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171575
 魯斯克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否定「認同的需求」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2016.05.08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家暴的孩子
作者: 魯斯克 日期: 2016.05.07  天氣:  心情:
從小,我和父親之間的關係就不太好,
兩人之間甚至不曾有過像樣的對話。
就這麼到了我二十出頭的時候,母親過世,
我和父親的關係更是越來越糟。

留在我記憶中的,是父親毆打我的景象。

我並不記得是為什麼被打,
只記得為了逃離父親而躲在桌子底下,
但後來被他拖出來狠狠痛揍。
而且不是只有一拳,是好幾拳。

我認為我的父親是一個很沉悶又難相處的人。

***********************************************************
以決定論來看:
會認為是「因為當時被毆打,所以關係惡劣」

以目的論來看:
我是「為了不想和父親保持良好關係,才會浮現出這段被毆打的記憶」

「不是因為被父親毆打導致的閻係惡劣,
而是不想和父親保有良好關係,才讓這段被毆打的記浮現出來」
有什麼差別?被打的事實,並不會因為這樣而改變。

「因為被父親毆打,所以關係惡劣」,
執著於這種決定論的想法,現在的我,只能束手無策。

可是,當我解釋為
「因為不想和父親保有良好關係,所以浮現出這段被毆打的記憶」時,
主動權就變成在你手上。
只要你改變「目的」,這問題就能解決了。

真的這樣就可以解決了嗎?

這裡就需要課題的分離,
只要我有修復彼此關係的「決心」,
不論父親有怎樣的生活型態,
對我有怎樣的想法,
以及對我這些行動會有什麼反應等等,都沒關係。
問題關鍵只在於我要不要下決心,
這個人際關係的主動權始終是由「我」來掌握的。

大多數人總認為人際關係的主動權在 別人手上,
所以才會在意「不知道那個人對我的感覺怎麼樣」,
而選擇了滿足他人期望的生活方式。

可是只要懂得課題的分離,
應該就會發現所有的主動權都在自己的手上。

當自己改變了,父親也會跟著改變嗎?

並不是為了「改變父親」而轉變的。
這是一種想要操控別人的錯誤想法。

當我改變的時候,變的就只有「我自己」而以。
隨著我的轉變,對方也會有些變化,
但不是因為我的轉變而改變他,
大多數的情況應該都是不得不變吧。
只是這並非我們的目的,
而且還是有不變的可能性。
總之,想要籍著改變自己的言行來操控對方,
很明顯是一種錯誤的想法。


以上為文章斷章取義的內容,原義以原本的書為主。
想了解更完整內容的話,請購買"被討厭的勇氣"。
標籤:
瀏覽次數:26    人氣指數:26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否定「認同的需求」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2016.05.08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