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莊子南華經 第三十二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莊子南華經 第三十五集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莊子南華經 第三十四集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10.05.16  天氣:  心情:
摘自 縱談古今節目 菩提門‧顏進平師父 主講

Keying‧河洛語翻譯:芳瑜



諸位前賢大德大家好


多謝您們的愛護以及支持


又再度按時收看縱談古今


共修莊子南華經


這段時間新總統陳水扁先生


他說與大陸兩岸要談判


最好就是採取老莊的思想


也就是剛柔要並兼


也就是所謂的中道的處理方式


這是有智慧的說法


若是我們平時都能採取這種


有分寸的處理方式


不要說兩岸問題


任何問題


在這種有分寸的情況之下


什麼都好談什麼都好說


也包括用來做我們平時


日常待人處世的生活態度


或是用在有心想要修身養性


學道的這些修士


更加要保持這種中道的精神


上集我說到顏回準備要去勸告


算是非常暴戾的衛國的國君


他有滿腹的抱負


他想說來說道理給他聽


說服一個暴君


就能夠救到很多的萬民


誰知道孔子他是反對顏回


匆匆忙忙太過於自信了


他不知道伴君如伴虎


尤其去跟這種暴君


做諫正的工作


這有時候一句話出差錯了


頭就離身了


這個頭就保不住了


因此孔子這樣跟顏回說


也是有理啊


他說衛國的國君


他若是能夠接納這些賢人賢士


諫正的意見


也不必輪到你顏回


從這裡老遠跑到衛國的地方


去做諫正


這個有理啊


他若是能夠接納


他今天就不會變成所謂的暴君


他就是無法接納別人


忠言對一個暴君來說


都是逆耳的


別人都沒辦法了


難道你就自信有辦法嗎


你去到衛國不要諫正便罷


你只要被衛國的國王


捉到你說話的話柄


他就能夠用你說話所露出來


的話柄來找你的麻煩


人家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何況你顏回的為人


又不是像一般的人


看到人家眼睛在瞪了在翻臉了


你諫正的話裡面


也被人捉到話柄了


你就有辦法屈就順衛國的暴君


而保存生命


若是以你的個性


我做你的老師做那麼久了


我知道你絕對是死守善道


你說我說的是對的


你若是聽不下去


要斬就給你斬要殺就給你殺啊


這有讀書人的骨氣


不是像一般


諫正得過去就過去了


諫正得過不去


人家他看到大王眼睛在瞪了


臉在翻了


差不多我們的表情就會從眼睛


從眼神開始產生那種驚恐


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再來我們的臉就變色了


變成白蒼蒼的


再來嘴巴就不知道


要繼續說什麼下去了


因為剛才話柄被捉到


萬一若是再說一句錯話


我看生命就完了


心就開始動搖


本來你很有理想


認為說來說服一個暴君救萬民


現在人命關天了


又是自己的生命問題


為了保命


你的心若是一動搖的話


你話句就開始轉了


不敢再硬說了


一定就變成像奸臣那一般


皇上英明了


樣樣都是


皇上您大王您最行您最英明了


若是這種的情形


剛好就像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為何會說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呢


本來衛王他就是無法接受這些


賢士的諫言了


現在你為了保全你自己的性命


你絕對要說一些


衛王所愛聽的話


就變成一種


虛偽拍馬屁的話出來了


這樣會讓衛王認為說


嗯你看還是我比較對


本來你是要諫正他


後來你隨順衛王所說的那種


保命的話


說不定被衛王認為


你看


還是我的看法與主張最正確


那麼出名的賢士來到我這裡


他也認同我的看法與做法了


這樣是不是等於火上加火


以水救水呢


所以薑還是老的辣


顏回聽孔子這樣跟他分析


但是他還是非常固執


他認為說


老師啊我又不只是這樣


我還有絕招的哪


當然


顏回也是希望能說服他的老師


答應他到衛國去做諫正


這件工作


孔子他可說是非常疼愛


這個得意的門生顏回


他也不要顏回匆匆忙忙


萬一一條寶貴的生命


毀在這個暴君的手上


就實在是很不值得了


這是我上集說到這裡


我先恭讀經文再來白話解釋


***********


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


必死於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殺關龍逢,


紂殺王子比干,


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


以下拂其上者也,


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


是好名者也。


昔者堯攻叢枝、胥、敖,


禹攻有扈,國為虛厲,


身為刑戮。


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


是皆求名實者也。


而獨不聞之乎?


名實者,聖人之所不能勝也。


而況若乎!


雖然若必有以也,


嘗以語我來!












顏回曰:端而虛,


勉而一則可乎?


曰:惡!惡可!






夫以陽為充孔揚,


采色不定,


常人之所不違,


因案人之所感,


以求容與其心。


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


而況大德乎!


將執而不化,


外合而內不訾,


其庸詎可乎!






然則我內直而外曲,


成而上比。


內直者與天為徒。


與天為徒者,


知天子之與己


皆天之所子,


而獨以己言蘄乎


而人善之蘄乎


而人不善之邪!


若然者,人謂之童子,


是之謂與天為徒。






外曲者,


與人之為徒也。


擎跽曲拳,


人臣之禮也,


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


為人之所為者,


人亦無疵焉,


是之謂與人為徒。


成而上比者,


與古為徒,






其言雖教,謫之實也,


古之有也,非吾有也。


若然者,雖直而不病,


是之謂與古為徒。


若是則可乎?


仲尼曰:


惡!惡可!大多政


法而不諜,


雖固亦無罪。






雖然,止是耳矣,


夫胡可以及化!


猶師心者也。


顏回曰:


吾無以進矣,


敢問其方。


仲尼曰:齋,


吾將語若!


有心而為之,其易邪?


易之者,皞天不宜。






顏回曰:回之家貧,


唯不飲酒


不茹葷者數月矣。


如此則可以為齋乎?


曰:是祭祀之齋,


非心齋也。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


無聽之以耳,


而聽之以心,


無聽之以心,


而聽之以氣!


聽止於耳,心止於符。


氣也者,


虛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虛。


虛者,心齋也。






顏回曰:


回之未始得使,


實自回也;


得使之也,


未始有回也;


可謂虛乎?


夫子曰:


盡矣。吾語若!


若能入遊其樊


而無感其名,


入則鳴,不入則止。






無門無毒,


一宅而寓於不得已,


則幾矣。


絕跡易,無行地難。


為人使易以偽,


為天使難以偽。


聞以有翼飛者矣,


未聞以無翼飛者也;


聞以有知知者矣,


未聞以無知知者也。


瞻彼闋者,虛室生白,






吉祥止止。


夫且不止,


是之謂坐馳。


夫徇耳目內通


而外於心知,


鬼神將來舍,


而況人乎?


是萬物之化也,


禹舜之所紐也,


伏戲、几蘧之所行終,


而況散焉者乎!


***************


我開始來解釋剛才所讀的


那麼長的那麼苦澀的古文


為何我這一次在與諸位共修


南華經時


沒有這樣一句一句解釋


我感覺若是一句一句解釋


這部南華經說起來


可能不用兩年的時間


也差不多需要一年


我是將這裡面的精神與要點


用最淺白的句子


提供給諸位作參考這樣而已


所以聽起來就比較不會那麼澀


我相信這段時間以來


一般對南華經或老子的道德經


大家都知道這兩部經很好


但是實在是想要去研究它


喔那種苦與澀不知道要如何


從何處入手


光是在那裡用古文


要來了解這些經文的意思


事實上我說實在的


能夠掌握到老子思想的要義嗎


沒有關係


我們縱談古今


能夠將最苦澀的經典


用很簡單的句子與諸位共修


這一段開始就說到


衛王這種人


他沒辦法接納這些忠言


有辦法接納


就不必你顏回大老遠這樣跑


跑到衛國去


既然都無法接納


別人都沒辦法了


難道你顏回有比別人更特殊嗎


所以你如果沒有三思而後行


到了那裡


萬一若是要為了顧自己的性命


就是去附會於


這個暴君他的說法


這樣反而增加


衛國國王他的錯誤


這叫作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你若是要順他


他說順始無窮


你到衛國


開始一見面就被他那種氣勢


把你壓下去了


你就開始順他了


一開始順下去就無止盡了


那麼這樣


跟你現在發心要去諫正


衛國國王的這個動機


是不是就差一大截了


何況說衛國的國君也不一定


你順他


他就能夠放你干休的


說不定你就要死在衛國了


若是這樣就有夠不值得了


何況過去桀紂


我們若是說到春秋戰國以前


那些壞皇帝


差不多都是用桀與紂來做代表


桀他殺忠臣關龍逢


與紂王殺王子比干


這都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像關龍逢與比干


他們正氣凜然嘛


是以他們是一個算有德行的人


是一個守道德仁義的人


他們有滿腹抱負


希望他們的才華


可以照顧一些百姓


可是你所面對的這個主公


他是一個無道的昏君哪


你站在百姓這邊


就等於你違背上面


也就是違背主公的意思了


因此才會遭受到殺生之厄


那麼這種殺生之厄


就等於來自於關龍逢比干


他們這些忠臣很注重於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這種概念了


也等於為了修身而招來禍端的


若是認真要論


關龍逢以及比干他們


真的啦死後得到千古萬民的


稱讚與讚歎


得到好名聲就對了


而這種行為也可以稱為


他們是好名之者就對了


他們的行為也是一種


追求好名聲的一種表現


像這種的說法


除了像莊子這種脫化的人


才會用這種比喻


要不然一般人


對於我們眾生知見下


所謂的好所謂的善


所謂的我們人人尊敬的這些


好人賢人聖人


是沒有人敢用這種負面的說法


就獨獨莊子他思維的角度


確確實實跟別人真的不一樣


他認為應說的以及事實的真象


拿出來跟諸位說


你們若是要用你們的知見


而不接納


那是你們的事情


我只不過是將他們這種行為


變成是一種所謂


也追求好名聲的這種動機


諸位聽完感覺如何呢


再來他不只是舉證


桀紂殺關龍逢以及比干


他們是死在所謂的


要好名聲上面


就包括被稱為聖人哦


聖天子的堯與舜


說堯當初攻打蠻荒三小國


叢枝、胥、敖


這三小國被堯派兵打一個


等於那些國度就變成了


廢墟那一般


而舜他攻打有扈氏


也將有扈的地方


打成變成殘破的地方


而這是聖人哪


今天他發兵打叢枝打胥打敖


或是舜打有扈氏


這若認真用另外一個角度來說


就是人家不順你就是不行的


你靠你的國家大國力強


人家不順你


你就用武力要教訓別人


用武力威脅別人打別人


叫這些小國的族群


就要屈就在你的管轄之下


孔子他對於周朝以前


這些有道明君可說是非常尊敬


而諸位要注意這本是南華經


莊子在他說法的時候


時常借用這些儒家的名人


在他的說法言語裡面作為主角


所以這是等於莊子在說的


並不是孔子他對他的學生


會用這種方法來比喻


四書五經裡面就沒有這種型的


孔子去批評到過去的古聖先賢


因為孔子他是一個萬世師表


所以在他的言語上與行為上


他是戰戰兢兢


他無法像莊子那麼脫化


他感覺就對啊


人家不順你而已


你就要打人家嘛


又標榜自己是多仁慈是聖人


聖人所做的事情也是這樣而已


所以孔子說到這裡


說堯舜這種聖人


他們都會用兵去征服別人了


若是認真要論


這也是所謂追求名位權勢


的一種事實


而發生在聖人的身上


好像他們打人攻打人


都是有理的


別人若是打他們都是無理的


所以歷史有時候若要客觀一點


就要站在像莊子他們這種


看世事的角度


而事實上就是因為


別人不服從你


你就打別人


你打別人卻變成叫作正義之師


別人不給你管就算是叛亂


這不是為了鞏固你的名位


要不然這種行為走到哪裡去說


也像我的看法這一般這樣


孔子舉證這個就是要跟顏回說


聖人之所不能勝也


像這種一般世俗人


追求名與利的那種慣性慾望


連聖人都閃不過了


都沒辦法戰勝


貪求名位的這種慾望了


何況說回啊你呢


是又這樣說啦


你若是那麼堅決那麼有自信


要去說服諫正衛國的國王


要不然這樣吧


你說出來我聽聽看


為何你那麼有自信呢


老師畢竟就是老師


他前面等於在跟顏回潑冷水


但是潑到這裡老師可能會發現


我這樣未免也讓回


太過於沒有面子了


拿他來比堯舜


說人家堯舜都沒辦法戰勝


名譽的慾望了


而你呢


這句話說得可能孔夫子自己


有感覺比較重了些


所以後面才說雖然是這樣啦


但是回啊你一向的才華與智慧


老師也很自信


你既然有那種的打算


你一定有你認為可行的辦法


要不然這樣說給我聽聽看


我幫你做個參考


顏回聽到老師這樣說


他說好啦


老師您前面所分析的這些


我已經發現到


我的打算都行不通了


但是到這裡來


我已經知道我到衛國的時候


我應該如何表現


孔子就問他說


那麼你想要如何表現


他說端而虛勉而一則可乎


他說我去表情顯現出很慎重


很端莊


而內心抱持很虛靜


而精神保持在這種專一的境界


用這種態度去面對衛國的國王


若是這樣行嗎


孔子聽到顏回說


他用很慎重很端莊的表情


配合內心那份的誠意


與精神的專一


這樣去見衛王


應該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誰知道孔子說


不行不行萬萬不可啊


為何我跟你說不可呢


就像衛國國王這種個性


那麼陽剛暴戾


完全無法聽信一切的忠言


他都用


自己安慰自己的一些理由


來放縱他自己的情慾


像這種人


你每一天慢慢用小德要感化他


都不可能了


何況說你到了衛國


就想要這種大德行的境界


去諫正衛國的國君


這是絕對行不通的


還是孔子在分析


分析得比較深入


一個什麼好聽話


都聽不進去的人


一向所作所為


他一定都會去找一些藉口


來安慰他自己的行為


這是一般敢一直做壞事的人


他們多數都有這種


找一些藉口來安慰自己


因為做壞事


我們有我們的天良在


這個天良雖然被矇蔽


但是它沒有失落


我們的惻隱之心時常會出現


所以你在做壞事的時候


你自己清清楚楚


既然良知沒有丟掉


是被矇蔽掉而已


我們都會良心苛責


不是不會的啦


再讓你是多惡的人


做壞事沒有那種會快樂的


因為一出世我們被灌輸的


就是人要做好事


做壞事就會受天遣


就會受自己良心的遣責


他該怎麼辦


他就會去找很多的藉口


安慰自己


認為說我這樣做是合理的


我沒有錯


這是不是每一個若是犯過錯


或是在要犯過錯之前


浮現了這個念頭


其實我們早就清楚


我們現在是壞念頭


我們現在準備要去做


我們也是都清清楚楚


你無法遏止你這種壞念壞行為


是什麼原因呢


就是我們會去找一些藉口


來美化說我這樣做是沒有錯的


這是自欺又欺人


這是通常一般


我們要犯過錯之前


絕對都有經過天人交戰的過程


為何我們的良知會戰輸


因為我們會去找一些理由


來補強安慰自己


難怪我們要做好要守善比較難


要腳步走歪曲比較快


因為我們很少去找很多藉口


來說我們應該去做任何一件


我們認為應做的善行


但我們就偏偏會去找很多藉口


來安慰補強


我們想要去做的壞事情這樣


若是像這種情形


顏回聽一聽他就說


這樣真的啦


我這一步又沒有用了


可是顏回他不知道怎麼搞得


就一直說要去諫正衛國的暴君


替衛國的這些百姓等於好像


將他們救出水深火熱的苦海中


的那種菩薩心腸菩薩的行願


很堅定這樣


因此他聽到孔子這樣跟他說


這一步行不通


他就說


既然我又不能裝得很慎重


臉上裝得很端莊


要不然這樣好不好


我換改成用軟的


我就表現得這樣委曲求全


反過來就是像衛國的這些百姓


在水深火熱中


伸手在跟顏回招手


菩薩啊來救我救我出離苦海


那一般


讀書人本來讀書的目的


就是要為民謀福利


讀書的目的是除了學做人


為民服務之外


不是拿來求官做的


讀書人做官主要的目的


也是要利益這些萬民


所以顏回他這種讀書人


聽到孔子這樣分析他竟然說


要不然我是不是能夠


表情裝得很委曲


我不要直接諫正他


我能夠借用這些古聖先賢


他們的生平來做比喻


說給衛國的國君聽


這是事實的


古早這些聖賢


他們真的有這樣做啊


我相信藉古評今


就算是有挖到衛王的臭頭疤


他也不敢定我的罪


因為我所比喻的


都是這些古聖先賢


他們生平的史蹟啊


他總是不敢推翻


這些古聖先賢吧


顏回他反應也不錯


他認為藉古來


再一個更無道的昏君


他都不敢去否認這些古聖賢


用古聖賢的比喻


來匡正衛王的思想與行為


顏回是想說這招穩通的


我拿古聖先賢來壓你


看你敢捉話柄嗎


你就捉不到了


因為這是事實的流傳啊


當然以顏回他現在這樣想


他這種計劃也沒有錯


必須拿出一番比較詳細的說法


這種說法他分三步驟


第一步就是內直者與天為徒


什麼叫作內直者


我們就是將它說回去先天


什麼叫作說回去先天呢


跟衛王說天生萬物


所以萬物真正的父母就是天地


是只不過在人世間


你做國王我做百姓


站在上天的角度


我們都是平等的哪


我們就像兄弟一樣


都是上天的子民


既然我們大家都是同胞的手足


要說什麼話我就應該很直接的


跟這些兄弟說就好了


我並不必這樣彎彎曲曲啊


我是發自於一種兄弟的親情


所流露的一種關懷


我也不祈求我說這些話


你稱讚我


或是說我說這些話


別人聽不下去別人批評我


我都不在意


我只是將我應該說的


就像那種小孩子天真無邪


那一般的心


這樣自然把它流露出來


這一步我說實在的也是好步


但是問題就是說


所面對的是那種花糊糊


他不照道理來的暴君


要不然用這樣比喻


從人世間放大到


天地是我們萬物的父母


四海之內都皆兄弟


做兄弟的當然有什麼話


就要很坦白說給兄弟聽


反而若是這樣彎彎曲曲的話


就虛偽了


我像小孩子那種天真


用這個角度


來比喻這些古聖先賢


來諫正衛王


我想他應該


想要生氣也找不到藉口生氣


何況說這樣應該聽得進去才對


因為時間的關係


我們現在第一步驟顏回的計劃


還有第二第三步驟


說完


孔子是不是會答應他到衛國


諫正衛王呢


這就等候明天大家繼續共修


才能夠了解


在此恭祝大家


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闔家平安


再見
標籤:
瀏覽次數:150    人氣指數:150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莊子南華經 第三十二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莊子南華經 第三十五集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