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522027
 冬霜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甩手功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內心的黑暗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太極拳經
作者: 冬霜 日期: 2008.09.10  天氣:  心情:
太極拳經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由需貫串。

氣宜鼓盪;神宜內歛。

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

其根在腳,發於氣,主宰於腰,型於手指。

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

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

你說的因該是"心解"吧

十三勢行功心解



以心行氣,務令沈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

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

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發勁須沈著鬆淨,專主

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氣

遍身軀之謂〉。運勁如百煉鋼,無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如補

鼠之貓,靜如山岳,動如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

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復連,往復

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能呼吸,然後

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

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鬆非鬆,將展未展

,勁斷意不斷。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沈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

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

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

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

軸。
太極拳丹道武術





先在心後在身.腹鬆靜,氣歛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

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牽動往來氣貼背,歛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

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

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彼不動,已不動.彼微動,已先動.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心與身在講的是身與意的合,先要有意念的集中,才能有動作的開始,身體才會跟著意念的路線走,而不是意念想的一回事,身體做的又是另外一回事,此為用意不用力之要點.



腹鬆與歛氣,講的是氣沈丹田,以上半身來說,膻中以上為虛,會陰以上為實,陰要虛,陽要實,心虛則腹實,這是氣沈丹田的根本道理,丹田的氣實,是為了要聚氣,歛氣.



何謂歛氣?歛者,取其精華也,如果只是想像將氣吸入腹中,使其大小,如何歛氣?它是因為鬆靜的原故使其氣沈丹田,歛之入骨,因此它並沒有直接說氣沈丹田,而是說腹鬆靜,若是真正自然鬆靜時,則會有胎息的現象出現,再者,氣走筋脈循環,上身的陽脈瀉去濁氣,後天聚集的丹氣才能與陰筋清氣結合,生生不息,經由鬆靜達到氣聚丹田,運行於筋脈,力在骨,此外腹鬆靜亦是鬆腰落跨的重要關鍵之一.



動靜之間講的是動能的起始點要能分清楚,身體透過鬆沈後重量的集中,由一個點到一個點,相接貫串而出,動指的是由下到上,上往下,左右的開合貫串運行,故為牽動一髮而動全身,這包含了重心的陰陽變換,左右,上下,前後的虛實等等,

靜指的是中定歸元,氣歸元,力歸根.





氣貼背指的是氣的運行,它必須走督脈而上,力的部份則由跨襠往脊椎沿伸而上,此謂之陰陽生瀉,為大週天的生,有生則會有瀉,瀉者歸元也.

另外氣貼背指的是丹田胎息的現象,氣沈丹田由自然鬆靜而來,呼吸時的動能則不在口鼻之間,而是在丹田內,故內外鼓動的現象加大,收縮的範圍擴充,進而形成腹部愈往內縮的動能,而非指順逆呼吸.



邁步,運勁兩者在形容點聚集的力量在體內運行和身形步伐的應用,在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令人誤解方向,邁步如貓行指的真正義意是重心陰陽分得清楚,輕重到定位,如此身形移動時方能輕靈,快慢自如,若是其根不穩,身形不正,如何移動身形步伐,所以當然再怎麼練還是快不起來,而且邁步真正的意義是包含了所有腳的動作,這些動能來自於三個點的結合,而不是抬腿邁出一步而已,邁步包含的意義還有踮步,滑步,拖步等等.

運勁要的是綿綿不斷的動能,動作停了,動老了,一個鬆沈,一個小圈開合即可蓄勁而用,運勁的要點在於前文所提之陰陽的開合,這兩句話講的是陰陽變換的虛實所產生動作的輕靈,快慢相間,與陰陽開合所產生綿綿不斷的動能.



意在精神指的是身與意的合,意不在身,形則渙散,有身無意,體則僵硬,氣在太極拳裡的講法若只是光看字面上的意思則會矛盾不已,實際上則不然,氣要練出來不在呼吸,而在鬆沈的根本求之,只要在一個觀念上分辨清楚就能明白.

動態時用的是勁,勁為剛,而勁是由骨子裡往外走,靜態時用的則是氣,氣為柔,氣是延著筋脈運行.勁為用,氣為養,拳式中勁由下而上貫串而出,氣隨勁走足三陰筋脈而上,中定時則力鬆沈,氣歸元,此為大週天之循環貫串和運行.

有氣與無氣之分在於呼吸夠不夠自然,如氣沈丹田並非用順逆呼吸來帶動腹部的收縮,若是不自然,在陰陽開合的動作當中又會失去平穩,動作會受呼吸影響,故有人認為練拳架時自然呼吸,在定式,或是單練時再帶入順逆呼吸,這是不知當中的因果關係,典型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道的部份就自己發明,所以氣的定論是;不管動態,或是靜態都要能做出丹田的胎息出來.



氣若車輪,指的是丹田內轉運行的外在現象,與腰和身動能順序的因果關係.

氣若車輪,是丹田內轉,俗稱轉丹,轉丹有分為鬆靜時由前後帶動上下的內轉,陰陽開合時的左右內轉,提勁時上下的內轉,中定時氣海到命門的水火互換.



腰如車軸,指的是;有腰的動能才有身的動作,有身的動作才會有手的動作,不過腰轉動的動能不是來自於腰的本身,腰是整體眾多軸心之一,將身的軸心一個接一個相連貫串,則能鬆活機靈.



動與不動之間,要先從快慢說起,己若要先動,或是彼已動,己要如何後發先至? 一個字 ”快”,何謂快?快在彈,不是只有肢體動作的快,而是鬆靜後,力才能彈得快,身隨勁走,或是力滯在身,能蓄則能發,能發則能快,兩者之間,學者應仔細推敲自問,這是快慢相間的道理與應用手法.



彼微動,已先動講的是神領意,意催身的境界,視敵之身軀而己後動者,是謂少手,視敵之眼而己後動者,是謂中手,神會意則而身到者,是謂老手,動與不動之間,除了上述的內在能量以外,剩下的就是膽量與經驗,經驗多了膽量就大些,動手時不用想招式,不怕來力,就會多鬆靜一分,多鬆靜一分就會多快一些,此外就我的經驗而言,神領意就好像能因一個人的小動作,或是眼神而看穿其心態一般,若是問何方法?只能說感覺,而感覺來自於經驗,經驗則來自於功力,功力來自於時間的累積,如此而已,任何只可會意,不可言傳的觀念,都會有其方向與羅輯性,分清楚觀念以後才不會自欺誤人.



鬆非鬆,這句話指的是鬆沈之後由腳底所延伸而上的掤勁,這是力在骨子裡的現象,就定式,或蓄勁而言,勁己蓄勢待發,力聚於骨,故有全身之整勁,鬆而不散,內實外虛.



展未展指的是開合之間的圓,若是陰陽開合的動能老了,但是定位到,根實了,意念到了,下一個聚散,開合又開始,此為勁斷而意不斷.

標籤:
瀏覽次數:16    人氣指數:16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甩手功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內心的黑暗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