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6,269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莊子南華經 第二十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莊子南華經 第二十二集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莊子南華經 第二十一集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10.05.16 天氣:
心情:
摘自 縱談古今節目 菩提門‧顏進平師父 講解
Keying‧河洛語翻譯: 芳瑜
諸位前賢大德大家好,多謝您們的愛護以及支持!又再度按時收看縱談古今,共修莊子的《南華經》。
一樣,今天首先我也是先來恭讀經文,再繼續白話解釋:
「以指喻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惡乎可?可於可。惡乎不可?不可無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憰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於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我看我今天用一個概念,來代表經文裡面,這些「非可,非不可」對待的名相,這個概念就是說,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好與壞,它這裡面有用西施,說醜女人與西施,所謂的美是無定性的,不能去做比較的,為什麼呢?人家說:情人眼中出西施。有時候我們也會看到夫妻或是情人,有的男人很英俊,娶到一個女孩子並不是很漂亮;有的女孩子很漂亮,但是嫁一個很醜的男人,所以美醜是個人標準的訂定,不能涵蓋一切。也就是說,你們只不過是馬群裡面,其中的一隻白馬而已,你不能用這隻白馬做標準,所以西施不一定大家都能認同說他很漂亮,既然美醜無定性,我們何必再去分別呢?
萬事萬物它要毀,就是有成的基在裡面,而成它也已經向著滅在前進,這種道理你若是能夠接受,你就有辦法將萬物看成是「齊一」的境界,我們「齊物篇」的「齊物」,就是將「萬物看成齊一」,也就是「佛家所謂的平等心」,你若有辦法將萬物都看成「齊一」,不做分別的計較,這樣你就能夠「窮通萬物」,所以這句話說「唯達者知通為一」,就是「了解諸法實相」的人,他才知道:萬物本來就是一個生命的共同體,都不能有所割捨。
就好像我們人類破壞大自然,就等於在傷害我們自己、我們殘殺那些動物,就等於在殘殺我們自己....因此這種概念,我們每個人若是都能夠保持,你說這個世界,是不是就變成一個無爭、清清淨淨的極樂國土?後面在說說得很美哦!他說:我們若是能夠將萬物看成齊一,我們就不會再用那種成啦、毀啦、是啦、非啦、善啦、惡啦、陰啦、陽啦....的這個概念,去對待我們的問題了,就能夠很自然依照大自然的順序去配合了,而這種配合就是所謂的「無用之用」,也就是「清靜無為」的境界,只要你懂得這個道理,你才是真真正正所謂「知道」的人。
因為「道」只不過就是「一陰一陽」而已,所以《道經》裡面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個那麼簡單,你們何必一天到晚這樣勞神、或是各種的方法要來修道、得道?你若是說你是修道人,你是用什麼法門在行修,但是你不知道「萬物齊一」的道理,這就好像「朝三暮四」這個成語裡面的那些笨猴子。現在莊子就用這節故事來比喻,我也希望「縱談古今」的這些同修大德,沒有一個人是故事中的笨猴子,就算你也是像這些猴子這樣,希望你趕快脫離這種,用各種方法修道,可是不知道「萬物齊一」的道理,你如何修都絕對沒辦法成就,你只不過是在名相上面下手,變成一種所謂的學問,也就是說:將學道變成道學。這樣就對了。
我們現在《南華經》裡面用到「狙公賦」上面的故事,要來諷刺那些不知萬物齊一,而一天到晚用盡各種法門,所謂要來修道、成道的人,他就是用這個來諷刺我們;在西洋伊索寓言裡面,用動物或是用很笨的人,編排故事來諷刺我們人間;若是《佛經》裡面有一部叫作《百喻經》,它也是用一百節這種笨人,在傳達道法的經典;中國就有這部叫作「狙公賦」。你們大家都聽過這句成語:朝三暮四。這個成語的由來,就是說有一位養猴的老先生,我們不知道到底是那個時候經濟比較差,或是水果比較少了,本來他在餵猴子他很公平,早上每一隻猴子都是四根香蕉,晚上也是四根香蕉,可是不知道什麼原因,現在沒辦法早上四根、晚上也四根了,若是分一分才有辦法早上三根、晚上四根,這位老先生這一天就一隻猴子,早上分三根、晚上分四根,這些猴子從來都是吃四根,今天突然間變三根,牠們就很不高興了就一直鬧,這個養猴的老先生說:好……要不然這樣,你們不要早上三根,要不然我們就改成早上吃四根、晚上吃三根,這些猴子就說:這樣好……!這樣就沒有減少了。這是一種錯覺。這個「狙公賦」,這個「狙」就是說「愚癡」,我們人時常犯到「朝三暮四」的這種愚癡的盲點。他們用這種屬於寓言式的表達,是要啟示我們人生不要變成愚癡的人。
我向諸位報告,其實《南華經》裡面,不但有設一個叫作「寓言篇」,接著我說實在的,這部《南華經》的精神就在寓言之上了,因此在我們共修《南華經》的過程,像這種狙公賦這個笨猴子,早上吃三條、晚上吃四條香蕉,這樣牠們會抗議,這位老先生改成早上吃四條、晚上吃三條,這樣牠們高興得很,學道之人,事實上時常犯了像朝三暮四的這種毛病。莊子是說:你若是不知道萬物齊一的道理,你再如何勞神去用各種法門來行修,你都無法成就,你這種行為就像狙公賦的那些笨猴子一樣,其實七根早上三根、晚上四根與早上四根、晚上三根都是一樣的,問題換了一個時間而已,你就被迷惑了,何況說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這種萬物齊一的道理,已經那麼明顯了,你們還沒辦法去通達它,還笨笨的用盡各種的方法想要來修道成道,這樣這與朝三暮四這些笨猴子,是不是等於一樣的迷惑?
所以後面這句話說「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這就差不多能夠從我們這幾天,在說「齊物」的道理,完全做一個結果的說法,所以人家他們這些聖人,不會落在所謂的是非、得失....選擇的煩慮苦惱之中,因為這種道理就好像那種「天平」一樣,一邊重一邊就一定輕的,你去做選擇要做什麼呢?這是無法選擇的。因為:構成宇宙萬生,生生不息的動力就是這兩股力量,它缺少一樣,這個動力就沒有了。所以了解這個道理的人,他就是一個通達者,這樣當下你就得道了,你若是這樣聽,你沒辦法將它變成了我們隨時都應該把持的包容,也就是萬物齊一的概念,在你的心境之中,你用盡什麼樣的方法,去參訪任何的明師,或是將《藏經》都完全研究完畢,你只不過是在勞神、消損你的生命而已,絕對沒辦法成就的,而你的行為就等於跟狙公賦裡面這些笨猴一樣:早上三根、晚上四根這樣就是七根,這樣你不喜歡,好!不喜歡那麼這樣,早上吃四根、晚上吃三根,這樣牠認為說這樣好,因為早上多一根出來。不懂這個道理,就等於迷失在數字的變化而已。
繼續我們再來研究後面這些經文: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與虧乎哉?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異於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而其子又以文綸終,終身無成。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鄙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這段經文就是在說,古早人哦!他們很早就發現到,宇宙有一股至高無上的動力在,《南華經》稱它為「造物者」、而天主教稱它為「上帝」,若是我們中國,對這種至高無上、無法形容的境界,將它「強名曰道」,而他要如何讓大家了解這種至高無上的境界,是什麼樣的情形?他們就說這個「至高無上」的境界,是呈現出所謂「真、善、美、圓滿、一切具足」,就連多一點點東西上去都不必,你若是加上去就是好像在畫蛇足了,因為它一切具足了,就是那麼美滿了,而這股那麼美滿的力量,是在尚未有萬物以前、有萬物之後,萬物當時也還沒有所謂的界限,也就是說:有萬物它們在這種剛剛無中生有,從這種圓滿境地,生化出來的萬物,它們是沒有分別的,沒有界限就是不分你我、再來由不分你我,也就是沒有這個界限,變成了有分,但是他們還能夠保持沒有那種是非的心哦。已經有界限有分了,可是還能夠把持住沒有是非的境界,當然從最完美無中生有,變成了有萬物,有萬物,他們還是沒有分你我的狀態,變成有分你我,但是還能夠保持這種無是非、無爭的生活。
再來呢?再來就一定分出是非了,這是很自然進化的過程,這是很自然進化的過程,就是因為有這個是非之後,這個我們「強名曰道」,這個「至高無上」、那個「圓滿」就因此被這種有是非的概念,完全遮蔽矇蔽了,所以就是因為有是非,道才沒辦法彰顯出來,我不能說道才有缺失,因為這樣是表達得比較清楚,但是道是圓滿無缺的,你現在又說有是非之後,道卻變成好像有個缺失在那裡,這樣反而就要從後面解釋,這樣不如就是說:有是非這個圓滿、無缺的境界,才被遮蔽矇蔽起來了,才沒辦法彰顯就對了。這是因為有了是非、也就是開始有分別,我們就會計較就有得失,每個人都想要成就,哪一個人不想要成就的?可是啊!可是....其實你所謂的「成就」它是與「虧損」相對待的,它沒辦法單獨得到,因此你認為有成就,你就一定有虧損,而我們人生在世,你若是有虧損就一定有收穫,這個概念今天又講到了,但是故事可說是比較好聽一點,因為開始有用人物來做舉證了。
他說鄭國的昭文,是古代鼓琴最出名的一個琴師,他鼓琴的技藝,已經能夠說成登峰造極了,就是若是鼓琴的技藝,要用到古早人所知道的那個「至高無上」的,他也已經很接近了,所以彈到後來,這個昭文他就不再鼓琴了,他就不再鼓琴了,因為他認為只要手指頭一動,這個琴聲一出,就破壞了這個最美好的音聲,諸位不知道有沒有辦法去領會這個「無聲勝有聲」的境界嗎?他彈到後來就是認為而只要手指頭一動、琴聲一出就破壞了這種聲的完美了,所以他到後來就不再鼓琴了。
這個境界,若是莊子在描寫,他是說昭文的琴藝,已經很接近「至高無上」了,很接近了,這個師曠他是一位大音樂家,他是一位大音樂家、他是一位樂師,在我們中國可說是很出名,可說是很出名,與惠子就是《南華經》時常被莊子挖苦的這個人,莊子的口才真的是一流的,他在此讚歎惠子,在他們那當時被公認為是辯才最好的一位人士,惠子被當時的人公認為是辯才第一,你看莊子用這種大家公認辯才第一的惠子與他對答,又時常被他挖苦,這樣你看莊子的口才好到什麼程度?這就實在是好口才的地方。他用惠子,在那個時代被讚歎為辯才第一,把他捉進來他的《南華經》裡面,作為挖苦他的對象,人家他沒有說他很行啊,他將辯才第一的,遇到他就好像很遲鈍,你就知道莊子他的辯才是如何?這三個人不管是鼓琴、或是對音樂的才藝、或是口才才華就對了,都已經達到很接近很接近那個至高完美的境界了,但是很接近不是達到哦!是很接近了。也難怪他們這三個人能夠萬古流芳,在那個時候,大家都非常讚歎與欽佩,所以他們得到很好的名聲,就是因為他們得到很好的名聲,他們用他們的才華,把別人給比下去,就是我們自認為我的才華,比不上昭文師曠與惠子,才能夠突顯他們的好名聲出來。現在莊子拿這三個人出來做比喻,後面又要如何把他削層皮,我們等一會兒再繼續談下去。
在此你們要注意一點,如果你顯示所謂的「清高與才華」,就是等於把別人比下去,這沒辦法達到「萬物齊一」的境界,這一點很重要的哦!不管是昭文他用他的琴藝、或是師曠以他的音樂、或是惠子以他的辯才,顯耀在別人的面前,得到很好的名譽,而且我們人往往都會陷在叫別人來認同我的想法。所以惠子他也希望,大家都能夠學習他的辯才、昭文他也希望他的兒子,也能繼承他鼓琴的工夫,可是人家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我們人,每一個做父母的心願,但是你們都沒有去注意到一點?我們有一句話通俗語言說:龍生九子沒有一隻像龍的。龍自己生的九個兒子,沒有一隻像牠的,龍生九子皆不成龍了,人要如何望子成龍呢?所以在昭文的意思,也是希望他的兒子能夠繼承他的琴藝,但是他是龍沒有錯,他的兒子難道一定會是龍嗎?因為資質有差別的,所以他兒子只不過能夠學到他父親一小部份的琴藝而已,沒辦法繼承他。可是,不管是做父親的、或是做老師的,都是一樣希望:你就要做得像我這樣,因此這三個被莊子讚歎的名人,莊子在後面就落款評語了。
說他們三個人,就只是一直別人能夠跟他們一樣,他們是去求同,這是落入了「堅白論」的盲點裡面,什麼叫作「堅白論」?在當時春秋戰國,百家思想都齊發,有一個叫作公孫龍的,這個也是出生要來跟人辯論的,所以在辯論出名的,就是現在我在說的惠子與這個公孫龍,他們的辯才在當時都有受到大家的肯定與讚歎,不管如何啦!遇到我們的莊子,他們的口才就沒辦法那麼好了,當然他們所面對的是智者莊子。所以莊子說「故以堅白之昧終」,這三個人哦,惠子以及師曠以及昭文,那麼好名聲的人,他們就是落在這種「堅白論」而這樣老死一生,什麼叫作「堅白論」?是從一顆白石頭引起的爭論,公孫龍他的說法就是說:這顆是白石頭,這是我們用眼睛去看,所顯示的它是一顆白色的石頭,這是還沒有摸到它哦,但你若是摸到的時候,你的頭腦裡面就沒有這個白石頭的概念了。你摸到了之後會變成說:哦這是一顆很硬的石頭。所以第二個念頭就蓋掉了前面所謂的「白」,這就是「堅白論」的由來。
其實石頭就是石頭,為什麼還要去分白石頭、或是硬的、或是軟的?這就是莊子超越了他們這些辯論師與他們這些技藝,用後天的才華,所成就起來的技藝,都沒有達到「萬物齊一」的境界,都沒辦法達到萬物齊一的境界,所以你看惠子或是公孫龍,他們這種辯士口才那麼好,為何遇到莊子,就好像只是在被莊子挖苦而已?因為莊子的境界,是達到那個至高無上的,而他們只不過是用後天的才華,硬用功所成就起來的,所以沒辦法達到那個至高的,你還在論說,用眼睛看給我們第一個念頭是一顆白石頭,當你用手摸下去的時候你就說,哦這顆石頭很硬,就變成硬的石頭了,就不是白石頭了。所以石頭要分成堅、白石。
他現在就說,這顆是很硬的白石頭,這樣才是在形容這顆石頭,最好的最正確的稱呼,很硬的白石頭,要不然用看的是白石頭,沒有那個硬,它的實相你用摸的,摸下去是硬梆梆,結果呢?第二個念頭,遮掉前面那個白念頭,不管是硬的或白的都是不對的,要叫作很硬的白石頭,你看它硬不硬?他的理論對不對?是對的,沒有錯啊!我們一般人都認為是對的,可是在莊子他們「萬物齊一」的智者的看法裡面,石頭就是石頭,哪有色彩的分別、哪有硬軟的分別....?「萬物齊一」嘛!石頭就是石頭,表面上有色彩的分別、有硬與軟的分別,可是不管如何,它的本質就是一顆石頭。莊子說他們三個人,一輩子都是落入在「堅白論」裡面,而一直到終老,都沒辦法跳脫萬物齊一、沒辦法跳脫出這種分別的心達到萬物齊一的境界。
你有成就沒有錯,你要要求別人與你一樣的成就,就像昭文的兒子,他再怎麼樣,都沒辦法達到他父親的成就,再怎麼樣,都無法達到他父親的成就,所以才會讓人感覺,他兒子一輩子都沒有成就,其實若是不要有昭文在前面,沒有他父親的技藝在前面,若單說昭文的兒子他的琴藝,你想他會沒有成就嗎?一定很有成就的,但就是因為他的父親是昭文,所以他的琴藝也是很高,問題就是讓人感覺他跟不上他的父親,所以他兒子的沒有成就,是他父親的成就把他給遮蔽了,他父親的成就把他給遮蔽了。若是拿開不要有昭文,我相信他兒子也是現在歷史上,留名琴藝最高的一個,問題是前面有第一名了,你只有做第二名了,第二名與第一名比起來,第二名好像都沒辦法成就了,這就是我剛才頭一句所說的:不要表現你的清高。你表現你的清高,就會顯現別人不清高的一面出來。你清高,你不要去要求大家一定要跟你一樣。因為,世間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清高,也沒有所謂的下賤,這一點概念,就是莊子用昭文、師曠以及惠子,他們三個人的才華,再做更深入的比喻。所以,我為何會要求菩提門的同修說:你們出門跟別人在一起,絕對不能去影響別人,因為你們若是去影響別人,就等於你受他人的影響,這樣就無法達到齊物的境界。像昭文師曠惠子他們這些人,他們若是代表有成就,就等於很多人沒有成就,若是說他們沒有成就,這些很多人,不就代表他們有成就了,道理絕對不是這樣。所以聖人絕對不會落在這種所謂成就與無成就的比較裡面,他們是等於完全順應大自然陰陽契機的循環之理之中,他去順應它,他不會落在這種錯誤分別,擾亂我們的心的這種言論之中,他們只不過是一種「順應」,像這種心境才是我們真真正正看得清楚、看得明、有智慧的人,剛好說到這裡時間也剛好到了。
明天同一時間同一頻道,我們再進入《南華經》後面的共修,在此恭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闔家平安,再見。
.
標籤:
瀏覽次數:
107
人氣指數:
107
累積鼓勵:
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莊子南華經 第二十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莊子南華經 第二十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