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孝經》庶人章第六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孝經》孝治章第八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孝經》三才章第七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10.05.16  天氣:  心情:
摘自 菩提門‧顏進平 師父 主講 縱談古今節目之【先正格言】

經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現在進入《第七章》的研究,而我們現在先來恭讀經文:

《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這一章就是《三才章》,什麼叫做「三才」章呢?三才大家都知道,就是「天、人、地」。也就是說,孔子現在在說給曾子所聽的「先王」的「至德要道」,也就是「孝道是天地人,三才貫通的道理。」所以在這一章,等於在總納於前面,從天子一直到庶民,應行的、應守的是「天、地、人,三才一貫。」所以曾子在旁邊聽到孔子從「開宗明義....到庶民之孝。」他聽到這個階段,他在旁邊很自然的發出讚歎!才說:「甚哉孝之大也(唬!原來那麼奧妙呀!)」光是這個「孝字」它竟然是那麼「偉大」,當然它是一切教化的根頭,所「孝」的當然可以稱為「偉大」而已,絕對不是狹隘在對於生我們假體的父母而已。是說到這我們所謂的「先王」也就是我們的「本來根源」。所以難怪曾子聽了之後,哦!光一個「孝」說「淺」當然很「淺」,說「深」竟然那麼「深遠」!曾子如此的發出讚歎!孔子又向曾子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這個「孝道」是「天地的經緯」,「天地」也是以這「孝」字,才辦法依照自己的本分、軌道去行持四季、八節才可以那麼自然。

今天若是天地不守孝,當然天氣就亂了。就像現在「人不照天理,天不照甲子。」其實天也有照甲子,是人真的不照天理,你自己去破壞你的環境,為了你們的生活方便,去污染了大氣層,搞得臭氧層破掉,這都是你們人類自己搞的。「天地它是無形、無情」絕對不會因為,你們這些芸芸眾生亂來,我就要降災劫來修理你們!天地都隨著你啦!你要怎麼搞,搞到最後你們是自己,吃到你們自己的虧而已,與他也沒有關係!所以,這「不是天不照甲子,是我們人不照天理。」我們人用我們的雙手,去污染我們的天地,才造成現在氣候的變異,天災地變這麼多,這都是人類自己的雙手去招來,「不是天地生氣。要來改變氣候造成天災地變,把你們這些黑肚蟲教訓一下!」天地它完全無情,你把它污染了,它完全隨便你,好壞是你們,這些「腳踏地頭頂天」的人們,你們自己去受和我完全沒關係!

所以這個「孝」字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我們這些「芸芸眾生」,仍然要「依天之經,地之義」就是所謂的「孝道」來行持,這樣才是正確。你偏離這個「孝道」,也就是沒有照「天之經,地之義」來做,那你這樣是不是「不孝」?所以用「孝道」來代表我們所謂的「至道」,就是老子所說的:「強名曰道」的「道」。是不是很符合你照「天之經,地之義」來走,你就是符合老子所說的:「強名曰道」的「道」?你若是「違背」你就是「不孝」,簡單說:「對天地不敬,就是不孝。」所以用「孝道」,用「合乎孝道來配天地,三才是同一理。」「天」也是要「遵守」這個「孝道」,「地」也是要「遵守」,「人」同樣也要「遵守」《三才章》‧「天地人一貫的道理」。

再來說「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我們這些「腳踏地,頭頂天的黑肚蟲」....其實「我們要配天、配地」。只有自稱是「黑肚蟲」實在是可憐啊!所以你看我們要拜天公時要建壇,還要齋戒沐浴,本來我們是「齊天大聖」,我們遇到玉皇大帝時,可以跟祂說:「嗨,逗陣的!」我們一「腳踏地,頭頂天,配天、配地三才。」為什麼我們現在在「天地」面前,反而變成「黑肚蟲」呢?因為我們「失德」嘛!我們不符合現在要講的這句:「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我們沒依「天經地義」做為我們「人應守的原則,應行的原則」。原則是我們要守的,沒守的人就是不孝,就是「違背天地之理」就「失德」了。我們今天若是不要失德,我們是配天配地,可以與天地長久,今天我們不夠的就是「我們失德」!

為什麼我們沒有「德」呢?因為我們就隨便做一件善事,我們就非常的驕傲,到處說給人家聽,認為你是一個「善」人,你這麼做有什麼「功德」?你是以有什麼「功德」去做的,你有辦法「像天地對待我們這些萬生萬物」嗎?它曾告訴你們:「你們若是沒有我,就會怎樣嗎?」從來就安靜隨便你們:要挖就去挖、要污染就去污染....我都不管你。但是呢?你們就自己會去吃到那個果,因為「天地它無情」。是你「種什麼因」它守信,所以它絕對「生什麼果」給你。你污染大地,那是污染你們自己。那與我大地與我這個天,有什麼影響?!你是住在我們的肚子裡,你自己要在那裡亂搞,是你自己痛苦而已!所以,說我希望說:「大家應該要行功備德」,你今天若是「累積善功」這個「德」足夠「配天地」。我們今天就不用稱作「黑肚蟲」了,我們也可以向天公說:「嘿,逗陣的」變成我們所謂的「齊天大聖」。

所以「天之經,而民是則之」,我們就要以「天理」做為我們「做人的原則」,要去守這個原則才對「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你若是有辦法去以「天理」做為你「行為的依準」,以天理做為你行為的依準,這當然你是一個「聰明」的人,你是一個真的有「智慧」的人,才會以「天理為準繩,以地利來順天下」。這個「順」字也是要以那個「包容、完全的平等」才可以達到這個「順」字,就是「順」這些百姓,我們孝順「父母」叫做「孝順」....這個「孝」今天大家已經都了解,什麼叫做「孝」了,但是那個「順」字,就是一種「隨順」,好像我們「大乘佛法的菩薩」,他是一種「行順眾生」,因為菩薩他自利了嘛,他了解大自然的法則了,所以他再來就是利益這個天下,所以「利益天下」就是叫做「行順眾生」,當然就要稟持「天之理,用天之道,分地之利」來做為「行順天下眾生的菩薩行」。若是你偏離這個「天之道,地之利」這樣就不能稱作「以順天下」。這「順」字是一種「完全的平等」,就用「大地的信,大地那種心胸,來對待這天下芸芸群生」,這句簡單說就是這樣。

「天廣的無所不包,完全的包容;地也是一樣無所不在,完全的包容,對於芸芸眾生完全的包容」就是等於順天下,也等於在利益這些芸芸眾生「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若是你能「以天之道,地之利」來順天下,你想還要設什麼教化?不用再設什麼教化了,你也不用要教化的時候,裝的一副很嚴肅的臉色,好像我們在教孩子一張臉很臭,很自然不用施以教化,也不用擺張臉,自然民風就是非常的純樸。「主政者」若是可以「用天之道,分地之利」用這些做原則,而來實施政治的話,你不用嚴,你自然就可以治理的,可以說:「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這對自己也是一樣。你也是依照這「天理」,而我們思想內的「七情六欲」你不用刻意去克制壓制它,它自然就很「乖乖」的,你就達到完全「率性」的境界。所以「其攻不嚴而治」不用亂世用重典。

我告訴你世風若是不好,你再用多大的刑法也是一樣,治安也是絕對治不好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教這些百姓,去守這個「孝道」,要遵重所謂的「倫常」,這樣是比你用「重典」還要好,因為現在的教育失敗,人性已經等於喪失了,你用重典要做什麼?又不怕你!那有很多犯了死刑的,就表示說最重的刑法,也不過是死刑而已,但是也很多人敢犯啊!所以那是完全要從我們的「內心下去淨化」,必需要去推廣這個「孝道」,才有辦法讓我們目前的社會環境,比較清一點,百姓免於生活在惶恐之中。

我們一直說,也希望我們這個節目,看一些教育單位的大官,是否有看見?!甚至看這些政客,或是這些地方有關的首長,能否看見?!可以接納我們所建議的,要從那根本下去醫治,你用重典只不過是治標而已,剛開始重典設下去,可能一段時間有辦法獲得效果,再過一段時間,大家一樣又麻麻痺痺了。因為心性就惡質了,他的心性若是已經惡質了,他隨時都會因為無明火一起,管你三七二十一....,像現在犯罪的青少年,你看若是被抓到在電視機前,他們所表現的,你們看了不吐血嗎?他們根本就沒有半點的「懺悔之心」。講出來的話,就像「二十年後我又是一條好漢!」所以這心若是惡化了,你再用什麼重典呢都沒有用!還是要徹底從教育下去改革,真的要改革、要有辦法達到淨化人心的目的,就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至少都要花費一半以上,在「倫常孝道」上面來著手,剩下的英文、數學什麼....。我們說實在的,那以後長大了之後,要用他們就自己去選學科,剩下的精神都將它重視在人品的建設上面比較重要。

就每一天多多少少,都會講一點這個,但是我們確確實實是覺得「推廣孝道、建立倫常」是目前我們台灣....。不要說台灣,全世界首要之務,不然世風保證愈來愈壞,世風若是愈來愈壞,我們生活愈來愈不穩定....搞到最後,這是不是變成一個人間地獄,都生活在恐慌之中,你說對不對?

「三才」就是「天、地、人。」上一段我們曾向諸位報告過,本來我們人本來是「腳踩地,頭頂天,配天、配地並列為『三才』。」今天我們人拜天公的時候,必需自己稱作「黑肚蟲」,其實是我們人若不要失德,我們是可以「配天地」的。因為我們失德了,所以我們無法配天配地,無法與天地同長久,所以我們若是要與天地同長久,要「配天、配地」,唯一就是好好去「累積功德」。要如何累積功德呢?不困難啦!我們就以「天之經,地之義」,而簡單說就是「以天理去奉行」。這樣我們就是與天地一樣了,而什麼是「天理」呢!就是那種「大公無私,無分別的那種心胸。」好像「太陽普照大地,它不分好人、壞人。」壞人我不照你,我只照好人而已;大地也是一樣「好人也讓你住,壞人也讓你住」,完全一種「包容的那種境界」。你若是可以做到「完全的清靜、平等、同體」你的「德行」就可以「參天地、配天地」。所以說到這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就是我們若依照「天理、地理」簡單說就是這樣,去「實行於天下」也等於是「利益芸芸群生」並不是自私自利的,只針對我們自己而已,所以這個「以順天下」是一種「菩薩」的精神,是「以其教不肅而成」要實行這個教化;不是用那個嚴厲的手段,才有辦法調教。好像目前因為時代的潮流,所以都說以「愛的教育」。
其實若是完全嚴厲的教育,若是你覺得不夠完善,這愛的教育與嚴厲的教育是一樣的,它是絕對有所不足的。所以這個「嚴」,「嚴厲」的教育與「愛」的教育,應該是一種「融合」活用,這樣才是符合於所謂的「中庸之道」。完全愛的教育會寵出,像我們目前已經怪胎的青少年,所謂的新新人類;若是太嚴酷,有可能教出那個一板一眼,死板板的不會變通的青少年。所以說這個「教育」也是要取之於「嚴與愛」,好像家庭教育一樣「嚴父、慈母,一個扮黑臉時,另一個就要扮白臉;一個扮白臉時,另一個就要扮黑臉。」嚴愛兼施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可是再好的最「圓滿」的教育方式,就是以「自己來做為模範」,這也不用嚴,也不用所謂愛的教育,以我們「自己做為模範」,讓我們的後世來學習,這是最圓滿的教育方式。所以你前面若是可以,以「天之經,因地之利」,我們依「天理」去「奉行」,這樣不用設教化。

這一句的意思就是說:「其教不肅而成」不用用什麼方法來教育他,他很自然就是去學習好的模範,所以「率身」為模範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其政不嚴而治」若是「遵照天理」教化都不教而成了,當然政治它也是不嚴而治,百姓大家都能守法「順天理」,這可以說治國或是立教化最圓滿的一種正確的方法。「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先王」就是我們所謂的「自性」那種「率性」的流露,「率性的流露是最好的一種模範」。但是我們現在這個「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當然大家若都依照「天之經,地之義」去行持它,這就是「先王之教化」了。我們現在又從這個「先王」,將它降下來為「主政者」,一個「主政者」他若是知道,用「天理」來做「模範」,來讓「百姓效法」,他首先就是先表現出「博愛」,對任何一個百姓都是那麼愛護,你想百姓是不是除了尊敬這主政者,而且也「效法」這主政者的行為?所以是一個「主政」的人,他可以「率先」先表露廣博的「大愛」,這樣社會沒有那種將父母親放著,不去扶養他們的那種事情?因為主政者所表露的不是那麼狹隘,在於自己的親人而已,這些芸芸群生這些百姓,他同樣的那麼愛護他們、那麼照顧他們,百姓不用學到有辦法可以像「菩薩」那樣「不分你我完全一視同仁照料」,至少不可能....。

一個行「博愛\的「主政者」所管轄的老百姓,會有那種將親人放著不顧的、不照料他們的這種情形?他的意思是這樣,我們現在將它縮小一點,這個「先王」將它當作是「我們」,我們就知道「順天理」做好模範給我們子女看,我們現在再縮小一點,「做給我們的子女看」。你想我們的子女,怎麼可能不孝順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孝道會淪喪,都是我們上一代做壞模範,當然上一代是指目前中年這一個層次,再上去這些阿桑....我們說實在的,他們農業時代可以說多數,都非常的守善非常的孝順。以台灣來說,就是目前中年層次這一代,本身無形中做了壞榜樣,將孩子教育的要求,要求的方向要求錯誤了,所以現在青少年,就是這一代這些中年人做壞模範,將他們教出來的怪胎。

這不是說我們看,這一代的青少年,現在的思想與行為讓大家搖頭,是這種教育失敗的共業的顯現。可是相信現在的青少年,若沒有適時的覺悟的話,他們的未來是絕對不樂觀的,這是真的可以做預言的。

第一點在他們的心中:親情是那麼的薄,滿腦全都是功利主義,都是很自私很偏激的自我觀,他們最大的缺點就是不會感恩,父母親確實整天那麼認真在賺錢,當然這也是父母親壞模範的一環,因為你們一天到晚,只是認真在賺錢,無形中也是率身用行動,來誤導孩子說「好像賺錢是最重要的」。所以現在的青少年,就是在這種錯誤的認知之下,慢慢趨向於這功利主義。所以我才說「現在這一代的中年人,來養育這一代新新人類,這是一種共業。」你也不用怨歎什麼人,我們在無形中我們自己的行為,去誤導了現在的青少年,讓青少年滿腦子充滿於現實,因此認為父母對我是你們義務,而他們享受到非常的泰然,你就知道我們人的行為,是一種影響最大的教育,這一點希望大家要注意!等於我們的行為無形中,都做在給孩子們學,所以我希望說「我們的教育若是要改革,確確實實父母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父母的行為,可以說最重要。」現在為人師表有的實在是「無法做到像過去的『先生』人品那麼的完美,好像我們這個人世間,有幾種行業的從事人員,過去你若是有得到祖產,這沒話講。若不然的話,你從事幾種的行業,是不應該富有的,這些從事而不應該富有的行業,都是可以使人非常敬重的,這就是很公平的一件事情,有得必有失嘛!你要得到那麼多人,聽到你的行業就非常尊重你,當然你就要失去一些世俗凡夫所求的富有,就是所謂的「錢財」。好像出家人不應該富有,偏偏在目前,社會變態的情形之下,很多不應該富有的行業,已經富有了,你若是得這一樣,你們絕對要失那一樣,你們今天得到所謂的「錢財」與世俗凡夫一樣,你們的人品在這種行業之中,自然開始就會沒落,不可能再有人繼續尊重你們;

好像老師,老師是那麼清高,那麼受人敬重的一個名詞,若是以前有錢的沒話講,從事老師以後有錢的,那就絕對有問題的嘛!所以你若是得這一樣,你絕對要失那一樣,普遍不要說家庭的父母,為了要改善家庭生活,讓自己的子女比較好過日子,一天到晚一直拚來誤導孩子,認為說好像賺錢最要緊,其它都是其次!他的父母都認真在賺錢,事實上真的與孩子相處的機會,可以說很少嘛!所以那個感情會愈來愈薄,引導孩子走向現實。現在的老師也一樣,待在股市的滿腦子,軟的也要補習、硬的也要補習,甚至有時候知道現在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非常的重視,大家都認為說「在這種文憑掛帥的社會,若沒有考上明星學校、考上明星科系,以後出來很難謀生」。所以現在學校很多老師,確確實實有接受這些無明的家長,那叫做「無明的家長」。自私坦護孩子的心:送禮啦!比如說讓他坐前面一點,甚至對他特別照顧一下,致使現在很多為人師表的行為,確確實實必需要好好檢討一下!我今天說這個讓諸位做參考,是要讓你們了解說,你們今天在社會上,人家聽到你在當老師、你出家,人家就叫你「師父」!你從事什麼行業,可以獲得人家的尊重,就是必需要犧牲一般世俗人,認真在追求的這些「利益」,這樣你才有那個資格讓人家尊重。若是你同樣要去兼顧於世俗人的「利益」,你絕對會失職的,你一個失職的人是沒有資格讓人家尊重的。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所以放大縮小,這個「先王」,將它當作是我們自己一個「家長」,我們若是率先可以,以所謂的「博愛」,哪有可能我們的子女,會將我們遺棄掉?我們是做好「模範」給他們看。所以研究「孝經」,可以將它分「上、中、下」。「上」就是那個「至高無上」的。「中」它現在的「先王」我們也可以指說就是「過去那些有道明君」。也可以將它「縮小」來,變成「一家之主」。當然深入「內在」,又是所謂「至高無上」的。所以那個「至高無上」也就是我們「向內所在」談的那個「自性」。

再下去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除了我們「自己做模範」來讓我們這些「幼輩效法」,我們要時常叮嚀我們這些幼輩說:「要守道德、仁義」。這樣我們這些幼輩,他們才會懂道理,依照著「道德規範」下去行持,我們現在是「由小再講到大」,在我們的「體內」也是一樣,我們的「真如自性」是「真、善、美」的。可以說是守這個「道德、仁義」的,你若是跟隨這個,用這個做模範,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然擇其善而從之」你就用這個「真如自性」來做模範,你去行持「思想行為」絕對不會讓它偏差的;若是放大說變成一個「國君」的話,一個「主政者」的話,你若是可以時常「教化」這些萬民,應守這個「道德、仁義」的話,我相信有你的好模樣來做為模範,百姓絕對很高興來奉行效法的。「而民興行」就是說:「百姓會很高興來行持!」再來說:「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做長輩的若是都可以先表露這種「禮讓」,你想百姓怎麼可能在那邊爭?人家主政者一個帝王,所表露出來就那麼「禮讓」了,我們這些做老百姓的,怎麼可能常在那爭到你死我活?

可是以目前的主政體系來看,不管是主政黨或是在野黨都一樣,都彼此彼此!所表露出來的完全是壞模範的壞模樣,這與我們現在的共修的《三才章》,這個國家的「大家長」,你們這些「大官」沒有一個人符合到《三才章》裡面應做的!完全背道而行!現在不要說他們有那「博愛」的心,不要說他們有守「道德、仁義」。只說應該率先表露「敬讓」。在國會,讓我們這些百姓所感受的,就是一天到晚吵吵鬧鬧,他們這些人「不敬、不讓」在那裡吵吵鬧鬧,並不是真正為了我們老百姓,今天若是說他們在吵吵鬧鬧,都是為了我們老百姓在設想,這樣他們就是好模範了,可是他們都是在表露一種「為了名、為了利」一種「鬥爭」的壞模範。所以現在社會的世風要好....難啊!難啊!因為「上不正,下一定歪」的。現在我們台灣的政治,可以說是最胡鬧的,因為我也不知道,要用什麼話來容他們,突然套一句北京話說:「胡鬧!」反正若是有一個「胡」字就都是「壞」的。所以我就說它是「胡鬧」,確確實實他們在那裡「爭」、在那裡「鬥」,變成了讓這些百姓....或是讓我們以後國家的主人翁一種不好的示範。

談到這種過去,孔子主張主政者應該如何做為百姓的楷模....一直看到當今,這些政客在台面上,在那跳腳鬥爭,實在是覺得說差太多了,所以現在的「民爭」,你若是要做到讓那些百姓,不會再爭鬥的話,就是要由主政者來做好模樣,當然我們現在無法管到所謂整個國家,要求他們那些政客怎麼做。我們將他們稱作「政客」,他們就沒有那種政治宏野的心胸,所以我們現在將它縮小進來,只要今天你用「縱談古今」做為你共修的課程,我希望由我們每一位觀眾大德,家裡來做起,由我們來做好模範,讓我們的子女去學習,這比用嚴厲的教育、或是愛的教育都還更圓滿。

再來這一句說:「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真的若是大家遇到,都非常有禮貌,這個「樂」就是一種「律」。「樂」就是一種「旋律」,一種「律」,每一個人都可以依照著「客客氣氣,謙下守禮」這樣,大家見面的時候,你們光用想的,那種情境見面的時候,兩隻眼睛睜的大大的,這種情形去感受一下。你若是大家見面都很客氣,點頭行禮笑呵呵的話,百姓相處就一定非常的和睦,這是很簡單可以做到。但是我們偏偏很奇怪就是「好臉色、壞臉色,都是由你自己裝出來的。」裝一個笑臉,我相信對方回應給你的,也是一種笑臉。我相信說,你若是擺副臭臉,就像在照鏡子嘛,不可能擺臭臉,鏡中裡面那個會笑臉,而你若是希望說,你看到的每一個人,用什麼臉色回應你,沒有什麼祕訣,只要你用你希望看到的臉色,用那種臉色去對待別人,保證所有的臉色都絕對和你一樣!這就好像「因果」:「你就擺什麼臉人家回應什麼臉嘛!」你若是裝笑臉,回應的就是笑臉,很公平的。

「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不是用重典訂定很嚴的律法,百姓就不會犯法。用重典只不過是治標,若是這社會的世風,必需要用重典的時候,那實在是....。我們說實在的來不及了!太慢了!那壓制不下來,「重典」已經壓制不下來了,若是要讓這個百姓可以守法,知道什麼事情不能做、是犯法的,從小我們的教科書上面就是已經要讓他們慢慢知道,什麼的行為是不對的,而我們人應該做什麼才是對的。對與不對,在小時候的教科書當中就要很重視,將它編排為重要的科目,讓所有的百姓大家都知道「眾善要去奉行,諸惡不可做」,像這樣才是真真正正在「教化萬民」。我們剛才說,若是要「重典」,就是「人心已經腐敗」了,在這種腐敗的風氣中,你用什麼重典有辦法可以壓制?所以輪到社會人士在那喊說:「必需用重典。」你想有啊!很多錯誤的刑法,已經到改到很嚴,甚至是最重的了,問題是那種喝止的效果有很明顯嗎?就像槍枝,現在我們的法律已經改到很重了耶!可是這槍聲好像也沒有比較少。所以說用重典只不過是治標,應該像《三才章》裡面說:「示之以好惡」這樣百姓他就知道說:「什麼不能做了。」還是要老話一句:「從教育這方面徹底去下手。」才是正確的!這是《三才章‧第七》。

後面由詩經再抽一句說:「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若是做官的、或是我們做家長的,若是可以將這個八個字將它寫起來:「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從這些在高位非常顯赫的人士,你們若是會做好的模範這最好了;若是做壞模範去誤導了這些子民,而你的罪就可以說很重,因為「民」就是這些「萬民」眼睛很雪亮,都是在看你們。所以你們的行為若是偏差,會影響人家學習你們,你們的行為若是楷模是好的。百姓同樣,也會效法你們好的一面。所以這句:「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大家眼睜睜的都在看你們,若是這一句用來做「內性修持」,在《四書》上面所說的:「十目所視,十指所指,其嚴乎!」在「暗室你都不愧於自己的心。(自己的良知,就是說沒有人看到的地方,你仍然是光明磊落。)」這樣才是標準的。不是有人看到的時候,唬!表露的非常完美;沒有人看到的時候,又是另外一種行為出來。修道人應該說:「不愧於暗室」。不是在表面的而已,而這「十指所指,十目所視,其嚴乎!」就是你的行為,你都要謹慎說,有很多眼睛在監督我們、有很多手指在指正我們,而我們要戰戰兢兢對自己,要管的嚴厲一點。這是以文字上下去解釋。當然「十目所視,十指所指,其嚴乎!」這當然還可以「先天」解釋呢!當然慢慢若是有那個機會,我也是有想從《四書》、《五經》拿起來講看看,與諸位來做一下參考,讓你們重新去認識我們的「至聖先師」今天他可以稱「聖」,確確實實他是一個「開悟的智者」。當然你若是沒有「先天」解釋,以文字來解釋,就會將孔子的境界降級。所以難怪佛教徒你若說:「至聖先師孔子是開悟的聖者他是佛」他們無法接受。可是《四書》裡若是「先天解」,你就知道哎呀:「孔子是真正開悟的聖人」所以這一句說「天無降生孔子,萬年如長夜」。就等於中國沒有「明燈」,這句讚歎「至聖先師」。至聖先師孔子呢!他確確實實有那個資格,可以去接受歷史,用這句:「天無降生仲尼,也就是說沒有生孔子,萬世如長夜」。這是一些真的對於孔子所教的「道」有深入,才發出於真正讚歎!就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世間的「明燈」的意思一樣。這些歷代的聖者,都是我們所謂的弟子也好、信徒也好、或是芸芸眾生....應該用他們做為我們效法的對象。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若是這些當官的人,或是當老闆的,或是縮小來做家長的....你們都可以從這八個字將它寫起來,最好不管字美醜,都將它裱褙起來,將它掛在客廳,只要你時時去看到這個「赫赫師尹,民具爾瞻」這對自己有很好的「啟示性」,只要你腦海裡有這八個字的話,你的思想與行為,就比較不會踰規踰矩,你就會記得說:「大家眼睜睜都在看我們,大家都可以說很注意。」手在指我們,所以這一句,他可以好幾個角度去表示,不同的意思,實在是一句很好的法句,你若是與孩子相處的時候,看到這一句,你就知道你的行為就像老師,都會點滴來影響你自己的子女,因為這個「民」若是「家庭」的話,就變成你的「子女」他們都抬頭一直看你,看你怎麼做,他們就怎麼學。你若是「公司的主管」同樣的,你怎麼做,這些「員工」也是同樣會學你,你若是一個「國家的領袖」更加要將這八個字寫起來,時時謹慎自己的行為,當然最好是可以做到。我們剛才所講的「不愧於暗室」,不是大家「十目所視,十指所指」的時候,你才「其嚴乎」做一個外表,若是沒有人看到的時候,什麼馬腳就露出來了,學道之人至少要做到「不愧於暗室」。也就是說,連沒有人看到的時候,你也是為你自己的良知,為了你的天良來負責任,不是很多做表面。實際上,做表面的沒有什麼稀奇,應該在什麼樣的場合之下,你都是以對自己的良知來做負責,這樣是最符合於這句「赫赫師尹」。因為我們的「自性」,我都將它稱作是我們自己的「明師」,我們就跟隨我們「真善美的本心」,那一個做我們的「老師」而我們都看這一個....所以這句:「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可以用很多角度來看,「小」它也很有意義,「放大」一直到這個「師」,可以將它稱作是我們的「自性明師」,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自性佛」,只要你跟隨這個去奉持,就不用怕思想行為會偏差了,當然若是要以外,就是要去觀察這「大自然的現象」,也希望大家若是有時間儘量去「接觸大自然」。接觸大自然的人比較有感性。有感性就比較有所謂的人情味,你看現在的小孩子,都是接觸一些沒有生命,比較無法培養出那份感性。所以那個情素自然就愈來愈薄,若是沒有感性就不會互相的關愛,就變成一種較現實、較具有鬥爭的社會。所以接觸「大自然」學習大自然也可以將它稱作是「至道」。

「至德要道」若是縱談古今的大德,現在開始了,已經都是週休二日了,儘量有機會帶你的兒女「去接觸大自然」,讓他們去感受到那個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這樣才會「感性」。
標籤:
瀏覽次數:65    人氣指數:65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孝經》庶人章第六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孝經》孝治章第八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