承建制,一定愈趨穩固,必能光大師尊師母聖德,必能維護正知正見,傳承正法在人間,造福國內外有緣佛子,老前人、前人的天命自然就會永遠昌盛、慧命長存,大道也必然會普遍於萬國九洲。
如 果人人能修己以達明明德,則平治天下便是人人的志業,無人能置身於責任之外,如此,大同世界必然有可期的一天,這也是中華文化必然之期待。然而,無可否認 的,至今全天下以宏揚儒家思想,恢復固有道德文化,欲平治天下,實世界大同的蓮花邦國度,唯有一貫道的思想與力量,在堅持著奮鬥與努力。這正是陳大姑之所 以日夜奔波、永 不休息的理由
前人的修辦精神

不休息菩薩永遠領導,前人以天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念念是道,數十年,如一日。具足前瞻宏觀的智慧,一切心思計劃都為道場可大,可久而努力。

一、前言
菩薩的心,用心呼喚四海之兄弟,覺悟的你牽引上帝的兒女,多少歲月抵擋風和雨,困難中磨鍊自己,用心創造理想的天地積極的你造就無數的騏驥,心血淚滴豈能夠忘記白雲也祝福著你,修道的心像松柏堅毅青翠如玉在寒冷的冬季

一、前人的修辦精神 :
共襄盛舉要自強不息為眾生創造幸福園地
修道的心像菩薩的心生命有盡而希望無盡
照亮別人要燃燒自己就算無名也頂天立地

大德前人禮讚
大德前人懷本願立身行道孝親顏
志學菩薩效法觀音聖佛典範再現人間
大德前人秉天心從容中道無掛牽
清明聖潔威儀莊嚴至誠無息溥博淵泉
大德前人展慧眼審時度勢通權變
興革挹注踏實穩健扎根蓬萊世界宏觀
大德前人有法眼修辦教化正知見
大體大用圓滿周全老中青少三界一元
大德前人具佛眼慈悲喜捨愿無邊
大行無畏氣度超凡集體領導帶動向前
承天景命傳無限普渡收圓繼師肩

二、前人的修辦精神:
前人歷經艱困的歷程,接受生命的錘煉,綻放生命的光芒。綜觀前人行誼,可說是真誠務實,悲智雙運,恆誠不移。

效法菩薩、立志向前:
前人一生,效法仙佛菩薩慈悲喜捨,以救渡眾生為職志,開道歷程中,忍辱負重,以誠恆堅定的意志,突破開創的考驗與困局,愈挫愈勇,以永不休息的堅實腳步,走遍台灣,前進世界。

真誠奉獻、堅持毅力:
前人有最真誠的堅持與毅力,矢志圓滿成功。前人從大陸來到台灣,由台灣將道宏揚萬國九州。(人生沒有衝不過的火焰山)的家訓,是她老信念的座右銘,在台灣一步一腳印的前進,歷經多少的辛酸

三、前人的修辦精神
血淚,始終屹立不搖,終致台灣大開普渡,進而普遍海內外。

無畏付出、審慎負責:
前人在行道歷程中,秉著﹁但問如何付出,盡其在我,不畏艱難﹂的大無畏精神,發心開荒下種,宏揚大道。前人面對大小之事,皆以審慎的態度,經由多次開會規劃,負責盡職,認真執行,只要有提昇更完美的空間,毫不保留的再用心、再盡心、再奉獻,力求圓滿與完美。

慈悲喜捨、始終一貫:
前人的生活,都是以宏揚大道為主軸的安排,生活日日有規律、事事恭敬處理,是對天、對道場的絕對忠誠,有如天馬行空,不讓自己有些微的生命空白,日日奔波忙碌,才覺得心安理得。從發心辦道

年崇德壇主班
到今天道高德重,都是一貫的作風,縱使再資深、有多麼付出的崇德人,還是望塵莫及,實堪為當今白陽修士的典範。

天心師志、智圓行深:
前人一生的付出,除了大仁大勇的表現外,更以卓越圓融的智慧,發明(集體領導、整體帶動),積極廣納人才、培育人才,排除萬難,建立制度,開闢一條康莊大道,更為一貫道的可大可久、永續傳承而努力,如今已有益增堅實的基礎。前人體天心繼師志,得到上天肯定,承擔延續慧命的重責大任,更是一位道高德重的前人,普受一貫道道親的敬愛與尊崇。前人的修辦精神

三、前人的修辦理念:
前人以天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念念是道,數十年如一日。具足前瞻宏觀的智慧,一切心思計劃都為道場可大可久而努力。

集體領導、整體帶動:
當道務宏展,遍及萬國九州之時,應該展開宏法利生的工作,然而項目繁多,範圍很廣,當眾生難以渡化時,前人心想:﹁如何有效的推動道務,如何達成目的?﹂因此,採取﹁集體領導、整體帶動的道務運作方式,以集大家的智慧為道場的大智,集眾多的小德為道場的大德,集大家的能力為道場的大能,結果很有效率地促成道務宏展。

十組分工、團結合作:
為使人人能行功了愿,更要善用人才,使各適其2 0 0 9 年崇德壇主班所,率先執行十組運作,使大家分工而團結,實現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結果,促使道務發展,快速成長。

道場教育、崇德學院、八大人才庫:
道務發展,殷需人才,因此重視道場教育,開辦五年進修班,並實施因材施教分為三界成全體系:社會界(國語、台客語、長青),學界(大專、高中),青少年界(青少年、小天使),使才濟濟。延續道場五年教育,崇德學院提供再進修園地,栽培人才,使之重發心願。同時,為配合自由化的社會發展,為能提升多元化的宏道服務效果,落實全方位的宏道與成全工作,更開闢了八大人才庫,延攬各方人才,使人才更充足,亦俱足各項專業,使宏法利生的工作順利成功。

四、前人的修辦精神

忠義精神、三界一元、邁向標準:
前人努力最大的目標,就是救渡眾生,要永不停息,道務發展,要可大可久,因此號召大家要萬眾一心,祈願天命永昌。因此倡導發揚忠義精神,實施忠義字班運作,更積極帶領各道場成為標準道場,人人成為標準修道人。前人深切認為家庭興旺,但看後代;道場續辦與宏展,但看後起之秀的多寡,是否能相續不斷,因此執行三界一元的扎根建設,同時注重社會界、學界、青少年界的同步發展與連貫,使道場人才老中青少永不斷層,使代代有新人,使人才的質與量,與日俱增。因此重視學界發展與學校伙食團的經營,使在校人才的接棒與
傳承永不止息。前人唯恐學界將來傳承永續的工作失續且斷層,特有先見之明,研擬頒佈﹁學界發展保障條例﹂,確2 0 0 9 年崇德壇主班保學界永續經營與傳承。使道場永久傳承,使一條金線綿延不斷,強而有力,免受人為因素所產生的不良影響,確保傳承永續,圓滿成功。前人更以行動凝聚眾人的真心,以邀得天心,實現慧命長存,天命永昌的願景。

文教公益、社服慈善:
道務一定要發展才能接引更多眾生入佛門,因此,前人認為首先必須廣結善緣,重視社會公益與慈善事業的發展,同時重視社會服務工作的落實、社會文化教育工作的投入,發揮一份至愛的力量,提升道場的良好形象。

文教公益:成立崇德、崇仁、崇義、崇禮、光慧等
文教基金會,頒發節孝勵志獎學金,舉辦各類型講座、成年禮、大狀元讀經會考、小狀元讀經評鑑及前人的修辦精神,兒童啟蒙拜師禮、監獄弘道、少觀輔導、社區大學、社區服務、校園輔導……。尤其是(幼有所長),從根本做起的青少年教育,使令人憂心的社會亂流
的傷害,減到最低,為國內外道場提供了扶正固本的最佳良方。前人認為道場教育與影響,要能永遠持續,成就一波波人才的接續道務工作,且能留取歷史的見證與永久普遍式的教育,並保存教材的完整,故特別開辦了文化事業,使過去前賢們所走過,宏道歷程,及為往後道務發展提供了更強的助力,並落實以書籍作為長遠的教化,來協助創造道務發展有更輝煌的成果。

社服慈善:前人大愛的實踐,有理想也有具體的成效,除了救渡眾生超生了死外,同時重視生活是否幸福美滿,不斷興辦各種生命關懷與慈善工作、成立發一崇德慈善基金會、舉辦各種社會服務,例

2 0 0 9 年崇德壇主班
如:捐血、淨山淨灘、環境保護、急難救助、反煙拒毒、各類園遊會、救災及各種志工,續辦光明仁愛之家養老養護、信義育幼院,發揮慈善社會服務的功能。

生養慧、全面健康:
前人慈悲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道務宏展,為了傳承永續,同時深深關心宏道人才的身體健康,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持續的發展道務。因此集合道場醫生,開創養生養慧研習營,提身心靈健康的重要性與如何實踐的要領,真正落實全方位身心靈健康的最高目標。

本國人辦本國事、本地人辦本地事:
道宏萬國九州是有必然的趨勢,前人有獨特智慧與成功的做法,就是落實﹁本地人辦本地事,本國人

五、前人的修辦精神
辦本國事,就地取才,當地扎根,才可以使當地道務宏展,也才能傳承永續。

四、結語
崇德一家,眾志成城,一人掌舵萬人護航,三界一元,可大可久。前人以大智、大仁、大勇的精神,實踐慈悲喜捨的大行,已奠定了成功的基石,同時立下了成功的典範。為使師尊師母聖德無疆,使發一崇德道務宏展,人才濟濟,永續發展,所有崇德人,唯有守忠
盡義,忠誠不二,護持前人與道場,彰顯前人的大德,才能成功。
崇德人,從學習前人的修辦精神,擴而充之,發揚前人修辦的理念,人人護持與實踐前人前瞻性與宏觀的規劃,落實相關的運作與方法,不因個人私心

2 0 0 9 年崇德壇主班
或偏見,做出表裡不一的行為,如果有所偏執,將妨礙道場的團結和諧,亦將降低了推動道務的效率,並且影響了前人的德望。希望我們成為前人的千百億化身,締造永續宏展的成果。
前人是一位全方位的大菩薩,其大智、大仁、大勇皆為修道楷模,我們應護持前人,落實前人修辦理念,以實現師尊師母普渡三曹,冀世界為大同的理想。
【正知正見 正心正念】
修道人生 一秉初衷 效法古聖
培君子 行仁風 貫徹古德 重振堯風
而一切之真修 皆於「正」字
以二六時中之拳拳 
正其心性 無妄於舉止之動靜中
正其見 視於明 於進退之中
正於「知」 無偏無頗 即時中 皆念念純正
故修道論功夫 所用全然在正知正見
存正念 用正心 放乎一切
即行道於世間 便不離古聖之道

【修行功課】
修行一言示道 忍辱持戒禪定行 以其勵節行志
修道一心精進 行舉正念無偏頗 以其日日革新
修出一股正氣 以身作則感地天 以其精進不懈
修得一層德慧 慈悲喜捨化眾生 以其行道圓滿
修建一畝福田 善德布施廣結緣 以其利益眾生
修持一顆天心 博施濟眾無為行 以其登上彼岸
修付一片真誠 心體光明導群倫 以其實現大同
修去一念私慾 無利無名無為己 以其接引眾生
修道莫只口言 何不身體力行焉
不圖個人之利 圖只圖己德圓滿
不求眾生回報 求只求降魔息考
不用私心偏見 用只用一生至誠
修道路常保此心 見賢思齊時反省
必不愧天不愧人 不愧自己之愿力

【認準金線真理揚】
古道悠悠永不竭 聖賢代代薪傳接
修士頂天立地內 繼往開來學
恆誠心志今已決 一條金線緊追隨
不懼困厄橫阻危 不忘天恩師德垂
為聖道 宏世界 為千秋 創聖業
登入修辦之行列 發揮真理之智慧
明修行之無為 知天爵之尊貴
遠近人才培 內外心團結
今辦上天大事 沒有你我分別
敬賢尊仁 高風亮節 敦俗化世 德振旗輝
儒行儀範美 四海人心歸

【修道人志節】
修行功課自警箴言 節錄大要銘心田
道尊德貴立竿見影 志士以身作則焉
人代天宣克念作聖 人義人利行完全
志氣沖天孜孜不倦 道行千里化有緣
節操嚴守光明磊落 修道典範留人間
修道之宗旨 在行忠孝節義
人道為天道之基 天道為人道之樞
君子務本 不懼世態之動盪 不畏時窮運隱晦
正其誼不謀其利 明其道不計其功
忠誠信實以行道 嚴以律己身作則
倘若修者 攬權霸勢 使巧鬥智
竊功圖名 貪財好貨
結黨營私 欺上瞞下
浪費公帑 假公濟私
紊亂系統 理念邪偏
又如何 能代表師尊師母佈德宏道
又如何 能凝聚道親道場團結合作
又如何 能調整理路信念正知正見
又如何 能接引原胎佛子同上法船
故修者 立身處世戰戰兢兢
窮途末路亦不改吾志
高官厚祿亦不變吾心
槍林彈雨亦不退吾身
心胆俱裂亦不減吾信
天崩地裂亦不滅吾愿
舉手投足處處合道 求得萬古美名
若稍縱心念則遺臭萬年 此乃「修道人志節」矣

【忠義精神】
忠誠不二的使命 如孔明之鞠躬盡瘁 死而後己
義勇承擔的精神 如關聖之精忠日月 氣貫長虹
精微一貫的哲學 如孔子之老少同歸 大同世界
神聖尊貴的天職 如崇德之日陽修士 道傳九州
是以修士 秉持忠義精神 忠膽耿節
於人心中 摒除己心貪嗔痴妄喜怒哀樂
於事情中 要求己心至誠無息始終如一
於物理中 顯現己心清正廉明高風亮節
能如此 時時審度 慎己嚴律
忠於自己 使其能日日革新精益求精
忠於天職 使其能尊貴殊勝惠民利人
忠於道場 使其能井然有序蓬勃發展
忠於眾生 使其能慈悲喜捨共駕法船
忠於祖師 使其能精神永垂道傳天下
天心我心躬身力行 以帶動道場之和諧
以提昇道務之宏展 以臻標杆模範矣

【精神指標】
精進講道者 必先力行辦道 方有領悟 以達落實
神聖修行者 必先謙虛學道 方可提昇 以奠基礎
指引方向者 必先才德郁茂 方能穩立 以創格局
標杆模範者 必先自身圓滿 方行教化 以樹根本
持古聖先賢之精神 為己修行之指標
日日革新 時時反省
觀照己心 否大公無私 觀照己行 否無為濟眾
觀照己念 否正知正見 觀照己為 否聖賢行誼
時中不離 精神指標 以惕修道 以習天心
日常參悟 正己正人 推道行則 涵養五德
躬身力行 助化道場 濟眾歸航 以達精神指標之宗旨

【崇德家書】
一封家書 欲語淚先流
一片情感 前人思後學
一生歷程 血淚鋪道程
想六十餘載披星戴月 為了宏愿漂洋過海
屢屢艱辛 走過官考連連 走過毀言謗語
一路來 我戰戰兢兢 警惕自己 不敢稍縱歇息
終於創出了崇德聖業 海內海外之道場
我頂著不悔之愿行 始終不移
大開普渡 每個人都辦上一段
將自己手上這一段 人人相連起來 就成一個面
這個面就是普渡三曹的重責
生命有限 不論現在你的天職是什麼
道名有多躁 道權有多大 最終還是要「放下」
不管你佛堂有多多 道務有多廣 最終還是要「傳承」 傳承使命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敬老尊賢 提攜後輩 傳承要傳德 傳精神
今日裡 語重心長 望我崇德人 皆能承續這德業
在你手上這一段 一定要好好辦
好好留下行誼典範 終日至末之時所回天
是面 繳旨 還是面 請罪 就由己擇
修辦良才 高策以立方針 瞻前顧後 以穩基石
共辦白陽聖事 穩固崇德聖業
再開創德功藍圖 以臻大同世界
崇德家書吾訓告 垂此家書後學寄
各承使命擔責任 不負我託聖業續
無私無我無為抱 創出道場新格局

【囑咐講師】
囑訓篇篇傳下人間,解疑開惑明心田。
咐予講師克念作聖,傳題實務用心專。
講道宣理真知灼見,言行合一參辦前。
師德宏揚闡德行仁,尊師重道行完全。
講師者 謙和心慈以引後賢,戒慎恐懼以承上情。
學道,低心下氣謙卑進,按部就班踏穩基。
修道,認理實修抱道進,見賢思齊化頑迷。
講道,闡明義理身躬進,實踐道義提昇己。
辦道,積極進取公心用,身顯道氣行合一。
行道,效聖法賢大道趨,標竿典範身樹立。
當時時慎行獨也,知恩報恩,立愿了愿。
做道場之人才、佛堂之棟樑、點傳之橋樑、
道親之典範、眾生之服務員。
是以此戰戰兢兢,恪己天職,法喜充滿,
扛起使命與責任,共辦三曹之大事也。

【標準修道者】
應有真智慧 真慈悲 真付出 真喜捨
必有悲天憫人之大志向 必如海涵春育之大器量
敦其高品 行止溫良 崇其正禮 行矩有方
志其真道 行合日常 立其崇德 行深博廣
天下危溺 援之以道
安其身 立其命 正其心
誠其意 齊其家 濟其世
在逆世的洪流中 願做眾生的導航
在黑暗的角落裡 化作眾生的燭光
當不斷地提昇自己的修養
當不斷地奉獻自己的力量
方能成就可大可久輝煌的大道場

【囑咐壇主】
囑訓重提 告於壇主 真修實煉行正直
咐望一心 不忮不求 真修實煉真付出
壇訓牢守 佛規遵奉 彬彬君子模範持
主意握定 勇猛精進 大仁大義無有私
壇主者 為一舟之主 身繫牽引芸芸眾生之大任
當明白:己心慈悲與否 眾生在看
己德培固與否 眾生在看
己身行正與否 眾生在看
己言合理與合 眾生在看
一言一默 一坐一行 皆不可苟且處之
是以壇主當:
於「凡事」上 
戒慎警惕 自我提醒省思 以不壞道場之名譽
於「聖業」上 
真心真行 盡心盡力付出 以永保初發心之誠懇
用無為心 行有為事
以「學修講辦」奠基礎 進而「敦品崇禮 志道立德」
以「仙佛聖訓」為圭臬 嚴令「遵道依理 認準金線」
應切記:
時勢有變 道場付出 共辦三曹的心不變
人心有變 敬天禮神 推道訓俗的心不變
道場有變 學修講辦 尊師重道的心不變
制度有變 認理實修 恪盡天職的心不變
環境有變 慈悲喜捨 普渡眾生的心不變
須知:
修 是修自己的心 
修 是修自己的命
如同竹箭有筠 松柏有心
縱世道動盪 變亂不安亦修道
效日月四時 而不改柯易葉矣




1.「修道人志節」
修行功課自警箴言,節錄大要銘心田;
道德尊貴立竿見影,志士以身作則焉;
人代天宣克念作聖,人義人利行完全;
志氣沖天孜孜不倦,道行千里化有緣;
節操嚴守光明磊落,修道典範留人間;
修道之宗旨,在行忠孝節義,人道為天道之基,天道為人道之樞,君子務本,不懼世態之動盪,不畏時窮運隱晦,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忠誠信實以行道,言以律己身作則,倘若修者,攬權霸勢 使巧鬥智
竊功圖名 貪財好貨
結黨營私 欺上瞞下
浪費公帑 假公濟私
紊亂系統 理念邪偏
又如何
能代表師尊師母佈德宏道
又如何
能凝聚道親道場團結合作
又如何
能調整理路信念正知正見
又如何
能接引原胎佛子同上法船
故修者 立身處世戰戰兢兢
窮途末路亦不改吾志
高官厚祿亦不變吾心
槍林彈雨亦不退吾身
心膽俱裂亦不退吾信
天崩地裂亦不減吾愿
舉手投足處處合道
求得萬古美名
若稍縱心念
則遺臭萬年
此乃「修道人之志節」也
2.【忠義精神】
忠誠不二的使命 如孔明之鞠躬盡瘁 死而後己
義勇承擔的精神 如關聖之精忠日月 氣貫長虹
精微一貫的哲學 如孔子之老少同歸 大同世界
神聖尊貴的天職 如崇德之白陽修士 道傳九州
是以修士 秉持忠義精神 忠膽耿節
於人心中 摒除己心貪嗔痴妄喜怒哀樂
於事情中 要求己心至誠無息始終如一
於物理中 顯現己心清正廉明高風亮節
能如此 時時審度 慎己嚴律
忠於自己 使其能日日革新精益求精
忠於天職 使其能尊貴殊勝惠民利人
忠於道場 使其能井然有序蓬勃發展
忠於眾生 使其能慈悲喜捨共駕法船
忠於祖師 使其能精神永垂道傳天下
天心我心躬身力行 以帶動道場之和諧
以提昇道務之宏展 以臻標杆模範矣

3.崇德精神
開荒闡道者,必嚴備:「德行涵養、以示眾人」。
開荒闡道者,必嚴守:「節操戒律、以振道風」。
開荒闡道者,必嚴遵:「佛規禮節、以啟信眾」。
開荒闡道者,必嚴俱:「公心任才、以培後進」。
開荒闡道者,必嚴達:「規範準則、以期展宏」。

「開荒闡道者」,應有必備之信念,強調開荒者關係海外道務之開展及國際延伸,因此.必須嚴守開荒規範標準,則以利慧命之傳承及可大可久,「持一點真心寫忠義養一股浩然塞天地省一己行舉察無私立一份悲愿宏寰宇。念茲機緣之殊勝與其諸位會佛幃;各自道場各盡力,人才濟濟把道推。」

更明示:「一個道場要能夠發展性就是要有潛力,
潛力是什麼呢?是人才要有統馭的能力,就是要擴充
人才,提拔德才兼備之才,在問題上大家好好規劃,好
好真誠,不能沒半項建樹,修辦團結不分你,我道場倫
理要守好。」
再叮嚀各道場負責群「崇德精神」:希望眾點傳師
在努力付出奉獻中,將崇德道場帶向一個新格局嶄新的大格局,從國內到國外來落實推動,好好盡心真正做一位代師傳道的點傳師,這七大道場個個努力加油,都有進步要再接再勵達到四合三多四好。



忠義精神
詞:不休息菩薩(日本東京結緣訓2008.10.19)

忠誠不二的使命 如孔明之鞠躬盡瘁 死而後己
義勇承擔的精神 如關聖之精忠日月 氣貫長虹
精微一貫的哲學 如孔子之老少同歸 大同世界
神聖尊貴的天職 如崇德之白陽修士 道傳九州
是以修士 秉持忠義精神 忠膽耿節
於人心中 摒除己心貪嗔痴妄喜怒哀樂
於事情中 要求己心至誠無息始終如一
於物理中 顯現己心清正廉明高風亮節
能如此 時時審度 慎己嚴律
忠於自己 使其能日日革新精益求精
忠於天職 使其能尊貴殊勝惠民利人
忠於道場 使其能井然有序蓬勃發展
忠於眾生 使其能慈悲喜捨共駕法船
忠於祖師 使其能精神永垂道傳天下
天心我心躬身力行 以帶動道場之和諧
以提昇道務之宏展 以臻標杆模範矣

牽手 尼泊爾訓文版 調寄:牽手

如果不是白陽普渡 多少人將流浪追逐
如果不是上天眷顧 多少心靈將無助
如果不是緣分特殊 怎會相約在塵俗
如果不是因緣俱足 咱們怎能成為師徒
因為承諾誓言出 擔上使命和任務
因為心疼不捨受苦 所以牽掛朝朝暮暮
因為眾生性命擔負 所以再苦也不服輸
因為愿力如山如阜 鞭策自己加緊腳步
咱們風雨無阻 越挫越勇不怕孤獨
咱們心手相連 同步實踐理想互相扶助
咱們寫下歷史一幕 歡笑血淚心中常駐
但願眾生能離苦 不再紅塵任漂浮


把愛串起來 語寄:把愛串起來

問滄桑起落誰能主宰 無常迭轉幾許哀

問藍天何時還我潔白 揮別昨日的陰霾

用虔誠祝禱平安永在 寫下幸福永不改(其 一)

那暮色灰灰的天外 師的愛依然滿滿乘載

在記憶最深的舞台 師的心依然與徒同在

雨濛瀧紛飛的無奈 師的淚撥動弦音澎湃

任時空山川的阻礙 師徒情永相連不分開

啊 啊              (其二)

把愛串起來 把愛串起來 為世界傳遞一份真愛

把愛串起來 把愛串起來 心與心相連海內海外

把愛串起來 把愛串起來 感動了生命希望的愛

把愛串起來 把愛串起來 轉動世界 感動藍天大海

轉動世界 師徒同心 把愛串起來  (其三)
標籤:
瀏覽次數:2711    人氣指數:3111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白水老人行誼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