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莊子南華經 第二十四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莊子南華經 第二十六集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莊子南華經 第二十五集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10.05.16  天氣:  心情:
摘自 縱談古今節目 菩提門‧顏進平師父 主講

Keying‧河洛語翻譯: 芳瑜



諸位前賢大德大家好,多謝您們的愛護以及支持!又再度按時收看縱談古今,共修《莊子‧南華經》。

上集我說到古代的美人,毛嬙與麗姬,他們的姿色可說是,可以以傾國傾城來形容,也就是國色天姿,那麼美的美人,如果是魚看見了,魚可能不會欣賞,啵一下就趕快沉到水底,若是鳥看到了,只要他們一走近,隻隻都趕快飛走,若是他們兩個人走近鹿群,這些鹿也是拔腿就跑。到底是因為牠們這些動物,不會去欣賞毛嬙與麗姬的美?或是什麼原因?若是一樣的人看到毛嬙與麗姬,有的說:若是可以娶回來做太太,死也甘願。甚至甘願跪著被他敲頭三下,一樣我們
人無法拒絕毛嬙與麗姬他們的美色,可是其它不同種類的動物,那麼美的美人走近牠們,也是怕得拔腿就跑。

現在王倪用住,環境的不同、吃,各種動物他們愛吃的口味不同,以及美到底是什麼樣的定義,要說給嚙缺了解,這個無法形容的不知道的境地。當然這樣的比喻,我相信在電視機前的這些同修大德,聽到這裡來,也還沒辦法摸得著頭緒。嚙缺他跟我們一樣,也是還沒辦法去得到他心目中想要得到的答案,人都能夠從表情上面看出這個答案你是一定不滿意,也就是說,你的表情已經傳達說:你還聽得霧煞煞的。所以王倪他就繼續自己這樣說。像各種不同的動物,就有不一樣的愛好,以及他們對美醜的無定性,我這樣觀察起來得到一個結論:仁義所開始,後面的路徑是變成混雜是非,這句話相信若是對於老子、莊子思想有研究的大德就知道,時常有一句話說:仁義起,世間才整個都混亂無章了。而為何仁義起世間才會搞得亂紛紛?為何大家開口、閉口還是在崇尚仁義在、推廣仁義?

若以現在王倪他對萬物的觀察,他說以仁義作為起頭,所發展出來的就是是非的路徑,世間會亂紛紛就是有人提倡仁義,這與我們一般接觸到的知見,裡面的資料又不能符合了,我們的資料裡面認為說:我們就要去推廣仁義、去行仁義。誰知道,行仁義是製造世間的亂源,本來就在摸不著頭緒了,突然間王倪又用他自己的看法、觀點說到,世間今天會亂紛紛,就是因為有所謂仁義的出現,你們若是搞不清楚這是一時的,你們現在回想這幾天的共修,今天若是沒有這些仁義的名詞,以及名詞所代表的行為,你想世間會亂嗎?會有這個是與非嗎?所以難怪老子有如此的感嘆說:聖人將百姓當成祭拜鬼神的芻狗。這句話現在來用,大家就比較有辦法掌握了。

尤其我前面有去說到昭文、師曠與惠子他們的成就,有說到你若是顯示自己的清高,就是等於別人是屬於卑賤的。若是用這個角度去作思考,你就知道老子為何會說:聖人將我們這些百姓,當成祭拜神鬼的芻狗。若是不這樣,他們就不叫作聖人了,你說對不對?所以以老子的說法,是比較含蓄保守的,照道理是說:要造就一個聖人,就要造就世間很混亂,在這個亂世之中才會出聖人、出來所謂說仁義、說道德,突顯他清高的品格。如果這樣說還聽不懂也不必急,反正後面共修的說法之中,會一再引導諸位對這種所謂好的產生,也等於將壞給突顯出來。說到這裡,你們記不記得我在節目裡面曾經跟諸位說,你們如果有辦法將陳進興與釋證嚴,將他們看成是同一類的,這樣你們的心境,才有辦法達到佛祖所說的:平等心。

我也有舉一個例子,給諸位作參考:今天台灣有那麼多的大大小小的功德會,以及一些感性要幫忙某一部份,弱勢團體的基金會,可說是到處都是,在台灣有歷史以來,這些行善的慈善會基金會,是最多的時候,照道理既然大大小小的基金會,在台灣有好幾百個,甚至還有沒有立案的,三、五十個有心想要行善的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他們自己就這樣,每個月捐三百、五百、一千、兩千....集資來關懷這些需要幫忙的人。這些都不算下去,光是以台灣現在目前,確確實實有成立的基金會與幾個出名的功德會,照道理台灣的善氣應該很盛,為何在那麼多基金會,那麼多人很愛行善的時代,世風是特別混亂世風是特別壞?實相就是在此,有時候若是說到這裡的時候,我就會有一份那種寂寞的感覺,借用許信良先生所說的:先知、先覺是寂寞的。我就是了解這個道理,我因為知道,而且我又沒有去計較,我自己這樣說會去得罪人,或是對我有所影響多大。

沒有去計較這個利害,是完完全全將這種大自然法則說給諸位了解,可是大家沒有把我所說的道理聽進去,只是在注意喔這個「姓顏的」,連台灣省人人舉大姆指讚歎的最大的功德會,你都敢批評它!你們只是在注意這個而已,你們都沒有去注意到實相。就像我剛才所說的,台灣頭台灣尾,大大小小的慈善會,而且有山就有廟,有那麼多人透過大眾媒體出來說法,為何我們的世風是有史以來最差的時候?犯罪率是有史以來最高的時候?現在的道理就是在此顯現了,因為有很多人想要行善,所以善氣拉高,惡的是不是也要跟著升高?這樣才能夠產生調和,這個世界才能夠生存下去。今天若是善氣很高,惡劣之氣很低,產生不調和的現象,這個世界會因此而來毀滅,因為不可能單一方面能夠生存,所以善氣拉起來,惡化的世風一定跟著上來。

我在批評,並不是叫大家不要去行善,是希望大家你在做關懷眾生的工作時,拜託啦!不要認為你們在行善。因為你們是有所目的,被灌輸說:這樣做有功德、甚至也能夠改運庇蔭,是這種心態在做的。所以你們的出發點雖然是善,但是它發展出來的是一種貪功德,貪有所目的而來做的,利害、是非的路徑。這就是這句「用仁義作為起端發展出來的路,它就是是非、就是混亂無章」。道理是完全一樣的,你不相信靜靜想想看,今天大家若不要以這樣的知見,認為說我是在批評、不要落入你們知見下的是與非,你們將我所說過的這些道理,好好重新再做檢驗,你就會發現到:顏某人他所說的是你們疏忽的、你們沒有去注意到這種現象。我在此順便再次呼籲:要組什麼慈善會,不是人搞得一大群、不是只在做表面的而已,你們不可以為了你們的機構要很大、很出名,就將正確的理念放在一邊,如果這樣的話,參加慈善會的人越多,但是他們的出發點,是企圖心為開端、世風會越惡化。你不相信這句話包起來放、去觀察看看,唯一要讓惡化的世風降溫下來,就是大家照做這些所謂關懷眾生的工作,但是心裡面絕對不能有那種以貪為出發點的心念。

你要當成關懷利濟群生是我們應盡的義務,這個功德相一去除,就沒有所謂的善的名詞存在,沒有這個善,惡是不是一樣它就不存在了,我要完全叫大家都去除,達到無住相的行善,這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有跟我共修的這些觀眾大德,你們關懷眾生是義務,這個實相我時常向諸位報告,天生萬物以養人,人有多少,天地我們的父母,他就會生養多少的物質來養這些子女,今天有人會餓死有人會不足,就是因為太多人貪心,你若是有錢你多出來的,你是去佔到別人的。要記得:我們來的時候,是沒有一個人帶半個東西來到這個人世間,所以這個人世間的一草一木,任何一個東西都不是你的,你不應該佔那麼多,所以你多出來拿出來是應當的。有什麼功德?有什麼功德可言?這個概念要植入你們的心海中,要不然越多人以貪為出發點,來做所謂的行善,惡化的世風,就會因為你們這些人炒起來了。

所以難怪王倪說:像這種現象,住沒有一個定義、吃沒有一個定義、美醜沒有一個定義、是非、得失、利害沒有一個定義,我怎麼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什麼才是不正確的?王倪跟他的學生嚙缺這樣說:這個道理,在過去我們共修的過程當中,我就一再在跟諸位報告了,可是若不拿這些頂先天的先覺出來說,他們說你們就比較不會排斥,因為他們是頂先天的先覺,與「顏進平」那是差了一截,因為這是歷史上公認的聖者,我現在有他們做靠山,我才敢再重覆跟諸位報告一次,為什麼我反對的原因?就是在你們是以貪為出發點。在鼓勵別人去行善,這是百分之百不對的,既然貪是萬惡之首,你用貪來鼓舞人做任何一件事,雖然表面上,是眾生知見下認定的善,事實上出發點你就是壞心思了做出來的行為,要如何說是正確的呢?這樣比喻大家就應該比較了解,你若是要做希望你用這是我的同胞手足,因為四海之內皆兄弟,我們都是天生地養的、天地才是我們真正的父母、剩下的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這都是有骨肉之情,難道不必互相扶持?互相相親相愛嗎?若是認為這樣在做有功德,這是你花錢去買功德,就是好像你到銀行存錢,你到銀行存錢,你有想要領回來用哪!是要如何....你到銀行存錢,又說你是在行善,你又要存錢,又要領回來用,接著別人又要稱讚你說:到某某慈善會,大家就舉起大姆指。你們有什麼資格?而且你們也不知道,世風惡化是因為有人一窩蜂,投入所謂的行善,將這種虛偽的善氣拉高,才將這個惡順便拉上來了,這是很自然的哦!

你善升多高惡就拉多高,所以你們今天若是能夠,我這是義務、是我的職責,那個善沒有了,惡就沒有了,我們就又恢復像農業時代,也沒有什麼慈善會,可是世風就是那麼純樸,大家都能夠安貧,雖然那個時候沒有樂道,都至少能夠安貧,野心不會那麼大、貪欲不會那麼高,你說對不對呢?你若是再當成我是在批評,批評到你參加的會也好、批評到你們所信的宗教也好,我都是出自於一片好意與誠心,我也沒有把你們做分別,我只不過是傳達那個實相與原理給大家知道,知道你們執善,世風的惡化就會因此而來產生。裡面也有說到:宗教若是越風行、越弘展,那個地方就災難不斷,不相信你看世界那些對宗教很熱衷的地區,他們那裡百姓的生活是如何?你們想想看,這樣就能夠了解到,我所說的是不是實相。

現在頂先天的先覺王倪,跟他弟子嚙缺這樣回答,嚙缺也還是摸不著頭緒,嚙缺說:師父,您不知道宇宙共通的定理,不知道有什麼樣的利害關係,難道說,至人他們也不知道這個道理嗎?其實王倪他的境界已經達到至人的程度了,可是,因為嚙缺他的境界還不到這裡,所以他才會對他的老師,跟他問說:老師您不知道宇宙共通的定理,不知道萬物的利害關係,難道說沒有人知道,難道連至人的境界都不知道這個利害關係與這個道理嗎?王倪才跟嚙缺說:當然哪,若是至人他們的境界,我大概說給你聽啦!山澤起大火他也不會感覺熱、河海結冰他不會感覺冷、你若是疾雷劈山,山崩地裂,他都不會感覺害怕,他也是處之於泰然,乘著雲氣騎日月、遨遊於四海之外,你想生死的一切變化,對那些至人來說,一點點關係都沒有,你想他們對你所問的利害,這種小事情,難道能夠對他們有所影響嗎?這是很重要的!

生死對這些開悟的聖者,一點點影響打擾都沒有,世俗所謂的利與害對他們來說,難道會比生死大事更大嗎?要如何對他們有所影響呢?你們若能去除利害、得失,你們也能夠像至人這一般,大澤焚燒你不會感覺熱、山河結冰你不會感覺冷、山崩地裂你不會感覺怕,每一天你的心境就是那麼清靜無為、逍遙自在,能夠乘著雲氣騎著日月,遨遊於四海之外。這種心境要達到不是困難,就只要將利害、得失去除掉,你的心就不會受任何事打擾了。

繼續我們進入下一段經文研究:

「鵲子問乎長梧子曰:『吾聞諸夫子,聖人不從事於務,不就利,不違害,不喜求,不緣道;無謂有謂,有為無謂,而游乎塵垢之外。夫子可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為奚若?長梧子曰:『是黃帝之所聽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汝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予嘗為汝妄言之,汝亦忘聽之。奚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 眾人役役,聖人愚芚,參萬歲而一成純。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汝皆夢也;予謂汝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

我看這一段唸到這裡先做個段落,因為我的節目這是在第三小段,後面還有一段經文那麼長,如果完全都讀過去,可能大多數的時間,就都被唸經文給佔掉了,所以我在此做一小段的段落,先將前面我讀過的經文,做白話的解釋,後半段的經文我留到明天,再繼續大家共修。

瞿鵲子問長梧子....在這種古文的解釋上面,有人說瞿鵲子與長梧子都是孔子的學生,我看瞿鵲子是孔子的學生這是一定的,但是以長梧子稱孔子說「丘也」,哪有可能學生在那個時代敢稱老師的名諱?直接把他稱為丘也,那應該是不可能的,何況長梧子對瞿鵲子與孔子,都形容成你們做夢啦!若是他的學生,哪有可能境界等於安排在孔子之上?站在這種比較高的境界,對瞿鵲子聽孔子的道與孔子的言論做了這番的批評,所以瞿鵲子是孔子的學生。這是第一句他就說:我聽我夫子孔夫子這樣說過,說聖人他從來都不會從事於世俗的事物。這在此必須要解釋一下:儒家的法門,是在家修,所謂聖人他不理世俗的俗物,那是一種心境,不執著在世俗事務之上。這我必須要解釋一下,要不然當成修道這條路,好像都是完全的出世,變成沒有這些入世儒生、以及倒駕慈航的些菩薩了。聖人不會去理這些世俗的事務,是世俗的事務根本無法影響聖人清靜的心,應該這樣解釋諸位就比較了解,聖人也不可能去就所謂的利益,不要說只單解釋利益這方面。因為有利就一定會有害,聖人不會去做利害得失的選擇,所以說「不就利」,不就利也等於就是不就害,所以利害、得失對聖人來說,都是沒有關係,是一點點關係都沒有,這是因為聖人不就利,聖人不但不就利,他也不會迴避發生在他身上所謂的害,既然不迴避害,就等於也不迴避利。這就要聽詳細了,這是不是符合我平時時常在強調的:利就是害,害就是利。你若是不就利也不必去迴避害,這樣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就是發生在我們身上,利也好、害也好,我們都是用清淨的心把它接納起來,不會因為利而高興,也不會因為害而傷心,都一樣是清淨的心接納起來,聖人更加不會刻意要去求什麼,因為聖人知道有得也必有失、求它有求得與求不得、不管你求得或是求不到都是一樣的。因為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所以若是這種心境的話,失也好,得也好,等於樣樣都好、樣樣都圓滿,這是心境。

我們有辦法達到這種境界,你的心境若是達到這種境界,是不是就沒有什麼事情能夠打擾你了?這個所謂的「聖人不喜求」,這個「求」字包括現在所謂的「求道」、或是要來成就所謂的「菩薩、佛」的果位。求,你若是求佛果與求名利一樣都是求,有什麼不同呢?都是一樣的。聖人是不喜求,你依照這些聖者、佛祖教我們的,他所說的道法是要讓我們應用在日常生活,因為我們迷惑在世間陰陽造化的機關裡面不得出離,所以會做好壞的選擇,自己搞得煩慮苦惱一大堆,這個機關的訣竅若為你解開,你就不會再陷在這機關陣中了,你就能夠解脫出來了,你煩惱一斷,後面的成就什麼樣的果位、什麼樣的五眼六通,那都不管它,你若是修行調在要來成佛、要求得六神通,這樣與求得名與位是一樣的心態哦!這必須要跟諸位說明一下。

所以「聖人不喜求不緣道」,一樣他對於修行這條道路,他也不會執著,就是說:會成也好,我就是當下,依照修行人應把持的心境把持住,後面跟我好像沒有關係。聖人他有說就是等於好像沒有說,而沒有說又等於好像有說。這就是佛祖祂說:我若不說法眾生不知法,我若要說法眾生會去死在法。所以聖人沒有說也是說法,說也是在說法,就是有說好像沒有說,沒有說好像有說,用這種角度來描寫聖人的境界。這是瞿鵲子聽孔夫子這樣在說,聖人的心境是這種模樣,所以他們能夠遠離一切的塵垢,不會有半點的污點來污染了他的心性。

所以雖然孔子說,他所說的這些言論是等於有說好像沒說,因為至道沒辦法用言詞去表明,開口就遠離道了,人家孔子後面有接著這樣說,可是瞿鵲子他的想法就是說,孔子雖然說他根本沒有說法,但是我聽了之後我認為這些是至妙玄微的道法,這是等於孔夫子在教我們,只要依照這樣去奉行,就能夠有所成就了,所以我認為孔子說他沒有說法,其實他早就有說法了,我也要依照孔子所說的這些道法,好好去作為我行持的依據。他說你感覺我這種概念是如何?這是瞿鵲子在問長梧子,到底長梧子聽到瞿鵲子說,孔子有這樣說聖人的境界,他雖然有強調說他沒有說,但是我聽了之後,我就要當作是我行道的依據,先生您的意思是如何呢?這就得等到明天才有辦法繼續向諸位報告。在此恭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闔家平安,再見!
標籤:
瀏覽次數:77    人氣指數:77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莊子南華經 第二十四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莊子南華經 第二十六集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