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1,685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3017835
=友情=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本德宗道章第四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原始章第一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求人之志章第三
作者:
=友情=
日期: 2018.11.28 天氣:
心情:
求人之志章第三
註曰:【志不可以妄求。】
王氏曰:「求者,訪問推求;志者,人之心志。此章之內,謂明賢人必求其志,量材受職,立綱紀、法度、道理。」
釋評:志之於人,猶如信仰之於人生。人的一生隨時在自覺不自覺的調整、加強著自己的道德修養和思想建設。對古今風雲際會、人生浮沉榮辱給予高度建設般的哲學蒸餾後,這裡的每一句格言都是對如何安身立命、經國濟世的語重心長的告誡,而且一正一反,既有危難時的慈航指迷,也有得志時的暮鼓晨鐘。
絕嗜禁欲,所以除累。
註曰:【人性清淨,本無係累;嗜欲所牽,捨己逐物。】
王氏曰:「遠聲色,無患於巳;縱驕奢,必傷其身。虛華所好,可以斷除;貪愛生欲,可以禁絕,若不斷除色慾,恐蔽塞自己。聰明人被虛名、慾色所染污,必不能正心、潔巳;若除所好,心清志廣;絕色慾,無污累。」
釋評:人生在世,所嗜所欲而有害者,唯獨酒色財氣最為普遍。這四樣東西,實為傷身、敗德、破家、亡國之物。要說完全禁絕這些欲求,也不是現實的,連孔聖人都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而,清心寡慾總還是能做到的。廣廈千間,居之不過七尺;山珍海味,食之無非一飽。人生一世,本自清淡,所需甚少。只是犯了一個「貪」字,便演出無窮無盡的悲劇。
抑非損惡,所以禳過。
註曰:【禳,猶祈禳而去之也。非至於無,抑惡至於無,損過可以無禳爾。】
王氏曰:「心欲安靜,當可戒其非為;身若無過,必以斷除其惡。非理不行,非善不為;不行非理,不為惡事,自然無過。」
釋評:每個人日日夜夜直至一生都在進行著思想鬥爭。最強大的人不是打敗別人的人,而是能戰勝自己的人。如果我們都能像曾子那樣:「吾日三省吾身。」摒棄邪惡不良的念頭,培養真善美的情思,達到使錯誤的、醜惡的思想漸至於無的境界,那麼,任何災禍不用去祈禱,都將自行消失。
貶酒闕色,所以無污。
註曰︰【色敗精,精耗則害神;酒敗神,神傷則害精。】
王氏曰:「酒能亂性,色能敗身。性亂,思慮不明;神損,行事不清。若能省酒、戒色,心神必然清爽、分明,然後無昏聾之過。」
釋評:《金瓶梅詞話》開篇有詩:
【酒】: 酒損精神破喪家,語言無狀鬧喧嘩;
疏親慢友多由你,背義忘恩盡是他。
切須戒,飲流霞,若能依此寔無差,
失卻萬事皆因此,今後逢賓只待茶。
【色】: 休愛綠髣著美朱顏,少貪紅粉翠花鈿。
損身害命多嬌態,傾國傾城色更鮮。
莫戀此,養丹田,人能寡欲壽長年。
從今罷卻閒風月,紙帳梅花獨自眠。
自來酒以亂性誤事,色以敗德傷身;嗜慾對人的損傷,莫過於「酒色」二字。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
註曰︰【於跡無嫌,於心無疑,事乃不誤爾。】
王氏曰:「知人所嫌,遠者無危,識人所疑,避者無害,韓信不遠高祖而亡。若是嫌而不避,疑而不遠,必招禍患,為人要省嫌疑道理。」
釋評:成語有云:「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納履。」日常行止尚且如此,更何況辦大事呢?所以要在行動上避嫌,在用心時去疑,一是為了不節外生枝,干擾謀事;二是為了遠禍消災,避免跳進黃河洗不清的冤枉。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註曰︰【有聖賢之質,而不廣之以學問,弗勉故也。】
王氏曰:「欲明性理,必須廣覽經書;通曉疑難,當以遵師禮問。若能講明經書,通曉疑難,自然心明智廣。」
釋評:廣學多聞,不恥下問,是提高一個人素養的基本途徑。現代人喊得最響亮的一句話就是「提高知名度」。如何提高?宣傳可湊一時功效,真才寔學、貨真價寔才是最堅實的根基。即使是天生具有聖賢質地的人,如不勤奮好學,他的名聲也不會傳之四海,流芳千古。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註曰︰【行欲高而不屈,言欲微而不彰。】
王氏曰:「行高以脩其身,言微以守其道;若知諸事休誇說,行將出來,人自知道。若是先說卻不能行,此謂言行不相顧也。聰明之人,若有涵養,簡富不肯多言。言行清高,便是脩身之道。」
釋評:老子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高尚其行為,謙虛其言論,這是加強修養的一個重要方法。
另本作:「高言危行,所以修身。」意思是說,身處亂世,言論一定要高尚,行為一定要謹慎,亦通。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
註曰︰【管仲之計,可謂能九合諸侯矣,而窮於王道;商鞅之計,可謂能強國矣,而窮於仁義;弘羊之計,可謂能聚財矣,而窮於養民;凡有窮者,俱非計也。】
王氏曰:「恭敬先行禮義,儉用自然常足;謹身不遭禍患,必無虛謬。恭、儉、謹、約四件若能謹守、依行,可以保守終身無患。
所以,智謀深廣,立事成功;德高遠慮,必無禍患。人若深謀遠慮,所以事理皆合於道;隨機應變,無有窮盡。」
釋評:古人有詩云:「我有一言君記取,天地人神都喜謙。」勤儉是立身持家的根本,謙虛是品德才智的標誌。
另本作:「恭敬廉約,所以自保。」
真正大智慧的人,沒有一個不是虛懷若谷,清雅脫俗的。只有這樣,才能奠定堅實的道德根基,然後再深謀遠慮,運籌帷幄,退則自保,進則立功。管仲的政治謀媁雖然可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但因道德的根基不深不廣,故爾缺乏一統天下的大志,使孔子惋惜不已。至於商鞅和漢武帝時的桑弘羊,謀媁有餘,仁義不足」,二人都死於非命,不能自保,所以還算不上真正的謀媁之士。
親仁友直,所以扶顛。
註曰︰【聞譽而喜者,不可以得友直。】
王氏曰:「父母生其身,師友長其智。有仁義、德行賢人,常要親近正直、忠誠,多行敬愛;若有差錯,必然勸諫、提說此;結交必擇良友,若遇患難,遞相扶持。」
釋評:朋友關係是人倫之一,一個人品德志向往往可以通過他的擇友、交友反映出來。命運、事業都與是否得益於朋友直接關係。友誼是人生最美好的感情,是高尚的道德力量。所以人們說:任何人的成功,無論是政治上,或者是在生意上,背後隱藏著的是人際關係的成功。
近恕篤行,所以接人。
註曰︰【極高明而道中庸,聖賢之所以接人也。高明者,聖人之所獨;中庸者,眾人之所同也。】
王氏曰:「親近忠正之人,學問忠正之道;恭敬德行之士,講明德行之理。此是接引後人,止惡行善之法。」
釋評:寬恕容人,忠厚誠懇,既是一種高尚的修養,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倫理根源上講,「寬恕」是孔孟「仁學」的具體運用;從現實意義上看,只有忠恕待人,方可息怒附眾,與各種各樣的人和睦共處,相安無事。
任材使能,所以濟物。
註曰︰【應變之謂材,可用之謂能。
材者,任之而不可使;能者,使之而不可任,此用人之術也。】
王氏曰:「量才用人,事無不辦;委使賢能,功無不成;若能任用才能之人,可以濟時利務。如:漢高祖用張良陳平之計,韓信英布之能,成立大漢天下。」
釋評:人們常以「才能」二字來評價一個人。張注對「材」和「能」之确切含義給予了界定。明白了有的人才適合於策劃創意,有的人才卻適合於處理事務性的工作,方可做到人盡其才,各安其位。否則就會造成人才的浪費。
殫惡斥讒,所以止亂。
註曰︰【讒言惡行,亂之根也。】
王氏曰:「奸邪當道,逞兇惡而強為;讒佞居官,仗勢力以專權,逞兇惡而強為;不用忠良,其邦昏亂。仗勢力專權,輕滅賢士,家國危亡;若能菷絕邪惡之徒,遠去奸讒小輩,自然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釋評:讒言自古是禍亂的根由。讒言,或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或是捕風捉影,渲染誇張,或是利用矛盾,挑撥離間……進讒使詐的人不論採取什麼詭計,目的只是一個:打倒政敵,害人害己。「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一語道破了讒言之可畏。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
註曰︰【因古人之跡,推古人之心,以驗方今之事,豈有惑哉?】
王氏曰:「始皇暴虐行無道而喪國,高祖寬洪,施仁德以興邦。古時聖君賢相,宜正心脩身,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今時君臣,若學古人,肯正心脩身,也能齊家、治國、平天下。若將眼前公事,比併古時之理,推求成敗之由,必無惑亂。」
釋評:「讀史可以明志」因為經歷千秋萬代而不易的歷史經驗都是以無數苦難甚至生命為代價證明過來了的。社會的生活方式盡管日新月異,但客觀規律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先揆後度,所以應卒。
註曰︰【執一尺之度,而天下之長短盡在是矣。倉卒事物之來,而應之無窮者,揆度有數也。】
王氏曰:「料事於未行之先,應機於倉卒之際,先能料量眼前時務,後有定度所行事體。凡百事務,要先筭計,料量已定,然後卻行,臨時必無差錯。」
釋評:人心譎詐,世事幽暗。用在官場,謂之「官有十條路,九條人不知。」為了增強自身的應變能力,就得必須懂得揆情度理,也就是說,一要通達人情世故,二要明白事理常規,這樣才會減少盲目性,掌握主動權,從而使自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設變致權,所以解結。
註曰︰【有正、有變、有權、有經。方其正,有所不能行,則變而歸之於正也;方其經,有所不能用,則權而歸之於經也。】
王氏曰:「施設賞罰,在一時之權變;辨別善惡,出一時之聰明。有謀智、權變之人,必能體察善惡,別辨是非。從權行政,通機達變,便可解人所結冤讎。」
釋評:隨機應變,是智慧的表現,靈活通變不是犧牲原則,恰恰相反,是以機敏巧妙的迂回戰術解開死結,以免激化矛盾,同時誘導誤入岐途的人走上正道。
括囊順會,所以無咎。
註曰︰【君子語默以時,出處以道;括囊而不見其美,順會而不發其機,所以免咎。】
王氏曰:「口招禍之門,舌乃斬身之刀;若能藏舌緘口,必無傷身之禍患。為官長之人,不合說的卻說,招惹怪責;合說不說,挫了機會。慎理而行,必無災咎。」
釋評:俗語有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何為有道?《素書》的這句話就是揭示其奧祕的。當「獵物」已是你囊中之物 ,一切都水到渠成之際,你千萬不要得意忘形 ,到處誇耀 ,喜極失常。只有穩住陣腳,不露聲色,到手了的便宜才不會不翼而飛。生意場中是如此,政治鬥爭,軍事外交又何嘗不是這樣子呢!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註曰︰【橛橛者,有所恃而不可搖;梗梗者,有所立而不可撓。孜孜者,勤之又勤;淑淑者,善之又善。
立功莫如有守,保終莫如無過也。】
王氏曰:「君不行仁,當要直言、苦諫;國若昏亂,以道攝正、安民。未行法度,先立紀綱;紀綱既立,法度自行。上能匡君、正國,下能恤軍、愛民。心無私徇,事理分明,人若處心公正,能為敢做,便可立功成事。
誠意正心,脩身之本;克己復禮,養德之先。為官掌法之時,慮國不能治,民不能安;常懷奉政謹慎之心,居安慮危,得寵思辱,便是保終無禍患。」
釋評:不隨波逐流,不朝三暮四,梗植如松竹,堅定如磐石,方為大丈夫之風範,成就事業的保障。
創業不易,守業更難,唯有勤勉奮發,精益求精,才能善始善終。
本德宗道章第四
註曰︰【言本宗不可以離道德。】
王氏曰:「君子以德為本,聖人以道為宗。此章之內,論說務本、脩德、守道、明宗道理。」
釋評:道之於物,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深切體味天道地道之真諦,才能出神入化地用之於人道——精神境界之提高。喜怒哀樂,禍福窮通,興衰榮辱,兇吉強弱......人生漫漫,世路茫茫,哪一種境況你沒有遇到過?如何趨福避禍,逢兇化吉,盡在於此矣。
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
註曰︰【謀之欲博。】
王氏曰:「道、德、仁、智存於心;禮、義、廉、恥用於外;人能志心篤行,乃立身成名之本。如伊尹為殷朝大相,受先帝遺詔,輔佐幼主太甲為是。太甲不行仁政,伊尹臨朝攝政,將太甲放之桐宮三載,脩德行政,改悔舊過;伊尹集眾大臣,復立太甲為君,乃行仁道。以此盡忠行政賢明良相,古今少有人;若志誠正心,立國全身之良法。
君不仁德、聖明,難以正國、安民。臣無善策、良謀,不能立功行政。齊家、治國無謀不成。攻城破敵,有謀必勝,必有機變。臨事謀設,若有機變、謀略,可以為師長。」
釋評:任何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所以孟子的這句話:「天之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才成為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
舉凡古今中外的偉人,都不會將有口皆碑的名聲作為人生目的,將層出不窮的謀媁作為事業的宗旨。而是以此為憑借,宏廣其志向,充盈其仁德。這樣,名聲、計謀和事業才會相得益彰。
安莫安於忍辱。
註曰:【至道曠夷,何辱之有。】
王氏曰:「心量不寬,難容於眾;小事不忍,必生大患。凡人齊家,其間能忍、能耐,和美六親;治國時分,能忍、能耐,上下無怨相。如能忍廉頗之辱,得全賢義之名。呂布不捨侯成之怨,後有喪國亡身之危。心能忍辱,身必能安;若不忍耐,必有辱身之患。」
釋評:王安石說:「莫大的禍,起於須臾之不忍。」所以民間自來就有「和為貴,忍最高」這句俗語。人是感情動物,內心活動如潮起潮落,瞬息即變,如若自己善加克制,就可能轉禍為福,否則往往會因一把怒火而危及自身。尤其是身在高位的人,如果該忍處不忍,後果不堪設想。作為一個真正的政治家,則必須具備三忍:「容忍,隱忍,不忍。」
先莫先於修德。
註曰︰【外以成物,內以成己,此修德也。】
王氏曰:「齊家治國,必先脩養德行。盡忠行孝,遵仁守義,擇善從公,此是德行賢人。」
釋評:道德是否高尚,既關係到自身的人品修養,也關係到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事業的成功。作為一個領導人,要想使各級臣民忠心擁戴,必須首先讓人心悅誠服,而要達到這一目的,非德莫屬。
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
註曰︰【無所不通之謂神。人之神與天地參,而不能神於天地者,以其不至誠也。】
王氏曰:「疏遠奸邪,勿為惡事;親近忠良,擇善而行。子胥治國,惟善為寶;東平王治家,為善最樂。心若公正,身不行惡;人能去惡從善,永遠無害終身之樂。
復次,志誠於天地,常行恭敬之心;志誠於君王,當以竭力盡忠。志誠於父母,朝暮謹身行孝;志誠於朋友,必須謙讓。如此志誠,自然心合神明。」
釋評:民諺有云:「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只要行善積德,自然福壽平安,所以根本不必擔心前程的兇吉。修百善自能邀百福。多做好事對心理素質會漸漸造成一種良好的影響,那就是無時無處都能處在一種寧靜坦蕩的心境中。這當然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了。
《易經》上說:誠能通天。心誠的含義不單是誠寔無欺而已,更重要的是虛靈不昧。真能做到這一點,必然會有許多神奇不可言喻之處。宋、明諸儒終生所修,只此一字——「誠」。
明莫明於體物。
註曰︰【《記》云︰『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如是,則萬物之來,其能逃吾之照乎!】
王氏曰:「行善、為惡在於心,意識是明,非出乎聰明。賢能之人,先可照鑑自己心上是非、善惡。若能分辨自己所行,善惡明白,然後可以體察、辨明世間成敗、興衰之道理。
復次,謹身節用,常足有餘;所有衣、食,量家之有、無,隨豐儉用。若能守分,不貪、不奪,自然身清名潔。」
釋評:世間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善於體察人情世故者,必是聰明不惑之人。在心理學上,這種修養方法被稱作「進入他人思惟」。人只要能跳出自身的思惟定式,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處境中思考處理問題,事情既比較易解決,又會得到群眾的贊許。
吉莫吉於知足。
註曰︰【知足之吉,吉之又吉。】
王氏曰:「好狂圖者,必傷其身;能知足者,不遭禍患。死生由命,富貴在天。若知足,有吉慶之福,無凶憂之禍。」
釋評:廣廈千間,夜眠七尺;珍饈百味,不過一飽。人生所須,其實甚少。懂得個中道理——其寔是常識,人才會知足,才會常樂。
苦莫苦於多願。
註曰︰【聖人之道,泊然無欲。其於物也,來則應之,去則無係,未嘗有願也。
古之多願者,莫如秦皇、漢武。國則願富,兵則願疆;功則願高,名則願貴;宮室則願華麗,姬嬪則願美艷;四夷則願服,神仙則願致。
然而,國愈貧,兵愈弱;功愈卑,名愈鈍;卒至於所求不獲而遺恨狼狽者,多願之所苦也。
夫治國者,固不可多願。至於賢人養身之方,所守其可以不約乎!】
王氏曰:「心所貪愛,不得其物;意在所謀,不遂其願。二件不能稱意,自苦於心。」
釋評:聖人之道,淡泊無慾。對於身外之物,來就來,去就去,無須牽掛。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財物的聚散多寡,不值得為之大喜大悲。佛教認為有求皆苦,人的生、老、病、死莫不因為人願望渴求太多而苦難纏身。禪宗譏諷:「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儒家以無欲則剛,恭謙儉讓,對人不求名,對物不求奢,是為君子。道家則根本以「無慾無求,一身傲骨,兩袖清風,遨遊人間」為美。
只是,人心不足,慾海難填,然而,其結果只能有如秦皇、漢武。清心寡慾,治國如此,養生亦如此。
悲莫悲於精散。
註曰︰【道之所生之謂一,純一之謂精,精之所發之謂神。其潛於無也,則無生無死,無先無後,無陰無陽,無動無靜。
其舍於神也,則為明、為哲、為智、為識。血氣之品,無不稟受。正用之, 則聚而不散;邪用之,則散而不聚。
目淫於色,則精散於色矣;耳淫於聲,則精散於聲矣。口淫於味,則精散於味矣;鼻淫於臭,則精散於臭矣。散之不已,豈能久乎?】
王氏曰:「心者,身之主;精者,人之本。心若昏亂,身不能安;精若耗散,神不能清。心若昏亂,身不能清爽;精神耗散,憂悲災患自然而生。」
釋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單純的「一」,就是「精」,煥發的動力,是謂「神」。其寔,「純一」也就是無,無生無死,無陰無陽,無動無靜,沒有形狀,沒有具體內容,卻可以為明為哲,為智為識。也正因為它「無為」,它才「無所不為」。世間萬物,凡有生命,皆因稟受這種元氣而成。正确地運用他。則精而不散;錯誤地運用它,則散而不聚。
這是從哲學範疇對「精」所作的解釋。老子曾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無論用心於何物,中庸即美,千萬不能過多過甚,否則,沉溺於其中,欲自拔而不能,「精」、「神」散於其中,於人毀一生,於家毀一代,於國毀一世。
病莫病於無常。
註曰:【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有常也;人而無常,不其病乎?】
王氏曰:「萬物有成敗之理,人生有興衰之數;若不隨時保養,必生患病。人之有生,必當有死。天理循環,世間萬物豈能免於無常?」
釋評:天地萬物之所以永恆,是因為它有自己的規律。如果強行打破它,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人若無視自然規律,不正常生活,自然會久而生病。現代社會人類急劇向自然界擴張空間,掠奪資源,而不知順應自然規律,終將受到自然界加倍的報復。
短莫短於苟得。
註曰︰【以不義得之,必以不義失之;未有苟得而能長也。】
王氏曰:「貧賤人之所嫌,富貴人之所好。賢人君子不取非義之財,不為非理之事;強取不義之財,安身養命豈能長久?!」
釋評:以不義的方法得來的東西,必將以不義的方法喪失。身處平安之地而不忘危難,現在擁有的東西能夠珍惜,這樣的人才無所短而有所進。孔子曾以「富貴無常」告誡王公,勉勵百姓。所以茍安現狀的人,即使不敗亡也不會有所前進。
幽莫幽於貪鄙。(嗇于財曰貪鄙。如虞受晉璧,乘蜀納秦金牛是也,利令智昏。)
註曰︰【以身﨓物,闇莫甚焉。】
王氏曰:「美玉、黃金,人之所重;世間萬物,各有其主,倚力、恃勢,心生貪愛,利己損人,巧計狂圖,是為幽暗。」
釋評:人生的悲劇大多起源於一個「貪」字。貪財、貪色、貪酒、、、、貪的結果,輕則神志昏昏,重則無法無天,悖情悖理。如欲一生平安,首先必須從戒貪做起。
孤莫孤於自恃。
註曰︰【桀紂自恃其才,智伯自恃其疆,項羽自恃其勇,高莽自恃其智,元載、盧杞,自恃其狡。
自恃,則氣驕於外而善不入耳;不聞善則孤而無助,及其敗,天下爭從而亡之。】
王氏曰:「自逞已能,不為善政,良言傍若無知,所行恣情縱意,倚著些小聰明,終無德行,必是傲慢於人。人說好言,執蔽不肯聽從;好言語不聽,好事不為,雖有千金、萬眾,不能信用,則如獨行一般,智寡身孤,德殘自恃。」
釋評:有才華的人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恃才自傲。世人好驕傲的只有兩種人,一是真有才,因而目中無人,老子天下第一;另一種其寔腹中空空,無德無能,只好以傲慢來維持其心理平衡。對於後一種人,無話可說;對于恃才自傲的人,只能說:「沒有了誰地球照樣轉,你看不起人家,擋得住人家不理你嗎?」這句古語應成為所有恃才自傲者的座右銘:「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
危莫危於任疑。
註曰︰【漢疑韓信而任之,而信幾叛;唐疑李懷光而任之,而懷光遂逆。】
王氏曰:「上疑於下,必無重用之心;下懼於上,事不能行其政;心既疑人,勾當休委。若是委用,心不相托;上下相疑,事業難成,猶有危亡之患。」
釋評:既要用人,又要懷疑,這對用人者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人常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方面是出於對事業成敗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對自身安危的著想。
敗莫敗於多私。
註曰︰【賞不以功,罰不以罪;喜佞惡直,黨親遠疏;小則結匹夫之怨,大則激天下之怒,此多私之所敗也。】
王氏曰:「不行公正之事,貪愛不義之財;欺公枉法,私求財利。後有累巳、敗身之禍。」
釋評:私心是一種心理現象,表露於外,則化為利。世人沒有一個不求利的,只不過利的具體內容不同罷了。幾千年中國文化的整個體系,甚至中外文化的整個體系,沒有不講利的。人類文化的全部內容,政治、經濟、軍事、教育,至乃藝術、生活、、、、沒有一樣不求利的。《易經》六十四卦,談「利」與「不利」的就有兩百零二處。可以說,《易經》的中心思想就是探究怎樣做有利,怎樣做不利。但這裡所說的利,是大利,長遠的利,廣義的利,而不是小利,眼前的利,狹義的利。
大利和小利所對應的心理活動就是大私和小私。小私的同義詞是自私自利,極端小人主義;大私的同義詞卻是天下為公。作為一國之君,如能以天下民眾之私為私,在己為大公無私,在國則為民富國強,方為有為之君;如以一己之私為私,那就是道道地地的獨夫、民賊。獨夫民賊而不亡敗的,未之有也。
標籤:
瀏覽次數:
62
人氣指數:
62
累積鼓勵:
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本德宗道章第四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原始章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