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孝經》廣至德章第十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孝經》廣揚名章第十四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10.05.16  天氣:  心情:
摘自 菩提門‧顏進平 師父 主講 縱談古今節目之【先正格言】

經文: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我們現在要共同研究的《第十四章》,它就是在教你了。你只要像我們前面所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可以用同一樣道理下去做,而這在《十四章》上面就是教你,要如何來「移孝作忠」,由「外」來做「修身」的工作,我們現在先來恭讀《十四章》的經文:

《廣揚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裡,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這《第十四章》就是說:「要如何推廣到我們可以揚名於後世」這很重要,我們來研究看看。孔子繼續向曾子說:「君子他事親是以孝道,對父母的孝也可以移孝作忠。我們以在家對父母的孝敬,將它移來對主君的一種忠,都是一樣的道理。」這就是我們前段與諸位共修,一直向諸位強調要研究「孝經」,可以從「治國平、天下」縮小下來「齊家」,將「齊家」縮小下來「修身」。當然「修身」可以放大於「齊家」,「齊家」可以放大於「治國、平天下」,這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對父母的「孝心」拿來用在對於「國家的主君」就稱作「忠」嘛!這個叫做「移孝作忠」。同樣對於我們的長輩或是長官,我們也是可以用對於我們兄長那種敬心,同樣的道理來尊敬我們的長輩長官。就從我們在「治家」,居家裡就是治家的道理,也是可以用來做官、治理地方....甚至也可以用來做一個主君來治理國政,這都是同一理。所以這句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重點又是後面這兩句,就是同樣的道理,這個字要讀「行」,「行」就是我們的「德行」。「德行是成就於內的」就完成這個「德行」,這個「德行」是「至德」,這種「德行是成就於內」這樣才有辦法符合於說「名立於後世矣」。你要「揚名於後世」不是外來「移孝作忠」、或是移敬愛兄長的心來對這些長官長輩,重點也是這個德行要成就於內,將這些道理拿來做我們修「內性」,修我們「真正的德行」,這樣才辦法真正「揚名於後世」,可以「揚名於後世」,就像「孔子、像老子、釋迦牟尼佛、耶穌....」他們這些。他們這才是「真真正正揚名於後世」。所以這一章等於教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因為他的「尼山心法」,限制於所謂的「天運」,所以在二千多年前一直到現在,當然有宋元明的「朱熹」他們這些「理學家」,將《四書》、《五經》裡面看出「孔子所說的先天之道」,可以形成一股,所謂的「宗教的理學出來」,也就是完全可以「修身養性」獲得所謂的「解脫、成賢成聖」的。

「宋元明的理學就已經是完全的內修了」,並不是研究要來上京趕考「十年寒窗一舉成名的」,完全都是「內在的修持」,這就已經形成一種宗教的雛形了,但是在那裡沒有發展起來,可是這「宋元明的理學」演生後來包括目前所謂的「天道」,這都是很多民間信仰,算是依附在佛教上面也好,儒家的思想,一般民間信仰道家的思想,綜合起來的一種民間祕密社團。就是我們台灣現在很出名的「天道」。而我剛才有說到這個「儒教」,我現在要講成「儒教」要將它談成是一種「宗教」,因為過去有礙於天時、天運,所以「孔子」所要談的「至德要道」顯不出來,卻讓人變成一般學修成,文質彬彬的讀書人而已。他不知道說這個《四書》、《五經》與所謂的《佛經》、以及修行的《道經》完全都是一樣的。你只要依照著《四書》、《五經》下去奉持,你也一定可以解脫。也可以成為「菩薩」、也可以成為所謂的「佛」。只不過我們是將「佛」以中國式的稱作「聖人」而已。或許我這麼說,無法讓佛教界來接受,但是我也不要與你們爭辯,你們若是聽了覺得半信半疑,去買一本《四書》、《五經》回來看看,而你依照我所的角度下去切入,你就發現說為什麼我時常在說,說「大乘佛法」。我們「大乘佛法」有一半以上「儒家的思想」在裡面,你們不知道要不要相信,因為這些翻譯經典多數,都是孔子的弟子都是讀書人,一般根深蒂固都有「儒家的思想」,在翻譯的時候,難免都有這種意識多少藏在翻譯的過程當中,也不可以這麼說,為什麼我們的「大乘經典」....若是由我來解這個《四書》、《五經》你們會發很像。因為「大乘經典」事實上就是「菩薩法」。若是「菩薩」法說完,最有辦法讓我們聽的懂的,就是我們中國自己的文字,不用經過再次的翻譯,以及從印度甚至從邊疆地帶,都多少有摻雜一些種種雜質的經典,再透過翻譯,真正的原味可能會失去,若是我們的《四書》、《五經》不是....你若是解的開,你會發現說「真真正正所謂的大乘佛法」,就是「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想傳」,但是有礙於天運未到。這種說法或許會讓人誤會說,我是在替目前的天道說話,我們說實在的,我過去曾在天道沒有錯,但是天道一些好的,我也是誇獎它。若是在「道」方面我就是因為,也沒有完全的認同。沒有完全的認同,所以我才會離開天道,現在目前天道與所謂「孔子」的「尼山心法、一貫大道」那是差了很大一截。所以我絕對不是為目前你們熟悉的天道所說的。我現在所說的,是「真真正正的儒家思想」,要解的是「真真正正的尼山心法」,要推廣的是「真真正正所謂菩薩的萬行法」。

因為「儒家修持的方法」都是完全「為在家行修的人所說的」。裡面都沒有所謂的「遁世、出世」的那種修持的法門,若是我們研究這個《大乘佛法》,難免與原始那個出世行修,我們所謂「小乘阿羅漢」的思想,有時候會產生學修中的矛盾。若是以《四書》、《五經》、或是我們現在所共修的「孝經」。這都是可以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變成君子、變成賢人 變成聖人,完全都是很簡單,每一個人都很容易行修的「在家菩薩法」。「大乘佛法」就是「在家菩薩法」,並不是要遁世的所謂「小乘的阿羅漢」。慢慢大家不要「以宗教名位的分別之心」。學道本來就要廣博多聞,所以這個三寶弟子也是可以拿這《四書》、《五經》真的來研究看看,你或許會發現到:「哎喲!確確實實所謂的佛佛同體、佛佛同心(孔子的心與釋迦牟尼佛的心與老子的心可以說都一樣啦!)」。可是我們這些凡眾生本來遇到任何事情就一定要去分別的,將它分釋迦牟尼佛、分孔子。將它分這是《佛經》、那種是《儒家的經典》。現在由我提起,大家還可以採取懷疑的態度,但是有疑要去求證啊!你們可以去買《四書》、《五經》回來研究,你們若是研究的覺得我是亂說,你們可以打電話來指責我,說我信口開河,在這大眾傳播媒體上面胡說,既然在大眾傳播媒體上面,我要說:「我不敢說百分之一百是完全的正確」可是我若是講出去,我也相當有自信,而且也有經過考證我才敢
說。

我與一般不是書看一看,就依照書裡面所寫的在那照本宣科,我絕對不是這樣。我才教你們學道就要像我們釋迦牟尼佛交待的說:「不管他是什麼人他所說的話,我都要先採取懷疑的態度要去求證,若是正確的我們就要去奉行;若是錯誤的我們就不可以去做,不可以因為社會的標榜說,這個是開悟的人、這個是總統是某某人....他說的話我們沒有經過求證,我們就非常的相信,這樣叫做迷信。」同樣的,你聽我在講道理,你們也是要採取這種態度,懷疑但是要去求證,你們若是求證出來的時候,希望你對宗教的分別心,可以稍微捨去,不可以那麼執著,當然我們人的私心。若是你會投入信心,都是因為我們所信的,是至高無上的,我們若是三寶弟子,就一定說佛教是至高無上的;但是你若是去聽到天道的信徒,他們也是說天道是至高無上的,是現在真正應運的道,是要拯救萬民蒼生、要平修萬教,他也說他們的是最好的;相信信天主教的人他們也是說,只有信上帝才可以得永生,你們在那裡信那些阿彌陀佛,要做什麼?

阿彌陀佛若離我們地球向西方十億粒的星球以外,有一顆極樂的星球,那也是上帝所創造的,若是天主教他們就這麼說,所以大家在那裡爭辯這都沒有效,就要真真正正拿出菜色,大家要吃吃看,真的下口之後,才知道真滋味。在那裡空談用眾生的分別知見,來排斥他教,我覺得說像這種人學道要成,很難啦!學道要成很難啦!所以你若是要「揚名於後世」,你就從孝經所說的「至德要道」,將它移至我們的「體內」,符合於「是以行成於內」,這個「德行」不是行喔!「行是成於內的」,「修身養性是在內在來成就的,這樣才有辦法揚名於後世」。這就是符合於我們的「自性自度」,剩下的我們不可以說,這些是一般人在學修的,你若是可以做到「孝經」裡面,這些白話解釋,若是要將它分「先、後天」說....叫做「後天的做法」,這樣就不得了…。你若是還可以「由外將它移至內」這才是真真正正可以,得一個「萬世名揚名於後世」,到了這裡就等於「孝之終」了,真真正正所謂的「孝」字,就是「立身行道,以顯我們的祖宗揚名於後世」就是「除了成就自己,還可以度九玄七祖、還可以利益無量的眾生」大丈夫所做的就是要這樣。所以若是身外去求佛,就是外道思想。我們佛教所說的所稱的「外道」,不要以佛祖住世的時候....印度有九十六種的外道思想,若不是佛教,以外的將它稱作「外道」,並不是這樣。

事實上,這些外道都是向外在求佛,乾脆我們用這麼說簡單:「若是你會由外向內,這更合乎於我們在家菩薩的行修。」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我們要有所體悟,由平時與人相處的待人接物,去歷練影響我們的內心,因為道理聽要去活用。活用確確實實,可以讓我們那麼複雜的心愈來愈單純,讓我們那麼大的欲望,因為「了解諸法實相」之後,也就是說「了解世事無常的道理」,我們不管如何認真拚,最大事也才得一個「曾經擁有而已」。「曾經擁有而已」既然叫做「曾經擁有」根本就好像「沒有」嘛!何必浪費那麼大的心血,用心計較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難得可以得到人身,來搞一些曾經擁有的事情,你看若是懂的這個道理,還一頭栽在在追求這些虛幻不實的名利、榮華富貴這些....你就實在是可以稱作「愚癡」了,稱作「無明」!不聰明就對了。這個道理懂了之後,事情你就比較看的開,比較不會那麼貪了,若是可以了解說,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種種,都是我們雙手自己做的。我們自己做,我們就要甘願去領受,這樣才有擔當,簡單的道理將它綜合著,將它活用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你就可以很解脫了。所以要「揚名於後世」要「做」啦!「由外將它移至體內,要孝敬的就是我們這個良知,那個也可以將它稱作君王,也可以稱作父親,也可以稱作兄長....。」你只要這麼做就確實可以「揚名於後世」。
標籤:
瀏覽次數:53    人氣指數:53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孝經》廣至德章第十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