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657279
 妮可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東奔西跑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感觸!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ADD注意力缺失症&ADHD
作者: 妮可 日期: 2009.08.21  天氣:  心情:
注意力缺失是一種神經障礙,患者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也常伴隨有
過動的問題,對家庭對學校都造成莫大的困擾。患者因為無法專注,坐不住,也就影響學習能力,進而傷害其自信和自尊。男生注意力缺失比女生多四、五倍,至今成因不明。目前的治療方法有藥物、行為療法和「生物反饋法」,從特別設計的電腦遊戲中改變患者的腦波型態,進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專家也呼籲,社會上對注意力缺失患者的態度應該改變,患者其實有許多能力,只要適當治療,就會有優秀的表現。
 

記憶力缺失過動症主要是因為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分泌失調引起,主要是作用於腦前額葉的多巴胺、正腎上腺素與血清張力素,三者會交互影響。



多巴胺不足會減低注意力,正腎上腺不足會降低警覺性,血清素減少則會誘發衝動反應。今年美國精神醫學會調查,服用中樞神經刺激劑調節並促進腺體分泌後,八成五的患者病情明顯改善。患者也可透過抗憂鬱藥物、食療或腦部電療等方式治療,無論何種方式,十歲前療效最佳。

參考資料


■淺談ADD注意力缺失症
  長久以來,很多家長、老師常常督促孩子「如果你肯努力,你就會專心」,但「想要專心」雖然是專注力的要件之一,但並不是唯一條件,對很多人來說,不是想專注就能專注的。尤其是對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簡稱ADD)」的患者來說,他們更是無法長時間維持專注。大部分ADD患者都沒辦法讀完一整本書,不是因為他們不想讀完,而是讀完一整本書對他們來說很困難,有點像要不換氣唱完整首歌一樣。
■什麼是ADD?
 
  ADD是「注意力缺失症」,也就是「不過動的ADHD(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其核心症狀是非常容易分心、衝動、靜不下來,因此常被誤認為懶惰、柔弱、缺乏紀律、不守規矩,而這可能使得他們在學校、社團,以及成人後進入職場、婚姻及其他環境中的表現,無法達到一般水準。
  ADD患者經常有以下症狀:
  有利的特質
 
  ●創造力,通常在診斷確定之前無法完全發揮出來。
 
  ●獨特人生觀、與眾不同的幽默感,對任何事情的反應都是完全無法預測的。
  
  ●驚人的堅持度和毅力,甚至可以說是頑固。
 
  ●友善、大方;直覺非常強。
  不利的特質
 
  ●無法對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
 
  ●長期無法發揮潛力,挫折忍耐力低;因為挫折,常常有憤怒或沮喪的情緒。
 
  ●不善於處理金錢或做財務計畫。
 
  ●即使很努力,表現卻時好時壞。
 
  ●總是被老師或上司視為懶惰、不專心或態度不好。
 
  ●缺乏組織能力。患童會把書包和衣櫥塞得滿滿的。
 
  ●無法管理時間,患者非常不善於估計事情會花多少時間,他們總是一拖再拖,直到最後一分鐘才動手。
 
  ●缺乏耐性。患者無法排隊等待或是等別人說完話。
 
  ●腦子的思緒總是亂轉,容易分心。讀書讀到一半或說話說到一半時,容易分心或忽然改變話題。
 
  ●無法欣賞自己的優點或了解自己的缺點。
 
  ●常常沒有任何道理的改變計畫、改變方向。
 
  ●無法從錯誤中學習,常常重複同樣的失敗策略。
 
  ●容易忘記自己及別人的缺點。容易原諒別人,一部分原因是他們容易忘記。
 
  ●解讀社交訊息有困難,因此不容易交朋友。
 
  一般人偶爾也會有上述的症狀,但是ADD的診斷不是依據你是否曾經有這些症狀,而是依據症狀的強度和延續時間的長短決定的。以憂鬱症為例,每個人都有沮喪的時候,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憂鬱症,差別就在於強度和時間長短。ADD也是如此。
■ADD成因
 
  目前無法完全確定是什麼原因造成ADD,但就像許多其他行為和個性一樣,ADD也受到遺傳影響,環境和遺傳一起決定了ADD,包括環境中的毒素、看太多電視、過度刺激都可能產生部分影響。
 
  根據估計,約有百分之五到八的兒童有ADD;但是如果父母之一有ADD,孩子有ADD的機率立刻變成百分之三十;如果父母都有ADD,孩子有ADD的機率提高為百分之五十。另外,出生時缺氧、腦部受創、母親懷孕時喝太多酒、血液中鉛濃度太高、食物過敏、對環境或化學物質過敏、致ADD接觸過多電視電玩都可能導,還有其他許多我們還不了解的因素。
 
  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的ADD兒童到了青春期,症狀就自動消失,永不復發。也就是說有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ADD兒童會長大成為ADD成人。大腦發育過程中所產生的改變可能讓症狀消失,有時是青春期兒童學會適應ADD,生活功能高到讓人以為症狀已經消失了。目前全美大約有一千萬的ADD成人,其中只有百分之十五被診斷出來並接受治療。
■ADD診斷
 
  ADD沒有絕對權威的診斷測驗,最好是用好幾個測驗交叉診斷,最有效的「測驗」是個案史。個案史必須至少由兩個人提供,除了個案本人之外,還要訪談家長、教師、孩子或配偶,因為ADD患者不善於客觀的觀察自己。除了個案史之外,目前美國有一個相當新的測驗叫做「定量腦波圖」,可以滿可靠的診斷出ADD,這是個簡單、無痛的腦波檢測,幾乎可達百分之九十準確度。最好的診斷過程要包括找出個案的才華和優勢,因為這是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治療最好是根據個人需要量身訂做的治療計畫,應該和醫生一起制定計畫,並隨時修正。
 
不全都是教養的問題!

診斷確定後,請身為父母的您千萬不要自責。孩子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並不是父母的錯。如果您長久以來一直聽到孩子的奶奶或叔叔責怪您沒有把孩子教好,現在就把這句話忘了吧!父母對孩子的教養與行為絕對與「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形成無關。

大腦「短路」
目前專家們認為,「注意力缺失症(ADD)」與患者的中央神經系統中,腦內激素的代謝失調有關。這些腦內激素例如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是「腦內神經信息傳遞者」,大腦需要這些物質將一個神經細胞的信息傳遞至下一個神經細胞,同時也需要這些物質幫忙過濾、分類大量湧入的刺激信息。要是缺少了這些化學傳遞物質,那麼,灰色細胞便無法分辨什麼是重要與不重要的信息。
刺激信息在沒有過濾的情況下仍繼續傳遞,但腦部卻已沒辦法做出正確的處理、對未過濾的訊息產生適當的反應。所以一個孩子雖然在課堂上聽著老師的解說,但是學校停車場的汽車喇叭聲、隔壁桌沙沙作響的鉛筆聲,以及同學的噴嚏聲,也都同時會傳進他的耳朵及腦中。難怪他會不知道老師的問題的答案是什麼。

過多的刺激在腦中
腦袋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大腦沒辦法將所有不同的雜音做分類,不能將老師的聲音視為重要的「緊急事件」,把其他的聲音歸類成不重要的信息。所以大腦必須費力地處理不斷湧入、過多又沒有過濾過的刺激,因此需要大量的葡萄糖來做為燃料。這麼一來便會造成有些腦部的區域,例如前腦,得到比較少的「燃料」。
結果是:代謝不良,供血不足,效率也普普通通。研究人員測量發現,「注意力缺失症(ADD)」患者的前腦得到的葡萄糖量少了12%。這塊腦部區域正好是負責計畫及操縱我們的行為、控制我們的衝動,同時也掌管工作記憶和注意力,而這正是「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所缺少的。
有這麼多的刺激──加上他們的坐立不安及過動──使他們無法促進體內產生激素,讓腦部受到更好的照顧。


「過動」的孩子就是過動兒嗎?
當孩子「過動」時,大家總是把責任歸咎到父母身上。
其實,很早以前醫學上就已經確定「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原因主要是在大腦,症狀則是受神經生物因素影響。在第一章裡,您可以了解到更多有關形成「注意力缺失症(ADD)」的真正原因,以及其他五花八門的症狀。

什麼叫做「注意力缺失症(ADD)」?
愛因斯坦、邱吉爾、愛迪生和莫札特,這些名人有什麼共同之處嗎?他們都特別與眾不同──幼童時期令人頭痛不已。如果他們活在現代,那麼,醫生可能也會診斷他們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但在他們那個時代,醫學界還不認識這種疾病,他們只被當作難以應付的小孩──日後卻成為不凡的人。
現在「注意力缺失症(ADD)」已經是眾所皆知的名詞了。甚至連名人琥碧歌珀、達斯汀霍夫曼及比爾蓋茲也曾表明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如此看來,「注意力缺失症(ADD)」在西方社會已成為一種「流行病」,就像是反映我們這個「過動」、忙碌、步調迅速的時代的一面鏡子。
在德國的幼稚園及學校裡,「注意力缺失症(ADD)」也在這幾年如傳染病般地擴散開來。專家估計有:3%~6%的兒童及16歲以下的青少年,大約50萬人可能患有此病,(譯注:根據報導,台灣目前有30萬兒童患有此症。)而男孩又為女孩的3倍。在學校裡,每個班級中,至少有兩個這樣的「問題兒童」。

「注意力缺失症(ADD)」是「兒童疾病」?還是長期持續的狀況?
「注意力缺失症(ADD)」沒有這麼容易「痊癒」。今天的專家認為,「注意力缺失症(ADD)」就像高血壓或糖尿病一樣,是一種「慢性疾病」。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在青春期時,過動的症狀會消失,但他們還是必須與其他的問題繼續相處下去。他們能多成功地應付剩下的其他問題,大部分要視他們是否及時並密集地受到幫助而定。
研究指出,對於患有「注意力缺失症(ADD)」的青少年,如果沒有給予足夠的治療,可能導致他們產生攻擊性的行為、濫用藥物、具暴力傾向和缺乏自信。當然,也有許多年輕人及成年人戰勝了「注意力缺失症(ADD)」,他們因為擁有這些特殊的特質及能力,如豐沛的精力與創造力,使他們的職業生涯更為成功。


「注意力缺失症(ADD)」的類型:暴力分子、討人厭和愛做夢
根據兒童主要的行為活動,專家分類出三種不同的「注意力缺失症(ADD)」類型。我們以比較具體的方式,將這三種類型分別稱為:
1.暴力分子型:過動、注意力不集中、衝動。
2.討人厭型:大部分過動且衝動,但是較少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
3.愛做夢型:大部分注意力不集中,但是較少或甚至沒有過動的症狀,也不衝動。
不管是哪一種類型,「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大多有一個共通點──難以應付。
◎總是很吵、很野蠻,從早到晚都精力充沛。
◎總是坐立不安、來來回回地動,喧鬧、奔跑、蹦蹦跳跳,一刻不得閒。他們的不安定,常常讓周遭氣氛也跟著緊張起來。
◎常常從一個活動馬上轉換至另一個,每件事都起了頭,卻從來一件也沒完成過。他們就是沒辦法專心,不管是牆上的蒼蠅或遠方街道上的聲音,都一樣容易令他們分心。或者才下一秒鐘他們就忘了剛才要做的事是什麼。
◎頭腦總是不得閒、總有新的想法出現。
◎嘴巴總是無法閉起來、喋喋不休的,他們不停地問問題,並吵著要知道那些非常深奧的問題的答案。

「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的反應是衝動、自發、不受控制的。他們常不加思索就隨便亂衝,事前沒有考慮便行動,如閃電般迅速。難怪有很多事都無法成功,總是無法如願。因為疏忽所犯下的錯誤、倉促的決定、受傷,甚至是意外的發生,這些都是「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經常發生的事──但大多絕對是可以避免的。
自我控制當然也不是「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擅長的事:他們常常未經允許便在課堂上吼叫、打斷別人的談話、讓媽媽不能好好講電話、用餐時一定會搞破壞。他們想要所有的東西,而且是馬上就要;他們不做任何考慮,而且是隨時隨地都有新花樣。要是事情的進行不如他們所願,就會立刻發火。遇到挫折,不但無法處理,還很容易被激怒,甚至常常具有攻擊性。

不過,除了那些令人費心、頭痛的事情外,「注意力缺失症(ADD)」孩子還是有讓人喜愛的一面和特質。
許多「注意力缺失症(ADD)」兒童都是絕對精力充沛、外放的,對所有的事物也都很感興趣,既好奇又有求知慾,具有真正的研究家特質。
此外,他們大部分都特別有創造力和想像力,很少記仇,並具有強烈的正義感──這些都是迷人、獨特的人格特質。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過度活躍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


是一種在兒童期很常見的精神失調。在7歲以下,約有3%至5%的兒童會出現症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世界通用疾病分類手冊》第十版(ICD-10,WHO,1992)稱此症為「過度活躍症」(Hyperkinetic Disorder),分類編號為F90,一般又俗稱為「過動兒」。由於對這種病症的認識增加,最近大家才發現這種病症同樣在成年人身上出現。
現時沒有任何確切證據證實任何導致這種病症的原因,但過去曾經推測味精可能是一種誘因。但隨著醫學界發現成人亦患有這種病以後,這種說法站不住腳。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防禦中心(CDC)的研究,ADHD其實只是多種精神失調的合稱。因此,要正確診斷這一病症,不能依靠單一測試去確定,而必須同時採用多種測試配合去確認。
對ADHD比較確切的定義,記載於美國精神醫學會(APA)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文本修改版(DSM-IV-TR,APA,2000年)。ADHD的主要病徵是:

注意力散渙(inattentive)或 集中困難(Attention-deficit)
活動量過多(hyperactive或hyperkinetic)
自制力弱(impulsive)

而基於以上三種病徵出現的優勢,再把ADHD細分為以下三個分類:

注意力散渙主導型(mainly inattentive)
活動量過多或自制力弱主導型(mainly hyperactive-impulsive)
混合型(combination)

根據最近的研究發現,ADHD是由一種發生於腦前額葉的遺傳性的多巴胺新陳代謝失常引致。最新的研究認為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的新陳代謝亦會對病情有所影響。(參看Krause et al,2000)但由於這些最新研究都有藥廠在背後資助,其中立性尚有待確認。
ADHD或ADD以外,過去也曾採用過度活躍症或多動症候群(Hyperkinetic Syndrome,簡稱HKS);微細腦損傷、微細腦機能障礙(Minimal Cerebral Dysfunction,簡稱MCD)等各種名稱。此外,外國出版物有時為了迴避「disorder」這一個比較負面的詞語,會改稱為Attention-Deficit Syndrome(注意力不足候群,簡稱ADS)。

有ADHD的小朋友,其表現通常有注意力不集中、無法抑制自己的衝動以及坐立不安的情況。
在大人,主要問題則常在於ADHD患者無法計劃好他們的生活與每日簡單的工作,因此注意力不集中與坐立不安的情況常是次要的問題。
在教室內的行為觀察
一個有ADHD的學生,在課室內可能有以下的行為。然而這些行為不能作為其患病的確診,因為其他病症的患者亦會出現類似的病徵,但可以作為轉介與學校社工的指標。這些行為的部份列表如下:
有「手腳搖動」的行為,即俗語所謂的「坐立不定」。

1902年,英國兒科醫生George Still首次描述一項與ADHD近似的病徵。
 
1957年,利配酮開始被廣泛應用於治療。
1950年代至1960年代,研究人員對這種病症的名稱開始由「微細腦創傷」改為「微細腦功能失常」。改變名稱的原因,是因為不少病童都沒有發覺有受過任何創傷。
1960年代,「過度活躍兒童候群」這名稱首次出現。當時專家認為這些症狀並非由損傷引起。到了1960年代後期至1970年代,「過度活躍」這名詞已在歐美社會變得很普遍,但醫學上普遍採用「MBD」來稱呼這些症狀。
1980年代,這種病症開始在亞洲得到注意,主要是因為當時亞洲的新興經濟勢力地區開始發現當地兒童的飲食轉變可能與過度活躍兒童的增加有關。當時南華早報曾就此事件發表專題報導,而這報導後來成為了香港某一年高考英語運用科的題目取材。
另一方面,西方有研在究員發現維生素B6能夠使有學習困難的兒童在課堂上更能專注,而這種處方對於注意力不足的學童有同樣的療效。其後,再有研究指鋅能對注意力不足及患自閉症的學童有所幫助。之後,多樣維生素成為了部份醫生對這些病童的處方。不過,這些研究在事後發現可信程度不太高。

根據2000年版本的DSM-IV-TR,在美國大概有3%-7%的兒童有ADHD。而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於2004年出版的美國健康訪問調查年報,美國大約有400萬名18歲以下的兒童被診斷出有ADHD。不過,有關評估的比率差異極大,有些校區甚至有60%的兒童被診斷為ADHD患者。現時美國全國有超過100萬成年人及小童因為這個病症而需要服用處方的藥物。[1]
男童的比例比女童為高,而女童通常都較遲才被發現有這個問題。老師們推斷這可能與香港的女童普遍較男童表現文靜有關,但仍需要研究去確認。
標籤:
瀏覽次數:239    人氣指數:3639    累積鼓勵:17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東奔西跑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感觸!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