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67136
 曼恩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印度1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失靈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印度2
作者: 曼恩 日期: 2008.09.13  天氣:  心情:

沒興趣就別給心..哈哈..只給有緣人看喔..
至於"水灩"小姐..麥擱"胡說八道"隨便"中傷"老朋友啦..哈哈

文章:Kohli, Atul (2004). “India's Fragmented-Multiclass State and Protected Industrialization " in State-Directed Development: Political Power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Global Periphery
(印度分散性多階級國家與受保護的工業化)

一、 尼赫魯時期
1940年代是印度從殖民時代向具有獨立主權的、民主的共和國轉變的時代,尼赫魯時期則被看為對印度一個嚴峻考驗的時代,其穩定的民主在印度植根,國家主義的經濟發展模式成為了主導。印度人把民主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就好像民主是在一個貧窮的、多族群的、國土面積遼闊的國家顯而易見的運作國家權力的方式。印度民主的實現可以說明:在經濟與社會的約束下,特定條件下一個國家的政治結構能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印度民主的根源與其分散化的多階層國家因此需要從制度的連續性上來理解,其連續性包涵從英國繼承的政治遺產。

我們需注意印度的民族主義運動以及印度的政黨-國大黨,國大黨聚集了各類的印度菁英,也在菁英與大眾間建立了各種聯繫。而這種聯繫框定了印度民主進步的框架,印度領導人採納了大眾投票、承諾實現議會民主、允許持不同政見的人和組織的出現、允諾以民主包容的方式處理國大黨的內部事務。

這種前民主社會的殖民遺產以及具有民主傾向的大眾民族主義運動的混合為印度民主的出現提供了制度前提。但是這個政治前提也促成了分散性多階級國家的形成。

新的公共服務機構主要是靠高度競爭性的考試來錄用人員。但是,公務員考試仍然保留了對通用知識的考核而不是專業知識。為了保持舊有的團結精神,很多國大黨的傳統被保留下來。內部提拔是靠業績與資歷,獨立的監督系統幫助維持公務員的職業化水平。

印度獨立後,其領導人在促進國家進步的方式是作為政治秩序的有效代理者,但政治需要與經濟相比,如先考慮政治的話,會導致國家能力與國家發展意願之間存在著巨大落差。另外一項重要的政治發展是印度聯邦體制的演化。尼赫魯以語言劃界,重新組織印度的聯邦,建立一個更為穩定的政治體,但他導致了國家權力的分散化與削弱了國家執行統一的發展計畫的綜合能力。

印度宣稱自己是社會主義,但在經濟上主要還是私營企業構成,印度的多階級國家主義卻難以將經濟增長視為同一目標。尼赫魯把鞏固民主制度放在了優先的位置,他們容納了社會權力,把一部份權力讓給了地區的菁英,同時向窮人允諾要實行平等主義發展,這些策略使得印度比較脆弱的民主制度實現了制度化,同時,此策略也導致了印度國家分散化與多階級逐漸頃向制度化。

在印度獨立後,尼赫魯試圖在一個異質化的社會維持一個穩定的、具有合法性的民主體制,但由於印度的官僚系統僅僅滿足於維持「法律和秩序」,因而損害了國家直接地執行經濟任務的能力。國大黨對各個地區以及農村菁英的依賴使得國家權力分散化,進而導致國家權力難以直接滲透到農村社會。

尼赫魯在政治上強調以下幾個面向:維護國家主權、由國家來引導「進步的資本主義」發展、印度的窮人需要分享發展帶來的好處。印度領導人對民族主義的認同轉化成對經濟開放的疑慮,也轉成了對發展重工業的特殊偏好。印度民族主義者對殖民政府時期的經濟開放解釋是:經濟開放不僅摧毀新生的產業,同時也抑制了新生的民族資本主義。由於在相對封閉的經濟中,競爭不充分,印度的商人和工業家從中獲利,則印度保護主義的政策以及對發展重工業的強調服務於印度的民族建構。

印度對蘇聯成功經驗的仰慕以及加強對英國社會主義類型的工黨聯繫,這種國家主義模式有兩種不同的方式:
1. 國家對經濟的直接干預;
2. 通過許可證核批體制對私營資本的活動進行間接的指導。

印度對國家主義選擇一發展模式,居然沒有出現過什麼公開的爭論,這讓人不禁想到對國家不完善的爭論是被有意避免的。最後,在印度各色民族主義的政治演講中,瀰漫著對窮人和下層人民比較模糊的承諾。

此一時期,印度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成就,使我們需要解答以下2個問題:
1. 儘管印度是分散化的多階級國家,為什麼國家主義的模式能夠取得一定的成就?
2. 為什麼印度不能取得更大的經濟成就?

從好的方面來看印度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工業化,民族企業家的出現,與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農業經濟在過去幾十年裡增長不是很快,印度內需有限,儲蓄力也較低,加上印度對複雜的、現代化的生產管理累積的經驗較少,勞工的教育和健康狀況也欠佳,面臨這些情況,印度獨立後,領導人應該如何作為?

首先,尼赫魯對印度農業部門的改造辦法是制度性的,期望通過和農業部門的聯繫,利用教育農民來促進農業生產,但印度的農業增長是靠開發更多的土地而不是提高生產率來帶來的。印度農業產出的增長也反映了不斷增加的勞動投入,以及對更多土地的使用促進了對灌溉的公共投資。但是國家向下滲透非常有限,在1960年代中期,印度的農業部門處於危機的邊緣。

尼赫魯強調重工業的發展,國家實行高額的關稅和配額,為印度的工業提供了保護環境,此時,印度工業開始成長。印度經濟的增長主要是在公共部門,其增長是靠不斷增加的公共儲蓄和不斷增加的投資所促成的。

獨立後的印度是具有社會主義性質、尼赫魯主義的國家,其國家干預是列出哪些行業私營部門不可以去做,國家也設置了很多產業的進入壁壘。

1950年代,尼赫魯將鋼鐵產業的發展放在優先的位置,但印度的鋼鐵工業是無效率的,也缺少國際競爭力,但為什麼韓國、巴西的鋼鐵工業可以發展的起來而印度不行?其問題在國家的性質不同和干預經濟的模式不同。

在印度的聯邦結構下,鋼鐵工業的問題被政治化,其次,政策制定權掌握在通才的公務員手中,再者,價格和政策分配被政治化。如果這種策略要繼續的話,政府需要掌握充足的資源以填補鋼鐵工廠的補貼。

從紡織業來說,尼赫魯執政時期紡織工業集中在印度西部人的手中,大型紡織業經濟績效並不好,甚至把紡織品的價格訂於低於市場價格,削弱了大型企業,鼓勵小紡織業的發展,但小生產者無法適應競爭性出口。此時期的工業有著驚人的成就,相對的也有著驚人的錯誤。

二、 英吉拉.甘地時期
英吉拉.甘地時期的政治經濟體則被看作民主走向平民主義和非制度化的時期,印度經濟開始更加左傾。國大黨面臨的困境:要麼他能提出新的施政綱領,要麼他就會被其他政黨所取代,英吉拉.甘地爲國大黨制定了致勝的策略,但也加劇了印度分散性多階級的特徵。

她受到印度底層人民的擁護,卻受到國大黨內資深的、派系林立的政黨菁英的反對。她的策略:國大黨的這些資深的精英貼上「窮人的敵人」的標籤。她利用老百姓愛戴這一優勢來減弱這些精英的權力,她把親信任命到實權部門。因此,印度的政治體制開始變的具有個人化傾向,此時印度民主制度發展偏離了正軌。

權力個人化過程的邏輯無情地走向非制度化,她干涉公務員的選拔和法官的任命,解除不聽話的重要部門的部長職務,她還要求支持者對她絕對效忠。因此導致的結果是:官僚機構的職業性、法律系統的獨立性、國民議會的運轉、聯邦內各個政治單元的自主性都受到了負面的影響。

印度公共管理系統在這一時期規模不斷膨脹,英吉拉‧甘地執政的後期,印度公共管理系統有一點變化了,印度公共管理系統獨立於社會的程度下降了,它內部提拔的專業化標準受到侵蝕,公共管理系統的公務員為獲得合意的升遷,需與政治家的聯繫並保持忠誠,這些變化也表現了那些曾經把持政治權力的政治精英的優越地位終結。這一時期在保持連續性的基礎上,經濟政策主要圍繞兩個方向變遷,但是這一變遷既無助於經濟增長,也無助於分配目標:
1、農業政策的重大變遷對食品生產有著積極的、長遠的影響。
2、經濟政策發生了一系列左傾。

與其他國家相比,印度越來越被國內政治所困擾,英吉拉‧甘地的個人化統治使得印度走向藉由經濟政策越來越政治化的型態,來維持民主的道路。國家的經濟宣傳與執行經濟政策的能力間存在著來越大落的差越。

1960年代中期印度的綠色革命,這些政策試圖將生產要素集中投向印度一些地區的地主手中,因此他們並不是很符合英吉拉‧甘地的平民主義的意願。那麼她爲什麼要採納這樣的政策呢?這些政策是如何被採納的呢?這些政策是在60年代中期被採納的。1965年與1966年,印度面臨嚴重的食品短缺,同時也更加依賴於食品援助,尤其是來自美國的食品援助。美國對綠色革命政策比較青睞,因此向印度施壓,讓印度採納綠色革命來換取援助。因此,這些政策主要是被一批有決策權的精英所採納的,而沒有進行任何的公開辯論。

英吉拉‧甘地進行土地改革,土地的再分配是「緩解貧困」計畫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銀行的國有化旨在使得借貸更加民主化。
通過把公共資源授予各式各樣的利益集團來維持她平民主義的聯盟,其做法為:
損害了投資和經濟增長-激進的政治宣言以及一些看起來比較激進的政策,使得勞工運動達到了新的水平。
疏運了國內外的私人投資者-政治制定的經濟政策包括:限制私人工商業的發展、銀行國有化、威脅要對其他行業進行國有化。

印度與蘇聯保持了緊密政治聯繫,這使得印度在經濟中難以從中獲益。英吉拉‧甘地卻把國大黨變的非制度化,把國家的權威結構變得更加分散化,同時她還削弱官員的職業性。這一時期的國家不支持私營部門的發展,變的越來越有反資本的傾向。農業政策是在危機壓力的情形下制定的,農業政策把資金集中投向一些灌溉能夠得到保障的地區。1965年─1979年,國家對那些能帶動經濟增長的有產者菁英進行大規模的支持,使農業生產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國家干預是在印度遇到危機後才引發的,國家的干預也集中於農村而非城市的工業部門。印度往凝聚性資本主義國家靠攏的這段時期正是印度平民主義暫停的時期,此時印度又遇到經濟危機,才有政商聯盟的出現,其印度的「停滯」時期有以下特點:
1、 印度投資下降。
2、 公共部門和公司的儲蓄都在下降。公共投資的減少反映了印度政府難以擴大新的稅基。
3、 「與經濟發展無關」的領域支出不斷增長。
4、 過於主張平民主義政策。

公司投資在這段時期有所下降,尤其是固定資本形成率。但是,我可以追溯到印度利潤率的下降。
1、 國民經濟整體需求的降低也是導致公司投資降低的部分原因。
2、 政治因素。

這種貌似左傾的政治轉向對投資者的行為也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政府的言論基調上是反對商業的。印度經濟的主要癥結在於公共和私人投資的減少,經濟長期缺乏效率,印度的政策框架並不鼓勵國內市場的競爭,因此導致了資源的錯誤配置。
鋼鐵工業的效率低下,歸結到平民主義政治,因為:
1、 公共投資開始下降。
2、 國家缺乏資金進行技術升級。
3、 缺乏維護廠房的投資。
4、 工人的政治化導致了企業的僵化和無效率。

紡織業的生產主要集中在私營部門,當缺乏效率的生產者一遇到不測波動,英吉拉‧甘地就宣佈將它們國有化,但公有的紡織行業也沒有得到更好的發展。部分原因是他們必須為市場的底端消費生產衣料。由於需要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政府也限制企業進口新技術,其政治環境也導致了生產率的低下和產出有限的增長。

最後,我們對印度長期保持封閉的經濟體做出一些評論,如果不考慮「出口悲觀論」以及「保護幼稚工業論」在技術上是否可行,尼赫魯時期將經濟保持封閉狀態是可以理解的。到了在1970年代,在世界範圍內,這些維持國內封閉狀態會帶來積極影響的說法受到了挑戰,印度繼續頑固地堅持進口替代政策,繼續抵制外資進入,再次在各方面損害經濟的增長。這種局面導致印度常常出現週期性的國際收支危機。此外,由於國家不鼓勵出口,印度也沒有利用廉價的勞動力,還限制新技術的引進和限制規模經濟。

在政治上,平民主義可能是合算的,甚至有時是必須的,當政治制度比較弱的時候,需要平民主義來平衡衝突各方的利益。但是平民主義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往往是負面的。也就是說,一個真正的社會民主體制需要一個凝聚性多階級國家。

三、 轉向扶植商業
印度右翼的力量在累積,具有宗教性質的民族主義政黨開始掌權,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顯著特徵是政府更迭頻繁,甚至一度出現了政治的不穩定、族群和地區間的矛盾。印度在經濟政策保持了比較平穩的特點,總體趨向於扶植商業的取向,這個過程為經濟自由化階段。1980年代早期政治家喜歡凡事訴諸印度的下層階級,於是人們在尋找新的統治方式,他們朝著三個方面前進:1.維持尼赫魯-甘地家族統治。2.促成新的種姓的統治。3.鼓勵種族政治。但是以上道路沒有一條是完全成功的,因此印度的各個地區往往採取加入聯合政府而贏得全國性的政治重要性。

此時,印度人民黨的崛起可以從這一角度來解釋:他能夠填補印度不斷增長的政治真空。反對黨需要找到對國大黨的替代選擇,因此,他們中的不少人試圖去動員印度的中層種姓群體,而這個群體迄今為止還沒有被納入印度政治。人民黨試圖把印度的印度教徒中大多數團結到一個民族主義的政治體中,但是卻不足以贏得全國選舉的大多數。

20世紀最後20年政府的更迭以及聯盟的變化並沒有導致印度經濟政策出現重大的不穩定,儘管印度經濟存在一些波動,但是經濟政策大體是轉向自由化的方向,或者準確的說是轉向扶植商業的方向。國家對私人經濟活動的控制在減少,國家也從平民主義和在分配的說辭中退了出來。

人們逐漸認識到,過去的失敗是由於印度的政治階層結構造成的。越是具有這樣的認識,在發展的問題上,印度越是接受扶植商業解決方案。拉吉夫‧甘地試圖解除印度的國家主義遇到的阻礙,此後的印度政府或多或少地保持了對經濟自由化口頭上的承諾,這是與印度廣泛的、複雜的民主體制相適應。

自由化的浪潮符合印度國內外的占支配地位群體的利益和價值觀,印度的社會主義思潮比較興盛,但是國家主義卻為印度成為一個以資本主義主體的經濟提供了一個框架。他們需要提供一個替代的價值觀,並且要求有相當高的的政治凝聚力圍繞這個替代自由主義的價值觀周圍。由於他們做不到這點,因此幾乎所有的印度政黨都試圖和處於強勢地位的利益與價值觀靠攏。

儘管印度承諾走經濟自由化的道路,但是以世界性的標準來看,印度的政治經濟體仍然保留了相當多的國家主義的特點。1980年代的經濟增長是靠不斷增長的公債來驅動,而1990年代的經濟增長是靠私營部門較高的投資帶來的。印度早期的工業化為以後的工業化提供了熟練的勞動力、密稠的供給網絡、對商品的需求以及支持性的稅基,進而為以後的工業化提高了效率。在20世紀後20年的印度越來越遠離平民主義而關注於經濟增長,國家和民族商業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融洽,其國家政策以及聯盟的變化是改善了經濟績效的重要組成部分。

Joshi和Little認為80年代需求保持較高的水平,所以印度的投資生產率,在私人製造業上有著明顯的改善。1991年的危機以及印度政府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達成的協議給政府的赤字政策帶來了壓力,對印度這樣的分散性多階級國家而言,是很難徵收新的稅收。印度難以改善公有企業的經濟績效,也難以減少政府提供的各種資助與服務。

80年代與90年代,印度政府放鬆了計算機產業的管制,也減少了許可証的要求,降低了進口稅。印度政府在海外市場實施大刀闊斧的市場戰略促進了出口。在國家內通過建立通訊等基礎設施,提供核心電腦設備,用更支持性的而不是管制性的政策建立了產業園區以及軟體技術園區。

私營部門投資增長以及更加具有活力的原因還有,政府實施日益支持商業的政策。1990年-1996年間進口稅降低了近1/3,政府為很多產業免除了產業許可證。政府也允許新的進入者進入銀行系統和資本市場,儘管自由化的擁護者可能把這些措施視為印度自由市場不斷成長的證據,但事實上印度國家仍然是高度干預主義的。

四、 結論
在印度國家能夠有效控制其管轄的疆域,能夠維持適度的政治穩定。在國家的上層,具有公共取向的領導人和官僚在執掌國家,他們把工業化和經濟增長作為優先的安排。政府直接干預生產,保護印度本土的企業免於國際競爭;國家缺少政治能力,國家的權威被分散化,從而導致國家能力不足;印度統治集團是多階級構成的,會造成領導者考慮這些經濟政策是否能幫助他們鞏固其政治地位。
印度工業起步較慢帶來了2個方面的影響:1. 前期的工業化會對以後的工業化產生一定的影響。2. 工業化的步伐緩慢。
標籤:
瀏覽次數:174    人氣指數:5374    累積鼓勵:26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印度1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失靈
 
住戶回應
 
時間:2008-09-16 20:51
她, 77歲,非洲,待業中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08-09-16 23:56]:

Thanks for your appreciation of the article.
But I really don t mean to teach the historical and georgarphical for the mystical state for the others.
It s only about for my working preparing papers for my own self. Because it s really hard work for the research.

 
時間:2008-09-14 16:15
她, 35歲,台北市,學生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08-09-13 09:50
她, 35歲,台北市,學生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08-09-13 14:24]:

可以啦..只是不知道妳要做什麼用途??可否告知??
翻譯的這麼辛苦..應該可以告訴我吧.??

但是..記得在轉用的時候..要把原文原作者的出處標明
在一般的學術規範當中..這是最起碼的..不可以不標明
否則便屬於抄襲..敬請遵重原作者的智慧財產喔..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