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6,269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莊子南華經】 第四十三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莊子南華經】 第四十五集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莊子南華經】 第四十四集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10.05.16 天氣:
心情:
摘自 縱談古今節目 菩提門‧顏進平師父 主講
Keying‧河洛語翻譯:芳瑜
諸位前賢大德大家好
多謝您們的愛護以及支持
又再度按時收看縱談古
共修莊子南華經
一樣我也是先恭讀經文
然後再來白話解釋
*****
仲尼曰
自其異者視之 肝膽楚越也
自其同者視之 萬物皆一也
夫若然者 且不知耳目之所宜
而遊心乎德之和
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
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常季曰 彼為己 以其知得其心
以其心得其常心
物何為最之哉
仲尼曰
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
唯止能止眾止
受命於地 唯松柏獨也在
冬夏青青 受命於天
唯舜獨也正
在萬物之首 幸能正生
以正眾生
夫保始之徵 不懼之實
勇士一人 雄入於九軍
將求名而能自要者 而猶若是
而況官天地 府萬物
直寓六骸 象耳目
一知之所知 而心未嘗死者乎
彼且擇日而登假 人則從是也
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
************
這一段就是孔子繼續跟常季說
王駘他的修為與境界
為何他那麼讚歎他
為何他希望全天下的人
都能夠歸依在王駘的座下
跟他求學
他說一般我們人都是很我執
都是以自己所站的角度
來看事情
如果心有所分別
每個人執著於所站的角度
所看的東西就變成一種爭論
其實要說對全部都對
因為他的角度真的看過去
他們所看的物
所顯現在他的面前的
確確實實就是這種形體
可是我們世俗凡夫思想與行為
一直都沒辦法達到圓通的原因
就是受到我們這種我執
而矇蔽了我們沒辦法看清楚
人事物的實相
所以你若是執持我執
你看一個東西
其實肝與膽它們是相連的
距離很近
問題就是說
你就以你自己的角度來看
每個人都執持自己的我見
也就是自己的角度
肝膽本來是相連的
被你們論下去之後
卻變成好像楚國與越國
兩國離得那麼遠那一般
這是我前面就有形容過了
除了大家去看一個圓
不會爭論之外
只要那個東西不是一個圓
我們站任何一個角度
所看的所形容的
絕對不是這個東西的實體
這我已經在前面
有很詳細跟諸位形容報告了
我相信現在這樣說一下
大家有辦法了解孔子跟常季說
肝膽是那麼近的東西
但是因為我們的我執
論下去之後
就好像楚國與越國的距離
那麼遠
如果我們若是能夠
都站在同樣的角度
就沒有爭論了
因為角度都是一樣
看過去的東西
兩個所畫出來的一定是符合的
簡單說是這樣形容
可是這句話要再更深入
將諸位引導進去意會
就是說如果我們的心境
若是都能達到齊一就對了
萬物就變成一體了
今天我們的眾生
為何沒辦法看萬物為一體
就是因為我們沒有齊一的心
這個道理是一樣
眾生的心若是齊一
萬物就是一體
眾生的心若是有所分別
萬物就有所差別
可是王駘王先生人家他的境界
就是已經達到萬物齊一
看過去都是一樣的
所以這句生命共同體
是一句很深的法語
本來在道法上面才有人談它的
也沒有那麼流行
前陣子
由我們前總統李登輝先生說
世間是一個生命的共同體
這句突然間就流行出名起來了
可是出名歸出名
也沒有人真正用這種
生命共同體的心境
去與這些萬生萬物合而為一
今天你若是有這種概念
你就不可能去傷害萬物了
因為傷害萬物
就等於傷害你自己
我們與它們是共同體的哦
大家若是有辦法達到這種心境
世界哪還有紛爭可言
世界是不是頓時就變成
佛國淨土了
所以這句
我說是很不得了的法句
在台灣
前陣子大家都聽過這句話
問題就是大家都沒有這種概念
這就是我已經透過大眾媒體
傳達了這些聖者
他們遵守大自然法則
而跳出了煩慮苦惱的束縛
的方法
我做這樣的傳達
已經那麼長的時間了
有的同修大德從我的節目開播
可說是沒有缺席
都很認真在共修
問題就是說
光是連一句那麼簡單的
生命共同體的概念
你們就沒辦法把持住了
所以再聽更多的道法
有什麼用呢
這如果不是說有太多太多
真正支持愛護我的同修們
他們的這份支持與愛護
讓我懷著感恩的心要做報答
我說實在的
若是要說這是職業的倦怠症
也可以啊
但是我從來沒有將講道
將它當成是職業
我是將它當成是我應盡的義務
但是這種用應盡的義務
也是我的興趣
說完我自己會有歡喜心的工作
這樣常常說常常說…
沒辦法得到一點點效果的回應
你想我怎麼不會有挫折感呢
因此我真正隨時都有那種
我到底難道一定要繼續這樣
說下去嗎的那種念頭與心態
我若是一講到這個
今天的電話就鈴鈴叫了
一些師兄師姐就一再鼓勵
叫我無論如何一定要堅持下去
就是因為你們的鼓勵
要不然我說實在的
在此一直在做努力的傳達
而沒辦法獲得這個效應
你想我怎麼不會有無力感呢
所以我希望今天說到
生命的共同體
這句話因為是總統說的
所以
一下子全國大大小小都知道
若是憑我不管是透過電視也好
或是電台也好
再給我奮鬥十年
要將一句法句炒到
全國的這些父老兄弟姐妹
大家都曾經聽過
那是真的就像登天那麼困難
所以照道理我們李先生
既然他曾經這樣說過
退休之後準備要去傳道
也希望
他常常說像這方面的法句
大家懂有聽過要將它掌握起來
真的你若是有這種同體觀
你就馬上完全從這些煩慮苦惱
的困擾裡面解脫出去
道理真的不必聽很多
只要你要用
一句就有辦法讓你開悟解脫了
你若是不用
再給你千經萬典就對了
你再怎麼聽
就算給你聽得懂
你不去做也等於有聽沒有用
你說對不對呢
說到萬物是一體的
這是在說它的理
若用我們佛家能以所謂的佛性
作為同體的說法
不管是你不管是佛性
它的意思完全都是一樣的
我們中國說一理通萬里就徹
既然一理通萬里就徹
這個一理就是
一切事物都有的都具備的
我們佛家說含靈蠢動皆有佛性
這也是在談這個理
若是要說給大家聽得比較懂
一切人事物
不外是陰陽的和合物
不可能孤陽也不可能孤陰
因為
除了陰陽一體才有辦法存在
這個概念
我希望大家把它確保起來
你們感受得到的
不管是有形無形能存在下來的
它一定是陰陽一體
不可能孤陽也不可能孤陰
所以我們道家說
一陰一陽之謂道
若是用道來代表我剛才所說的
佛性也好一理也好
這個一體的實相不外陰陽對待
既然宇宙萬象存在的條件
就是必須陰陽一體不能去割捨
這個道理在我的節目裡面
可說是三五天就論一次
論到都讓我說得
自己會感覺不好意思了
我不知道諸位聽完
是不是也會不好意思
說顏先生天天在說
為何我沒辦法
應用在我的日常生活當中呢
讓別人變成一直唸
在那裡一直論這樣
拜託一下啦
這個概念把握住
這樣你就不會去做所謂的選擇
不要選擇就沒有煩慮苦惱
不要選擇你的心就不會受打擾
這樣是不是很簡單呢
學道就要怎麼打坐
怎樣什麼方法
哪有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
你只要要應用它
一句話就有辦法讓你開悟
一句話就有辦法讓你解脫了
差別就是要知行合一
知道不去做真的沒有用
所以王駘他就是了解萬物一體
也就是萬物一理
萬物皆有佛性
萬物是陰陽的組合體
不能單取陽或是單取陰
人家他這個概念把持住了
所以說一切的這些人事物
都沒辦法打擾他了
因為他已經不做什麼
是非得失的計較了
是與非他都完全包容起來
他已經不會用感官去分別
善惡是非了
因為懂得這個道理
若是要再做陰陽的分別
這樣你真正頭殼壞掉了
我一而再再而三
將萬物的實相向諸位報告
報告若是用數學的代表
就是不知道說過N次了
到底多少遍我自己也不知道了
問題就是說
這樣說
為何大家要繼續做利害得失
的選擇呢
怎麼還要去做這種愚癡的行為
怎麼不要像王駘王先生
他已經不用他的感官
來辨別是非
他不去做好壞的選擇了
所以難怪他能夠
一心遨遊於太虛之間
不受一切外境的束縛
他就是已經有辦法
將萬物看成一體了
所以萬物的所謂
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
的實相他都看清楚了
所以萬物哪有可能有所增減
它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
既然他看到這種實相來了
你想他有沒有腳
對他有絲毫的影響嗎
相信大家若是聽到這裡就了解
王駘
他雙腳好好他也叫作王駘
他沒有兩隻腳
也不會有損他的修為與德行
說到這裡我說實在的
常季的我執我見實在還是很重
人家孔子這樣跟他解釋了
王駘他不會去在意他有沒有腳
為何他不會在意呢
因為他達到這種境界了
但是常季他就是還不信服
他說我看王先生
若是他個人的修為
我是絕對欽敬他的
而問題就是說
他只不過也是以他的知識
去覺悟到
我們的心是瞬息萬變的
這個妄念是不曾瞬息停止的
他去調伏這顆心
讓這顆心能夠處在那種
清靜祥和安定的境界
這對自己的修為來說
真正讓我沒有話說
問題就是說
像他這種獨善其身的人
哪還有那麼多人會要跟隨他
就是學生有所矛盾的地方
當然常季的意思
你若是有那麼好的才華
應該是很廣大像釋迦牟尼佛
或是像孔子那一般
要四處去推廣你所體悟的道法
利濟更多的眾生這樣才對
這也就是我們中國最原始
所謂的菩薩與阿羅漢
的看法與爭論
所以我一直在節目裡面
跟諸位提醒說
我們的大乘佛法
是不是很像我們的儒家思想
過去所謂的原始佛教
這種頭陀行的生活
也就是成就阿羅漢
與道家思想是不是比較接近呢
這就是大小乘的爭論了
現在常季由孔子這裡
了解王駘王先生他的修為境界
已經那麼高了
這一點他有信服他
問題在大乘佛法
利人利己的儒家思想裡面
他認為說你修得那麼高
好東西不跟好朋友分享
這樣你是屬於自私的
像你這種人
哪有那麼多人會跟隨他學道呢
這是他一直不了解的地方
孔子又變換一種比喻的說法
他想說
常季跟你說這種文言文
你好像聽不太懂
不如就像顏進平在說法
他很愛用比喻的
這樣別人普遍聽得會比較清楚
也比較好掌握
所以孔子就用比喻的了
他說
我們人不可能站在湍流的溪邊
去照水影
過去哪有鏡子那麼方便
我們若是要看自己
當然不可能去站在湍流的溪邊
去照水影
若是要照水影
就一定會去找那種靜止的水面
來照
這樣才會清楚
大家要了解哪
靜止的水
它是不要求我們到它的旁邊
照水影哪
我們要去找靜止的水照水影
是我們自己願意的
不是這個靜水跟我們招手
叫我們說要照過來我這邊啦
你看孔子用這樣做比喻
比喻得看有多美啊
他說
眾人主動去找這種靜止的水面
照水影
這是理所當然啊
他用靜水來形容王駘王先生
因為我說實在的
他的心已經靜若止水了
所以用這種王駘的心境
好像止水那一般
能夠不必套用文言作為教法
大家去到他的身邊就有辦法
很清楚照出自己的水影
這種的比喻與形容的意境
實在是有夠高
所以王駘他就像止水那一般
他有辦法照自己
也有辦法照眾生
孔子他在教學生就是那麼仔細
這樣比喻實在是已經是很白了
他還怕這個鐵管的常季
還不信服
他不是為了自己
要給他的學生來信服
是希望常季對王駘王先生
要有那種敬心
所以他才繼續說
跟你舉一個例子
一切的樹木它都是受命於大地
就是說一切的樹木若是要生存
最基本的就是要依附在
大地之上
它的生命就是等於大地所賜的
其實地不是個別的地
一定與天要包括下去
因為若是只有地沒有天
這些樹木就沒辦法生存
就死翹翹了
這也符合我剛才所說的
一定要陰陽相對待
這樣萬物才有辦法生生不息
但是說法就是說
樹木它受命於大地
這是這樣說大家就聽得懂了
不要再感覺
沒有天有地
樹木就一定會生長嗎
有辦法生存嗎
這是沒有錯
所以我還要接後面再解釋一下
那麼多樹木都稟天地
而生命能夠生存下去
獨獨只有松柏就對了
松與柏它就是得到天地之正氣
所以不管冬天不管夏天
也就是不分四季
它的葉子隨時都非常青翠
可說是四季都是這樣青青的
這個生命力都是呈現出這種
欣欣向榮的氣息
為何一樣都是樹
有的春天到才開始發芽長葉子
夏天過秋天來
它就開始轉紅轉黃枯乾了
到了冬天就掉光光了
它這就是沒有稟到天地之正氣
所以孔子以樹木的松與柏
來比喻說
它們為何能夠四季常青
就是因為它們稟受天地之正氣
所以才能夠保持
四季都那麼有生命力
這樣青青的
若是我們時常在稱讚所謂的
有道明君
我們上推就是堯舜
堯舜在當時被稱為聖天子
就是聖人在治理天下
所以萬民稱堯舜為聖天子
有那麼多的帝王
為何萬民獨讚堯舜
若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和樂利
大家都形容說這是堯舜之天
用堯舜來做代表
就是因為堯舜兩帝
他們稟天地之正氣
所以就是因為他們有這份
稟到天地的正氣
他才有辦法去正萬民
而來成為萬民的首長
也好在
因為他們有稟天地之正氣
才有辦法去正萬民正萬物
萬物才受正於天地之正氣
這簡單說就是這句
正己之性以正人之性
這也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之處
四書裡面大學開章明義說
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就是正己之性而正人之性
也就是你要行菩薩道
你先要利己
也就是先明自己的德
才能夠去親民
你自己沒有體證
你要如何去利益群生
所以你也是要先自利
也就是自己自修有所體悟之後
你才能夠出去服務群生
所以先明自己之德
然後才去親民
但是現在的菩薩精神
已經降下來說
只要你有那種願心
不管你有沒有體證
你就是儘量去宏揚
大家認為好的道法
若是站在眾生的角度來看來說
這都對也都需要鼓勵與讚歎
若是要站在道法的角度來說
這又要強調說
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有時候好意也會害死人
又不是好意
它做出來的它就是好的
你們表面上看起來是好意
問題就是說
你自己也是一知半解
你沒有自信的東西
你就將它說得那麼好
希望別人的接受
這種的能夠將它說成是好意嗎
因為有可能
你叫別人接受的東西
是會害人的
你自己不知道好壞
竟然糊里糊塗
只是一昧要表現所謂的好意
這是不對的概念
也希望大家能接納我這種說法
當然我這等於是與現在目前
大乘佛法在鼓勵行菩薩道
好像有所衝突
可是我是站在道法上面
我必須要如實說
也就是要說老實話
不可以虛偽
其實我內心事實上就是認為說
你們沒有體證就要出來宏法
有時候你一句話誤導很多群生
讓人誤入歧途
這怎麼能夠將你看成好意呢
所以我盼望所謂的行菩薩道
你們還是按步就班來
先利己然後才有辦法利他
這個利己利他
我不要說自己開悟之後
自己有所體證才出來弘法利生
我以一般
我在說不管是以東西或是錢財
來幫贊他人
這也要配合這句量力而為哪
有時候你一發心起來
沒有衡量自己的力量
超出你的能力範圍
本來幫贊別人
助人能夠獲得快樂之本
但是為了你沒有遵守這句話
助人也得要量力而為
搞一個卻變成了
你生活上的一個負擔
負擔若是短期間裡面無法解決
你會為了你所做的善行
起煩惱心
若是為了你所做的善行
而起煩惱心
你所做的就等於真正不值得了
所以量力而為也就是說
要先利己
自己顧得好了
你才有能力去照顧別人
這是最基本的
也好像我們的通俗語言
我們時常聽到的
第一腹肚第二才佛祖
也就是說自己肚子能飽
你才有辦法幫忙別人
這聽起來好像比較自私
但是這是最符合於人性
也是最正確
不會產生煩惱心的服務
這樣才對
不要事情做一做
才在那裡懊惱後悔
這樣就可惜了前面所做的
這樣就很可惜了
所以所謂的
大乘佛法與小乘的思想
不是後半段佛教傳入中國
才有這種爭論的
在老子莊子他們的時代
就有那麼多不同的看法了
而儒家思想是屬於大乘佛法
王駘這是屬於好像比較阿羅漢
問題就是
人家他有先盡自己之性了
所以他能夠使別人也盡性
他有自利了
他一切的行為
都能夠很簡單就利他
他就像一面止水
能夠給別人照照清楚你自己
所以過去我一再強調說
沒有所謂的大小乘之分
這在王駘的身上
孔子的說法裡面
也能夠獲得見證了
哪有分大小乘
自利其實就是在利他
你都沒有出去宣揚
你看
大家都會自動去找這個止水
不必就要這樣去敲鑼打鼓
你若是沒有那種德行
沒有那種真修實煉
你久來也會像前陣子宗教掃黑
的那幾個
雖然法律沒辦法定他們的罪
他身邊也還有那麼多的信徒
問題就對了
你們大家能夠慢慢看他
他們久來也是會被人看破手腳
因為他們不是真材實料
像王駘這樣靜靜的
你看
他的弟子竟然與孔子一樣多
甚至還超過孔子
他說
王駘就是因為他懂得修養自己
確守萬物的宗本
他修養自己確守萬物的宗本
所以眾人自然去歸順他
這是天經地義很自然的事情
他說
大凡有辦法保守我們的根本
的天性
他就一定有一種眉目
給別人看得懂
就是沒有達到那種境界的
你們仔細看他
也是能夠看破他的手腳
有真材實料的你仔細看他
其實也看得出來的
是只不過你們迷信
你們甘願用蜆仔肉
將你的眼睛糊著
去做那種盲目的信仰
孔子他就指出
這個是不是真修實煉
他的眉目要如何鑑定呢
他說生活不會有恐懼不會害怕
就是一個真正的解脫者
一個生活安穩不驚慌的人
他才是真正真修實煉的開悟者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
明天我再來解釋
為何孔子用這句話說
不害怕就是真修實煉
這才是真材實料
什麼原因
明天再繼續共修
再見
標籤:
瀏覽次數:
61
人氣指數:
61
累積鼓勵:
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莊子南華經】 第四十三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莊子南華經】 第四十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