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莊子南華經】 第四十一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莊子南華經】 第四十三集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莊子南華經】 第四十二集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10.05.16  天氣:  心情:
摘自 縱談古今節目 菩提門‧顏進平師父 主講

Keying‧河洛語翻譯:芳瑜


諸位前賢大德大家好


多謝您們的愛護以及支持


又再度按時收看縱談古今


共修莊子南華經


今天是我們共修人間世


這一篇最後的一段經文


短短的而已


我先讀完它再來白話解釋


********


山木 自寇也


膏火 自煎也


桂可食 故伐之


漆可用 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


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


這兩行就是我們人間世這一篇


的結尾


所以你就知道


人間世這一篇主要要傳達的


就是那個無用之用


當然前面是在說


我們與國家主政者的


互通處世的方法


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政治化


而事實上呢


那也是一種內性調伏的工夫


我們的眾生知見


也能夠將它形容是


好像一個無道的昏君


他很專制


要這樣就這樣


我們那個清清楚楚的覺知


普照它


讓我們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


但這個無道昏君他就是很專政


他想做任何人也沒有他的辦法


所以我們清楚的覺知


也就是我們善良的本心


就被他踢到牆角了


忠臣此時對這個無道昏君


他只好就是無奈又再無奈而已


第二段就是順應


你不管是遇到無道昏君也好


或是不好的時代也好


在無道昏君的統治下


在世風敗壞的社會構造下


我們也是要生活


要如何生活


就是要懂得順


懂得隨順它


就像老虎你若是當面跟牠衝


我看我們是穩死不活的


你若是被牠追到了


讓牠野性發起來


我們的生命


我看就喪失在虎口之上了


可是你若是能夠了解


這隻老虎的虎性的話


慢慢的順著牠的虎性


我們人也有辦法調伏這個


那麼野性的老虎


所以順也是很深的工夫


我相信這幾天的共修


大家應該多多少少能了解一個


所謂的要如何順


在這個順中


又有辦法去做這一番的調伏


這樣才是一個智者的行為


差不多第三段這裡


在說我們不要逞強


有時候裝成沒有用


這是智慧的做法哦


最後面這裡再強調說


那個無用之用


好像這兩段它的經文內容


是這樣的


斧頭柄一樣它也是從樹木上面


取下來作為斧頭柄的


竟然我們拿著斧頭


去砍它們同類的樹木這樣


不只是這樣而已


不管你是從植物上面


提煉出來的油也好


或是從礦物上面


提煉出來的油也好


你點這個油


其實這個油會因為點火


而慢慢的燒完


等於油自己在燒自己


在我們人生的過程當中


我們時常所做出來的行為


就像我們是斧頭柄


我們與這支斧頭在砍的


是同類的樹木


我們也有很多行為


就像燈油一樣


它是在燃燒自己使自己滅亡


這樣說


或許有的人還無法感受到


但是道理有時候反而說得太明


你們就比較不會動腦


去衍生去剖白分析


你沒有經過你自己的剖白分析


那就不是你自己的體證


聽歸聽


那就好像一台錄音機一樣


錄音機錄更多的道理


那台錄音機也不會生出智慧


你不要變成錄音機


你應該將聽進來的道理


做你自己的分析與思考


經過你的分析思考之後


這些才是你的體證


那才是真實的


不要變成一台錄音機


只是在錄很好的道理


但是那台錄音機不會生出智慧


當然這一段他是要傳達


無用之用


好像他現在所說的桂樹


就是肉桂


桂樹就是因為能吃


所以才會引別人來砍它


不管是製造成藥也好香料也好


漆樹因為能夠做漆


所以就有人來割它


就傷害到漆樹它的生存


所以這種道理說出來給人聽


給我們人類


我們這些所謂的萬物之靈


去做一番的感受


植物就是因為有用


所以人家才會去取得它


它才沒辦法繼續生存下去


今天它若是無用


它就像神社旁邊那棵櫟樹一樣


能夠活好幾萬年


我們人怎麼不會記取這種教訓


為何要處處顯露你的才華


要表示你很有用


歷史上那麼多的故事典故


那種慘痛發揮才華


而招來殺生之禍的經驗


為何沒辦法變成你的見證


對你難道沒辦法產生


那種刻骨銘心的概念


就算你們過去疏忽了


現在收看縱談古今大家共修


由莊子為我們指出來


這個無用之用


有時候實在是很妙啊


當然這個人間世


他傳達人間世裡面這些


比如說用與無道昏君相處


讓我們變成了


調伏我們的眾生知見這顆心


的內性工夫


與要如何順這個時勢


用訓練老虎這一套工夫


來做比喻


你若是將老虎的野性激發起來


你就慘了


你若是懂得先清楚虎性


順牠的性


這隻老虎也會被你調伏了


再來就是說


我們現在人間世最後的結尾


也就是精神的地方


不要一直只是要顯現


自己的能力


亂顯現對我們是沒有好處的


需要顯現的時候也要顯現


這我必須要強調的


可是若在有用與無用的概念裡


因為我們被教育成


都要表現


大家不願意去做無用之人


所以才由這些悟者


他們來強調說這樣對嗎


大家都一直求表現出你的有用


而歷史上表現出這些有用的人


他們的遭遇


你們難道沒有去感受到


你們難道沒看到世間的人事物


很多就是為了沒有用


所以他能夠保全他自己的生命


能夠這樣傻傻地過日子


在此他強調無用


讓我們的眾生知見上


偏向於要表現的這種概念


做一番的中和


也就是說拉給它平均


你們大家都強調有用


我呢就來說無用的好處


讓你們在思想上至少能夠說


咦若是這樣只是一直要表現


我們的才華


也好像是不對的哦


何況說莊子舉證出


那麼多無用的好處了


這樣我們是不是不要一昧地


只是偏向於才能的表現流露


我們是不是應該


有時也稍稍裝傻一下


所以這句人生難得糊塗


為何人生難得糊塗


就光是要糊塗一下就很困難了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的眾生知見下


它的認為就是說


我們要精明


我們怎麼能夠糊塗呢


所以就是因為我們眾生知見


被灌輸認為說不能糊塗


所以連一個裝傻得一個糊塗


讓這個事情這樣傻傻地過


我們就很難


就是因為我們不願意傻傻地過


用這步傻傻地處理的方法


你的煩慮苦惱就多了一大堆


若是你真正會裝傻哦


我保證光是這個裝傻


就能夠替你化解


很多很困擾的事情了


道理在聽


你們絕對不能偏離中道的概念


不管是佛經也好道經也好


任何悟者他要傳達的訊息


絕對要以中道的概念


看事情要記得


一定要轉一個圓圈圈


不要妄執於自己的角度


的看法與見解


在實物上面我用這樣做比喻


大家能夠接受了


大家能夠知道真的啦


我站在這裡看是這樣


他站在那裡看是那樣


我看的也對他看的也對


但是偏偏


在說你所看到的東西的時候


大家就會產生爭論了


用聽的時候


你知道不繞一個圓來看


你所看到的


只是這個東西的一部份而已


他所看到的也是一部份而已


這個道理你們有辦法接受


你們也能夠意會哦


可是偏偏若在討論那個東西時


大家又是爭得脖子筋那麼大條


他說我看的就是這樣


我親眼所看的就一定是這樣


那個也一定說我看的也是這樣


世間爭論不斷就是因為


你們沒辦法這樣繞一個圓


或是把這個東西看成是一個圓


才有這種紛爭不斷也


以上是我們人間世裡面


莊子三種處世很好的道法


傳達給我們這些後生來應用


也希望大家要用它


才不會辜負了


我們這些古聖先賢他們遺留


那麼好的應世處世的道法


的那種慈悲心意


現在繼續我們就要來研究


德充符


什麼叫作德充符


簡單說就是說


我們應該如何做


才真正能夠符合所謂的


真正的道德


我們對這個符字


一般很直接就聯想到


好像道士在畫的那種符


其實過去所謂的符令


是國家的軍事很重要的時候


所發出去的符令


為何不叫作軍令而叫作符令呢


因為符是要兩個合在一起


這樣才能夠叫作符


因此若是有很重要的機密


所發出來的


就是傳達這個令令的人


拿著國君他的符令


去找另外一個


在他受任於要職的時候


就有將另外那一半交待他


就對他交待說


除了就是


跟你這一半合起來能夠符合的


那才是真正我要傳達命令


的使者


所以他們這種符令是一對的


合起來一定是密密的


絕對難以去做假這樣就對了


這樣國家重要的機密的傳達


才不會被人給模仿去了


所以符令符令它是一對的


就是一種符合


所以這個符字就是說


什麼才是真正符合於


充滿道德的德行


我也是一樣從經文裡面的研究


慢慢大家就能夠了解


這一篇為何叫作德充符


先來恭讀經文我再來白話解釋


********


魯有兀者王駘


從之遊者與仲尼相若


常季問於仲尼曰


王駘 兀者也


從之遊者


與夫子中分魯


立不教 坐不議


虛而往 實而歸


固有不言之教


9


無形而心成者邪


是何人也


仲尼曰 夫子聖人也


丘也直後而未往耳


丘將以為師


而況不若丘者乎


奚假魯國


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






常季曰


彼兀者也 而王先生


其與庸亦遠矣


若然者


其用心也獨若之何


仲尼曰


死生亦大矣


而不得與之變


雖天地覆墜


亦將不與之道


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






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 何謂也


仲尼曰


自其異者視之


肝膽楚越也


自其同者視之


萬物皆一也


夫若然者


且不知耳目之所宜


而遊心乎德之和






物視其所一


而不見其所喪


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常季曰 彼為己


以其知得其心


以其心得其常心


物何為最之哉


仲尼曰


人莫鑑於流水


而鑑於止水


唯止能止眾止






受命於地


唯松柏獨也正


在冬夏青青


受命於天


唯舜獨也正


在萬物之首


幸能正生


以正眾生






夫保始之徵


不懼之實


勇士一人


雄入於九軍


將求名而能自要者


而猶若是


而況官天地 府萬物


直寓六骸 象耳目






一知之所知


而心未嘗死者乎


彼且擇日而登假


人則從是也


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






**************


這一段經文就是說在說


一樣是魯國與孔子同故鄉


同一國的


有一位受到刖刑


什麼叫作刖刑呢


就是曾經犯罪被處剁腳


就是削足的刑罰


這個曾經受到剁腳刑罰


現在沒有腳的這位名叫作王駘


雖然名字稱為駘


可是在魯國孔子他的故鄉


他的知名度不但不輸孔子


而且跟隨在王駘王先生身邊


在學道的人


不比孔子的弟子更少


你們要知道哪


孔子當時在魯國是很出名的


而這位沒有腳的王駘


他竟然與孔子同一國


卻有辦法


在孔子那麼高的知名度之下


跟隨他學道的這些弟子


人數與孔子同等這樣就對了


所以孔子的學生常季


看到這個情形


難怪他會矛盾了


孔子是那麼出名知名度那麼高


不只是我們魯國的這些百姓


讚歎他而已


其它的國家認識孔子的人


也都是舉起大姆指來讚歎


大家也很希望


能夠跟隨孔子求取學問


誰知道在魯國有一個沒有腳的


竟然有那麼多人來跟隨他


所以他就將這個矛盾請教孔子


說這個王駘是一個


犯過法被人剁腳的受刑人


為何我們魯國會有那麼多的人


跟隨在他的身邊去那裡求學


而且弟子的數量


與老師您真正有相當


當然有可能王駘的學生


人數還比孔子更多


以常季在跟孔子報告說


我也曾經好奇到那裡去看


看看這個王駘


他是如何在教學生的


誰知道觀察他那麼久看那麼久


又更加產生矛盾的想法了


因為我看他的這些弟子


在跟隨王駘的身邊


也不曾聽到王駘


在說什麼樣深微的道法


不要說說深微的道法


甚至也很少看到王駘開口


這樣就對了


哪有這種教學生


也不曾開口在講道的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他這種用無言之教的方式


竟然有那麼多人會來跟隨他


我真正越看越矛盾


越感覺沒辦法理解


這樣就對了


說到王駘他的教法方式


在學生的面前


有時候根本連開口都沒有


也沒有各別與這些學生來討論


可是人家這些學生


去到王駘那個地方


雖然看老師沒有開口


也沒有跟他們在討論


人家他們每個人都感覺


去到王先生那裡


有很大很大的收獲


嘿他們的說法


更加使得常季產生矛盾


他自己在想想說


這不就是這些學生都有辦法


跟王先生用心印心


要不然不用嘴巴講


他們怎麼有辦法有所收獲呢


可是偏偏人家他的那些弟子


大家都說


他們去到老師那邊


都獲得到很多


內心都充滿了法喜


除了是以心印心之外


要不然怎麼能夠獲得


什麼樣的智慧的增益


這是常季他自己無法理解的


所以他才藉機會請教孔子說


這個王駘到底是何等之人


孔子聽到常季這樣問他


有時候你們若是注意的時候


你們會發現到孔子他很謙下


他時常若是聽到


別人在說某某人的時候


他不但不會去批評人家


他差不多都是讚歎


不但讚歎甚至他都時常說


我就是因為沒空


不然我很想要趕快去拜他為師


孔子曾經也跟七歲小孩子辯論


辯論到感覺


真正所懂的輸給一個七歲小孩


他也拜他為師哪


一個聖者


之所以能萬古受到萬民的敬仰


你看沒有相當的肚量


沒有那種廣大的心胸


反而是越謙下別人是越尊敬


你若是越裝得高高在上


我跟你說


那種的是能得一時的神氣而已


沒辦法萬世被人懷念


所以莊子他的南華經裡面


時常就會出現孔子


當然有時候你們看起來


表面好像在挖苦孔子


但是你若是睜眼一觀


又能夠看入南華經裡面


莊子等於實在是很讚歎孔子


這不能因為


我對孔子的印象很好


所以我就硬拗


你看孔子聽到常季這樣問他


問說


王駘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人


怎麼能夠那麼神秘


跟隨他的弟子怎麼能夠那麼多


孔子開口就跟常季應說


這個王夫子啊他是一個聖人啊


你看他第一句就讚歎王駘


是一個聖人


他不會像我們世俗人這樣


他曾經犯法被人剁腳


人家說仙人打鼓有時錯


腳步踏差誰人無


但這是在像孔子這種肚量


與這種智慧的人


才有辦法去接納的


我說實在的


能夠跟隨到王駘的這些弟子


我們也很欽佩


也應該讚歎他們說


他們這些才是明智的選擇


若是像我們現在當今


的一些宗教的信仰者


他們很迷信他所跟隨的師父


今天如果是一個


犯過國法被剁腳的


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就對了


你想會有人去跟隨他嗎


我們現在都只是看在外表


都沒有用很敏銳的觀察能力


去看所跟隨的這位老師


他內在的意境


是不是達到所謂的解脫的境界


或是說你所跟隨的這位老師


他所說的道法


是不是有使你的智慧慢慢增長


你遇到事情的時候


你有辦法冷靜下來


能夠一些事情越看越清楚


束縛越來越少生活越來越順


若是有具備這幾方面


你跟隨這個老師


才有辦法得到效益


若是那種動不動就說


因為要建什麼樣的道場


這個道場蓋起來


就是


以後要讓大家來這裡共修的


反正共修若是去談論到錢


不管他所說的理由


讓你們聽起來多麼的有理


這都可以跟這位老師的修為


做打折就對了


過去我也是希望建設一個


讓一些現在目前在別種教門


被成全這輩子清修或是出家了


認為沒有一個真正能夠讓他們


安穩修持的好地方


我就是有這種發心


所以就一直想要認真賺錢


為他們這些清修者


建立一個比較舒適的修道環境


起先的動機


確確實實是如此的發願


也真正向這方面認真在做了


但是


當我一年一年對道法的深入


過去的體悟


也比較有辦法穩定住


才知道我是沒辦法去起建一間


所謂能夠很安穩很清靜的道場


因為道場就是我們的心


你的心若是不清靜


再將這個道場


蓋在多麼偏僻的地方


那也不能稱為清靜的道場


一個真正向道法


投入你這輩子心血與你的意志


的這些同修


既然你們有那種毅力與決心


要走修道這條路


甘願過著單身生活


就等於連親情都在割捨了


哪還有什麼環境會讓你們產生


不安穩的那種心理呢


所以那種要建立安穩清靜道場


的概念


我現在完全都沒有半滴了


我認為這是庸人自擾


我也一天比一天更清醒


了解到我不是像天主教所說的


那種萬能的上帝


我的能力是那麼微小


我的能力是只有辦法發揮


照顧一小小部份的人而已


所以那種那麼大的願


是在一年一年對道法的深入後


一年一年地減少縮小


這樣就對了所以我為何會選擇


莊子的南華經與諸位共修


我相信很多人沒有接觸到


我們中國固有真正道家的思想


不是像現在民間信仰的那種


辦科儀法會的那種道教


不是的


真正的道家思想


你們聽完之後


我相信對於佛法也好道法也好


應該能夠又有一份那種


更加正確的方向可作為指標


所以只是以孔子第一句


回答常季說


那個王先生喔


不可以說王先生要說王老師


他是一位聖人啦


你看聖人就要別人來稱讚你哦


不要自己自稱的


因此我能夠證明


孔子從來沒有自稱


他是一個聖人


他是我們中國人由衷讚歎他


推為至聖先師


所以他受之無愧


你看他回答常季頭一句話說


這個王老師他是一位聖人也


我才準備要到他那個地方就教


也就是我才準備要去拜他為師


你怎麼說王夫子他不如我呢


你千萬你不要這樣說


若是認真論


我希望我們魯國全國的國民


都應該去跟隨這個王夫子


而我是準備要率領全天下的人


一起到王夫子那裡求學


他希望魯國全國的百姓


都皈依在王夫子的教法之下


他希望全天下的人


每個人都能夠跟隨王夫子求學


常季聽到孔子這樣回答他


常季他也了解老師一向很謙虛


很樂意讚歎他人


可是常季他在他自己的感覺裡


他是認為孔子一定是勝過王駘


不然他怎麼會去跟隨孔子求學


而不去跟隨王駘呢


所以孔子這樣說


作為孔子弟子的常季


他是絕對不接受的


所以他絕對也有他的意見


這是我們人知見下的慣性


就像我們節目裡面時常在說的


你若是選擇信佛教


你就認為


你所選擇的是最正確的


你所信的是最至高無上的


但是你在佛教裡面哦


信華嚴的


他就認為華嚴最至高


信妙法蓮華經的


也就是天台宗體系的


他就又說


妙法蓮華經才是經王


若是信般若經的他們就說


佛祖說般若的時間


一輩子用最多的時間


所以


般若經才是佛祖精神的代表


信阿含的說


這個比較原始這個比較原味


剩下的大乘佛法


那不知道是什麼時代


去造出來的東西


你看一樣是佛教


就有這種無法共融的情形產生


所以常季他這種概念


是人之常情


因為時間的關係


我明天再來跟諸位報告說


到底常季他又是用什麼角度


來看王駘來批評王駘


在此恭祝大家


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闔家平安


再見
標籤:
瀏覽次數:52    人氣指數:52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莊子南華經】 第四十一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莊子南華經】 第四十三集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