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莊子南華經 第二十三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莊子南華經 第二十五集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莊子南華經 第二十四集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10.05.16  天氣:  心情:
摘自 縱談古今節目 菩提門‧顏進平師父 主講

Keying‧河洛語翻譯: 芳瑜



諸位前賢大德大家好,多謝您們的愛護以及支持!又再度按時收看縱談古今,共修《莊子‧南華經》。

上集我說到要如何安住於所謂不知的境界之中。其實我這幾天一再在強調,所謂的公母相對才能生存的這種道理。雖然公母一對才能夠存在下來,但是你們有沒有發現到?這一對、一對是無法同時存在的,這必須說清楚,沒有公母一對它就沒辦法生存,可是公母一對,是沒辦法同時存在,這樣說,我看大家聽起來又會多產生一種矛盾出來,可是你耐心聽我解釋完,你就知道,喔!真的就對啦。

雖然沒有公母一對就無法生存,可是公母是無法同時存在的,我記得我好像曾經說過:生與死它是一對。生死它是一對,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死就沒有生,所以一定要有生死它們才能夠存在,可是你生的時候你不知道死,所以生的時候,死就等於不存在了,你死的時候你不知道生,所以生死不會相碰頭。這樣解釋,諸位不知道有沒有辦法理解?如果一個人你若是做分別,已經出現他是男的、他就不是女的,所以這個女就不存在了,你說這個人是女的,男就不存在了。一樣的道理,你用在事上面,你也已經認為這件事情是善的,惡就不存在了。這件事情你若是下一個定論,說它是惡的,善就不存在了。可是我必須要再補充說明,說法很難能夠去表達我們所謂的道,它的原因就是在此。我現在這樣下去解釋,是不是與陰中包陽,陽中包陰就又產生矛盾了?!說法就是困難點在此,你有時候就要拿這種相對、分裂到此就要停止,不要再繼續下去了,再繼續下去就又摸不著頭緒了,這我必須要補充說明一下,這是為了說法,所以才借用這種的說法,這是要讓大家比較了解,要如何才有辦法安住於不知的境界之中。

以剛才的比喻,你們若是自認為你知道,就等於你不知道,因為知與不知無法同時存在,而我們一般人都自認為我們知,所以我們就沒辦法去了解更多的不知,這用一個杯子來做比喻,你這個杯子若是裝滿了水,已經裝滿了,你再倒水進去,多一滴它就是流掉,所以你若是裝滿了知,你就沒辦法再去增加你所不知道的。所以你若是自認為你知,就是表示說,你根本沒辦法安住於這個不知的境界裡面。所以這杯水你就要將它倒掉,讓這個杯子保持怎麼樣?空空的。所以水倒下去,你就能夠多一杯的知識產生。

我是用這個杯子來形容,你們的腦子已經塞滿了你所謂知道的知識。你若是自滿,就沒辦法再去了解很多你不知的事物。所以必須將擠在我們腦海之內,臃塞塞的這些知識,應該將它清出去,你若是懂得這個道理的話,更多的不知就能夠讓你知,再更多的不知就能夠讓你知。這若是在我們《南華經》裡面,他說「此之謂天府」,你若是知道這個道理,能將你的腦隨時都清得空空的,再多的智慧你都能夠裝進去。這就好像你的心就如同一座「天府」就是「很大、很大....的倉庫一樣、你的心就好像一個無底洞」你再注入更多的水,都不必怕它會滿出來,所以只要你的心清空了,那個你們不知道的這些智慧,就能源源不斷進入你們的腦海。應該我這樣形容,諸位差不多有辦法掌握了。

因為我比喻,我們的腦就好像這個杯子一樣,倒下去滿了倒掉它就能夠再裝,你若是不倒掉,永遠你也沒辦法再去了解你不知的事物,我們必須將我們的心,將它安住於不知就是等於空空,這樣就像一座天府。「注焉而不滿」你再倒多少也不怕它溢出來、你再怎麼舀永遠也舀不乾舀不盡,像這種源源不絕,讓我們自己都不知道,這些像湧泉般的智慧到底是從哪裡來的?你們今天有知識沒有智慧,它的原因就是因為你們自認為你們知道。知道的時候,不知道就存在了,雖然它們無法相碰頭,可是你們只要將這個「知道」拿掉,不知道根本就不必去求對不對。知道拿掉,不知道自然它就浮現了,而且這個不知道它就像一股源源不絕的泉水那一般,永遠都舀不盡。這樣你想:是知識比較好或是智慧?若是依照《佛經典》上面在形容的「智慧」就對了。是整個宇宙今天哦!總共下幾滴雨,一個「證一切智」的人,他就能夠清清楚楚。

若是像佛所證的是「一切種智」,這就不得了了,是整個宇宙風吹草動,一枝草一點露,他都朗朗明了清楚,所以這種智慧不是靠認真讀書、求取學問能夠達到的,你認真求取學問這是知識,就是你們認真要來追求所謂你們不知道的知識,所以今天你的頭腦裡充滿了知,因此你就需要更多的不知,這不是用這樣慢慢去學、慢慢求學能夠達到像我剛才所說的:那個清清楚楚朗朗明了的智慧。沒辦法求。能夠用一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你所謂的知去除,知去除不知它就浮現了。所以智慧是用開悟的、用頓悟的,那是剎那間就能夠清清楚楚的,並不是讓我們慢慢去增長的。智慧的來臨是剎那間,就好像地湧出源源不絕的泉水,那一般你怎麼舀你都舀不完,那是很自然的哦!並不是我們一般所學的學習,有時候還得停頓想一下想說:咦!這個問題到底是出自於哪一本書是誰說過的。它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是很自然的一種流露的境界,所以要如何將我們的心安住於這個不知的境界?就是去除我們的眾生知見,讓我們的心空掉,讓我們的心能夠容納萬物。你的心若是塞滿了,你的心就沒辦法容納更多的東西,所以你的成就隨著你的心也是有所限制,沒辦法像佛菩薩,祂們有辦法包容整個的宇宙,所以祂們的成就是無所界限,這叫作所謂的「葆光」,也就是隱藏智慧、也就是隱藏我們的才華。

很不容易將那麼苦澀的道理研究到此,後面再來就是有出現人物的對答了,這樣來聽大家就比較不會感覺那麼枯燥無味了,真正用故事來闡揚道理,有人物、有他們對答的句子與事蹟,大家更加容易去理會經典上要表現的道理,所以一個很會說法的說法者,就像莊子,他很愛用人物的對答事蹟,來作為闡揚道理的教法,這也是我一直認真在學習說法的訣竅,當然也是一樣來恭讀經文,再來白話解釋:

「故昔者堯問於舜曰:『我欲伐宗膾胥敖,南面而不釋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猶存於蓬艾之間。若是不釋然,何哉?』昔者十日並出,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

這一段經文是堯舜他們兩個丈人、女婿私底下在談心的話,帝堯是古早的有道明君,就是一天到晚,要將帝位讓給別人的這個堯帝。大家都不要,到後來他就是將這個帝位傳給大舜,因為大舜當時的風評很好,他是以孝而立下這個好名聲,人家說孝子傳天下,孝順的孝子,他絕對不會有偏差的行為,因為有偏差的行為,就會讓父母親擔憂,這樣就不能稱為孝子,所以將天下交杖給這種孝子,是絕對正確的選擇。堯帝不但將天下轉讓給大舜,接著又將兩個女兒一併一起嫁給大舜做太太,一次兩個女兒嫁給大舜,帝堯雖然是有道明君,在那個時代是被萬民稱為「聖天子」,所以在中國他也排列在聖人的班底上面。雖然是被稱為「聖人」,有時候也有心內事,心內事若不找很知己跟他傾吐,心內事若是傳出去,有時候會對自己產生傷害,堯舜既然是丈人、女婿。當然,私底下就不必有什麼君臣之禮,等於是一個老丈人對女婿在說他的心事,這個丈人就女婿說:其實我很想要發兵去征伐宗膾、胥、敖,這三個小國文明未開、民風還很野蠻、心性也很好勇好鬥、時常騷擾到我們的邊疆地帶,使得那個地方的百姓生活得生命財產不安穩的境地,我是真正有想要出兵攻伐他們,可是我只要上朝坐在帝位上面,我這道要發兵攻打宗膾、胥、敖的這個想法,不知道是怎麼搞得,就又會有一股莫名其妙的心境,把它打消掉了,到底是應該打他們?還是不要打他們呢?我為什麼會有這種心境?我自己也感覺非常的矛盾。

我相信你們大家絕對都有,像現在帝堯他這種沒辦法決定,心裡面產生要打不打的心境。你們對於很多的人事物,發生在你們身上的,時常都有這種猶豫不決的情形產生,為何會產生這種心境?因為你們的知見裡面所設定的公式,它就是讓你做比較然後做選擇,一向我們被灌輸的,都是要選擇好的、對我們有利的,可是有時候我們被灌輸自認為是好的、對我們有利的,這還得要跟我們本來天真無邪、善良的本性做鬥爭,你有沒有發現到這一點呢?很多我們的知見所選擇的,雖然是有利、是我們自認為是好的,但是對於我們自己的良心來說,不一定我們的天良就會自認為你這件事情是好的、是有利的,這就會產生像現在帝堯他這種的心態。

若是以統治者的角度,當然用武功降服這些小國,來臣服在我的座下,他們的知見裡面認為說這樣是正確的,因為他們還能夠找一種藉口說,若是不降服他們,他們時常打擾到邊疆一帶的我國、子民、生命財產的危險,所以我一個主政者,我有這個力量也有這個權力,要來保護我的子民,所以打你是出師有名,當然這也是我們眾生的慣性。我們若是要做一件與我們的良知有所衝突的事情,我們一定會自己去找一些理由來安撫我們的--不可以說安撫,來矇蔽我們的良心,將我們的良心給遮起來,這樣你才做得下去。要不然事實上你們所作所為,很多你們自己也清清楚楚,知道這是違背良心的不能做的,而為何你們會去做?你就是會去找一些理由來遮蔽,將你們的良心給蓋掉,這樣你才做得下去。

現在的堯帝站在主政者,與他被稱為聖天子的那種仁慈,愛護百姓的天良就有所衝突了,所以他一方面想要出兵攻打這三小國,一方面又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了,因為一次的出兵,死傷絕對是不計其數的,而且也不一定就只有走出兵戰爭一條路,才能夠解決事情,你說對不對?何況是大人在欺負小孩子,難道就一定要用武力嗎?你想想看大人打小孩,是不是會引起別人的嘲笑?而且有時候,你若是欺負別人無分無寸,也會引起旁邊的人的公憤哦!所以不一定動不動就要用武力,才有辦法解決事情。這是帝堯心理上的矛盾,他不知道該去說給誰聽,因為若是問這些眾文武百官,大家都主戰,認為說:這個兔崽子,捉起來屁股打一打、叫他乖乖,以後不可以再這樣。因為有力嘛,可是這就多做殺戮了,這是帝堯現在心理上的矛盾,他感覺不知道為什麼,這是什麼原因呢?應該打,為何我上朝之後,這道命令我就是下不了,就問他的女婿舜,這個舜就跟他的丈人說:他說邊疆這三小國,他們就好像三個不懂事的小孩,你看他們生存的環境,可說是那麼荒涼,等於是活在蓬草、艾草的中間,這樣你想就知道,這三小國他們的國土,生活一定是很貧困人,如果是為了生活,當然有時候就比較容易會去騷擾別人,以聖天子您的德行就對了,人家古代有同時出現十粒太陽的那個時代,太陽都能夠同時用完全的平等,來普照這些萬生萬物了,都沒有分你是什麼族群、都沒有分你是什麼樣的事物,完全平等的普照,聖天子您的德行以我看起來,是比那十顆太陽更偉大,這樣你想,你應該出兵攻打這三小國,或是不要出兵去打這三小國呢?

這就是說話的藝術,大舜跟他的丈人回答說:過去十粒太陽同時普照大地,也沒有產生什麼樣的紛爭,以老丈人您的德行,我認為比那十粒太陽更偉大,所以這種說話的藝術,等於就是給帝堯他心裡猶豫不決的問題,做了最好的建言。就是說:這三小國就好像三個不知道世事的小孩,小孩子調皮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以老丈人您的德行就對了,一定有辦法去包容這三個調皮的野孩子。說話的藝術像這樣說好聽,而且聽的人他的接受率,也一定是百分之百,你說對不對?!

現在再繼續研究後面,這些人物都是所謂等先天的人物,大家來聽聽看這些頂先天的人物,他們對道的描述是如何:

「嚙缺問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嘗試問乎汝:『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栗恂懼,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為雌,麇與鹿交,鰍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淆亂,吾惡能知其辯!』嚙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

這一段就是請布袋戲中在形容「頂先天的先覺」出來說法了,這個嚙缺等於是堯帝的師公,也就是我們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許由先生的老師,就是這個嚙缺,嚙缺他的老師,就是現在他在問的這位王倪,而王倪的老師叫作被衣,所以這好幾代可說是「頂先天」的人物,嚙缺他問他的老師王倪在說,他說:老師你能知道萬物一定有一個共通的定理嗎?王倪就跟他的學生嚙缺說:我不知道。當然這種回答,嚙缺他怎麼能夠滿意呢?在他的心目中,他的老師是一位開悟的聖者,應該是無所不知的,所以問他,他回答說:他不知道。他就矛盾了,所以他開口又問老師說:老師啊,你還有那種你不知道的事情,這些不知道的事情,你是真的不知道嗎?王倪跟嚙缺說:我不知道,連續兩句的不知道,讓嚙缺整個臉臉都皺掉了,他說:若是像這樣,等於萬物共通的定理就永遠都沒有人知道、也永遠都沒辦法去說了。此時的王倪才對嚙缺說到他說:事實上我所說的我不知道,難道真的你認為我真的不知道嗎?好啦!我儘量啦,儘量來試試看,試試看要如何來形容,我所謂的我不知道。因為你現在聽到我說不知道,你馬上就能夠了解我所謂的不知道,是真的不知道嗎?我若是跟你說我知道,你就真的會相信我知道嗎?

其實他們的話意,就是差不多這種型的應答,既然你在問了,要被人稱為老師、稱為師父。「師也者就必須要傳道、授業、解惑」。學生有疑惑,做老師的就要說,但是你說到宇宙共通的定理,那就是至道了,你既然問到這種無法用言詞來形容的問題了,我也不敢說我是不是有辦法,將這個至道,說到讓你有辦法完全掌握,但是我試試看,我試試看我在說的這種比喻,你能不能聽得懂。

他就跟嚙缺這樣說,他說:我們人若住在比較陰濕的地方,就容易犯風濕症腰酸、背痛,甚至於有時候會痛整邊、麻整邊,又像麻到人一半已經沒神經了,這是人住在陰濕的地方,容易得到的風濕的症頭;可是人家泥鰍,牠不只是住在陰濕的地方,牠甚至還住在爛泥巴堆,但是泥鰍就不會得到風濕症;人如果爬樹,爬高我們很自然會怕會發抖,可是人家猴子在樹上,不但爬得很自然,甚至從這棵樹還能跳到那棵樹,他們感覺一點點都不會害怕。這三種動物,我們要說哪一種動物,牠所選擇所居住的才是正確的?

都不一樣的動物,有不一樣的習性,人住在陰濕的地方就會生病。人家泥鰍住在爛泥巴堆,人家牠就好好的、猴子爬樹跳來跳去,人家牠們感覺很自在,我們人若是爬樹爬得高一點,就開始會怕會發抖,所以說這三種動物,哪一種才是真真正正,所選擇的是正確的地方?現在用住的方面來做比喻,再來用吃的來做比喻了,他說:我們人吃五穀與吃飼料所養的雞、鴨、豬、羊,這是我們人所吃的食物,若是鹿牠當然就是吃草。鹿吃草,若是蟋蟀牠就是吃一些葉子,這是很自然的。若是老鷹牠就是愛捉老鼠,這四種動物牠們的吃食,你說哪一種比較正確?

現在住形容完,現在來說吃,現在吃形容完,他用配對的,當然若是同類的公母配一對,沒有什麼稀奇的,可是若是不同類的比較接近的,將牠們配對,我相信你們就會感覺很奇怪了。比如說:將一般的猿猴配狗頭猿、將麇配一般的鹿、泥鰍配魚,這種配對什麼才是正確的呢?若是要說美麗,毛嬙與麗姬,在古代是美人的代表,而美的定義在哪裡呢?

我在此因為時間的關係,先做一個段落,美的定義在哪裡大家想想看,明天同一時間同一頻道,空中再來結緣共修。在此恭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闔家平安,再見。
標籤:
瀏覽次數:70    人氣指數:70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莊子南華經 第二十三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莊子南華經 第二十五集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