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017835
 =友情=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崇德學院之教務宗旨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蔬果選擇須知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屈原投江追思紀念端午節由來
作者: =友情= 日期: 2016.06.08  天氣:  心情:
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節日,和春節、中秋並列為中國三大重要傳統節慶之一。古代「午」與「五」同音,所以端午又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 五月五日 ,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五月五日古人又有以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所以又「浴蘭節」。唐宋時,此日午時為「天中節」,而午時為「陽辰」,所以它又稱端陽。明清時,北京人還稱其為「五月節」或「女兒節」。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時值夏季,正是疾病開始流行的季節,因此端午節的由來,可追溯為驅邪避惡,以求身心的平安。也會讓大家聯想到傳說之一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更增添了端午節的重要性。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最令人期盼的活動便是划龍舟,台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當天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選手們隨著隆隆的鼓聲,奮力向前划,在精彩激烈的賽程中,這傳統的習俗得以不斷的延續。

為了驅除疾厄,端午節時可見住家門口都掛菖蒲和艾草,以及「鍾馗」的畫像,成人飲雄黃酒,並讓小孩身配香包,這些物品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而台灣的「打午時水」的風俗,亦即汲取端午節中午的井水,據說有治病的療效,此外,若能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

端午節最為人熟知的食品便是粽子,這個原本富有紀念意義的食品,在中國人的巧手製作下,已成為具各種變化,且隨時都能嚐到的美食了。

端午節可說是現存的重要節慶中,歷史最悠久的。由現代的眼光看來,祖先對端午節的看法確有其獨到之處:在這初夏蟲疫滋生之際,以端午節提醒大家做好保健的工作。菖蒲、艾草及雄黃酒固然是傳統避疫保健的方式,現代人應尋求更進步的方式進行保健活動,延續先人的智慧。

傳說端午節中午,可將雞蛋直立,而立起雞蛋的人,未來一年會有好運兆。

傳說粽子最早是因鄉民於屈原投江後,唯恐江中魚蝦吃掉屈原身體,乃以竹葉包糯米飯擲入河中,想要使屈原身軀完整,後來所包的食物除糯米外,尚加入豬肉、花生、鹹蛋等內餡,演變成現代的粽子。

中國人是講究飲食的民族,即使是一顆小小的粽子,也有令人歎為觀止的變化,不但造形各異,小至一口一個,到大逾二斤,口味更是五花八門,甜鹹葷素兼具,每到端午節前約一個禮拜,家庭及商家便開始準備各種材料包粽子了,光是聞著蒸粽子透出的香味,就令人垂涎三尺了。

在台灣,雖然採購現成粽子相當方便,但由於端午節過後即開始進入一年一度的大考季節,「包粽」又與「包中」諧音,考生家長們常會親自包粽子給考生吃,以保佑孩子考試順利。

取午時水是端午節的有趣習俗,而最富傳奇色彩的就屬大甲鐵砧山上的劍井,每年端午仍湧入許多求取午時水的人。

傳說鄭成功佔領臺灣時,部隊開拔至此,卻找不到水源,鄭成功便插劍入地,希望泉水湧現,拔劍後果然山泉噴湧。

由於當時正是端午節午時,因此後來便有數千民眾,年年在端午節上山求取午時水。

五月是夏季開始的時分,位於亞熱帶的臺灣,天氣已經相當炎熱,各種傳染病媒流行,舊時人們也有避毒驅邪的觀念,而端午節時在門口插掛艾草,正是取其避毒健身的意思。


傳統的習俗,在現代社會雖漸漸不受重視,但香包卻是少數符合人類復古風潮,或因工藝精巧而大受歡迎者。

香包是一種吉祥的避邪物,用各色綢布製成囊狀,裡面放置香料,因而稱為香包。 舊時縫製香包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女紅,但現今民眾多向商販購買。市售香包種類繁多,除了動物、花、鳥、還有流行的卡通造型,令人愛不釋手,每逢端午,各地都可見民眾在販賣香包的攤子上選購各式香包。

划龍舟的由來原是一祭水神的儀式,為了消災祈福,後來附會為鄉民撐船尋找屈原的身軀,時至今日,龍舟競賽已成為端午節最受歡迎的民俗活動。

龍舟需經過「開光」儀式才可使用,因此每年 農曆五月初一 ,都請地方首長祭拜水仙尊王,並提筆在龍舟的龍眼上點眼睛,此即稱為「開光」、「點眼」。初五龍舟下水前,還要敲鑼打鼓,抬龍舟到河岸,沿路都有民眾燒香禮拜及放鞭炮,巡行後龍舟便入水比賽。

競賽開始,只見船上的選手在隆隆的鼓聲中,以劃一的動作奮力往前划,河道終點處中插有錦標,看那一隊最先奪得錦標即為勝隊。精彩刺激的比賽,亦吸引許多民眾在岸邊觀賞,為選手加油。

在古代許多傳統活動漸漸式微之際,划龍舟不但愈來愈受重視,更成為鍛鍊體力 及團隊精神的運動,而觀賞龍舟競賽,也成了全家大小調劑身心的最佳休閒活動。

祭祀端午節紀念伍子胥投錢塘江、屈原投汨羅江,五月初五是毒日,是個悲壯的日子,是祭祀日子。



汨羅江發源於湖南平江、湖北通城、江西修水三縣交界的黃龍山,經平江入汨羅縣境,流入南洞庭湖。全長二百五十三點二公里。它之所以聞名中外,並不是因為江水清澈見底,江岸如詩似畫,而是因為我國最早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在江岸度過了一段艱難歲月,寫下了許多著名詩篇。

屈原是今湖北省秭歸縣人。他所處的時代是我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屈原出生在楚國的一個貴族家庭,自幼聰慧好學,「博聞疆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頗得楚懷王信任。二十多歲就出任「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根據當時的形勢,他提出了彰明法度,舉賢受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等進步主張。由於他的主張觸犯了楚國貴族的利益,遭到了一批姦佞之徒的誹謗,懷王便疏遠了他。結果楚國朝政腐敗,懷王被秦國誘去,做了三年俘虜,囚死在秦。頃襄王繼位後,一向反對屈原的公子子蘭做了令尹,屈原在朝廷的地位更低了,先後兩次被放逐。

屈原第一次放逐在漢北。第二次放逐在洞庭湖一帶,最後到了汨羅江畔,相傳在南陽裏和玉笥山下居住過三年左右。西元前二七八年,秦國攻下了楚國都城郢都,屈原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再也無法實現了,在極端苦悶絕望的情況下,于這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投江後,附近漁民立即駕著漁船前往搶救。《荊楚歲時記》中說:「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隋書?地理志》載:

「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爾鼓棹爭歸,竟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當年漁民們爭先恐後駕舟搶救屈原的情景,便逐漸演變成了「龍舟競渡」的風俗。

每年端午節吃粽子(角黍)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屈原的。

吳均的《續齊諧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羅而死,楚人哀之,每於此日以竹簡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一作歐曲)白日忽見一人,自雲三閭大夫。謂回曰:「聞君見祭,甚善!但常年所遺,併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上,以五色絲轉縛之,此物皆蛟龍所憚。」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樹葉,皆汩羅遺風。《荊楚歲時記》等書中也有同樣的記載,這便是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源。

相傳,屈原到汨羅江畔後,常到玉笥山下的渡船亭與漁父談話,訴說滿腔憂憤,高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後人為了紀念他,將渡船亭改名為「獨醒亭」。明嘉慶年間,修亭時,湘陰知縣哉嘉猷撰《獨醒亭記》石碑,存于屈子祠內。清乾隆二十一年,「獨醒亭」移建於玉笥山上。仕人郭蒿燾《獨醒亭》詩云:

浮世紛紜醉到今,千年看得幾人醒。
九歌哀怨孤臣淚,三戶銷沉半角亭。
生死江魚空磊砢,廢興秦鹿總沉冥。
賴有賢侯知此意,遺祠煙雨滿沙汀。

玉笥山上,古木參天,修竹茂密,緣樹掩映,濃陰蔽日,石級縱橫,曲徑通幽。春夏之交,更是鳥語花香,落英繽紛,有如仙境。

玉笥山周圍有八景:騷壇、桃花洞、望爺墩、濯纓橋、繡花墩、獨醒亭、壽星臺、剪刀池。這些景物都與屈原的生平、事跡有關,寄託著人們對詩人的敬仰、哀悼之情。

騷壇,位於屈子祠右側。壇址為一小丘,狀如雄獅,面江而蹲,相傳《離騷》、《九歌》即作於此。清人周韞祥有味《騷壇》詩云:

一卷離騷萬古心,韆鞦壇坫此登臨。
江聲北控荊門壯,雲氣西連峽口深。
三戶興亡空慨嘆,九歌哀怨未銷沉。
我來欲續滄浪曲,坐對煙波思不禁。

玉笥山西麓有一小溪,名曰玉水,南流入汨羅江。溪上有木橋。相傳,屈原常在橋下浣衣濯足,故有「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句,後人因以「濯纓」名橋。

壽星臺位於玉笥山南麓,建於清乾隆年間,臺有前後兩進,前進稍低,上有戲臺。每年正月二十一日屈子誕辰,廣邀四方名伶,在此演戲,為詩人作壽。戲臺舊有楹聯曰:
「江流不盡留秦恨,弦曲難彈悟楚心。」

汨羅江畔還有屈原墓等遺跡。《水經注》、《通典》、《一統志》等皆有簡略記載。《一統志》載:「汨羅山即今烈女嶺,在汨水東北。元致和元年,知縣孫天才買田三十六畝,州士彭翼飛輸田五畝,益之為墓田。」清編《湘陰縣圖志》載,清人黃世宗有《重立楚三閭大夫墓碑記》。相傳屈子投江自沉後,頭部被惡魚咬去其半,女嬃配上半個金頭葬之,楚反動貴族聽到後,藉口鞭屍,欲奪金頭。

女嬃則以羅裙兜土,築疑冢十一。其取土處坑大百餘畝,變成一口大塘,後名楚塘。後來人們為紀念女嬃,將汨羅山改為「烈女嶺」,山下一小橋,定名為「烈女橋」。

汨羅江下游,楚壙以西,南陽寺以東一段名叫江潭,又稱江暮潭。如今江岸垂柳如絲,鷗鷺翔集,桑樹密布。傳說屈原生前在此垂過釣。據清《湘陰縣圖志》載,此即太史公司馬遷憑吊屈原處。後人每年五月五日和十五日,在此競渡龍舟,憑吊詩人。清人周嘉湘有詩云:

楚客懷沙賦遠遊,波深千尺半含愁。
忍看五日船爭渡,不見三湘水逆流。
夾岸雲煙沈去鷺,繞行風雨起飛鷗。
美人南浦何時返,冷落寒潭月一鉤。

屈潭,位於汨羅江注入湘江的匯合口,東距屈子祠約十五公里。原名羅淵,又名河泊潭,今稱沉沙港。相傳,屈原目睹楚國危亡,痛不欲生,五月五日乘白驥在此。他滿腔悲憤,徘徊江岸。昂首問天,高高的蒼天不作回答,低頭問地,沉沉大地靜默無語。於是懷沙投江,沉入深潭。為紀念詩人,後人將羅淵改名屈潭,將白驥踏過的石盤,為名「盤石馬跡」。

從此,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就與汨羅江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一提到屈原,人們就自然地想起了汨羅江;一看到汨羅江,人們就深深地懷念屈原。

屈原略傳:屈原(約前340~約前277)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傳為湖北秭(音「子」)歸人,出身貴族。

他的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楚懷王在位時,正是他最活躍的時期,而這個時期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之前。對一個政治家而言,正是一展身手的好機會。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

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強烈的衝突,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楚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

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音「影」)都,到了漢北。楚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沈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抒情詩,全詩共二千四百多字。比喻生動,語言瑰麗、誇張、大膽,詩中融入大量的神話傳說及歷史人物故事,使詩篇波瀾起伏,千變萬化,雄偉奇觀。《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

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標籤:
瀏覽次數:107    人氣指數:307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崇德學院之教務宗旨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蔬果選擇須知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