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莊子南華經】 第六十一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莊子南華經】第六十三集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莊子南華經】 第六十二集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10.05.16  天氣:  心情:
摘自 縱談古今節目 菩提門‧顏進平師父 主講

Keying‧河洛語翻譯:芳瑜



諸位前賢大德大家好
多謝您們的愛護以及支持
又再度按時收看縱談古今
共修莊子南華經
上集我說到泉水若是乾掉
水窟中的魚集合在一起
他們都會互相吐沬
來保持這些魚群的濕度
因為魚若是失去濕度
就一定會死掉
這種情形讓人看起來
好像魚很互相
問題在我們南華經上面
這一句說不如相忘於江湖
我昨天說
這一段絕對要好好探討
若是將這些魚比喻成我們人類
我是感覺很恰當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人類在共生的構造下
所呈現的就是非常真實的一種
生命共同體
人與人他的關係是那麼密切
就像我們人身上的細胞一樣
其中某一份細胞若是突變
變成癌細胞的話
是危害了我們的生命
我們就應該要有這種概念
這樣才有辦法呈現出
大家需要互相相親相愛
因為傷害任何的眾生
就是好像拿針刺自己一下一樣
這種概念若是大家都有的話
這個世界是不是就呈現出
一片的祥和
就不會有所謂的鬥爭
沒有所謂的這些互害的行為
來產生了
而人類不是這樣的哦
人類若是到了像這些魚
泉水已經乾掉了
大家也能夠呈現出
像這些魚群互相吐沬
來互相維持生命
看起來好像很相親也很相愛
大家都有互相在關懷
到了這種處境人類也是會
就像我們現在台灣
有很多很多的慈善團體
慈善團體的組成
都是樂意要去幫忙
需要幫忙的人
這我為何會用現在目前的
這些慈善團體
以及大家如果在媒體上面
有看到一些可憐需要幫忙的人
大家都很樂意伸出援助的雙手
看起來所呈現的
是像現在泉涸之後的這些魚
牠們互相吐沫互相幫忙的情形
是一樣的
我這樣說
或許大家還摸不著頭緒
今天社會會有這些
需要幫忙的人
是誰造成的
我就有將這個實相
向諸位報告過
天生萬物以養人
地球上居住六十幾億的人口
天地就一定有辦法生養
支持六十幾億人類生命的物質
絕對有辦法的
今天世界上每一天都有人
因為沒得吃而餓死
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有很多人他貪心
有很多人佔了很多人的份量
所以這些不足
這些需要人幫忙的人
是因為這些多出來的人
他們擁有太多了
所以這些拿出來多出來
的這些東西
本來就是屬於這些不足的人的
這種理論當然在現在這種時代
是沒辦法被接納的
但這是實相哦
我只不過是說老實話而已
你們若是能夠接納
我所說的老實話
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很樂意
將你不小心擁有了太多
這些多出來的
拿出來還給那些不足的人
我是說「還」哦
所以在這種「還」的過程
不要執著有功德相
你多出來的是使別人不足
等於是你多佔別人的
所以拿出來這是應當的
並沒有所謂我拿出來幫忙誰
要有這種概念
才是真正所謂我們佛家
一再鼓勵做布施
需要正確無住相的心態
這是實相
將實相說給諸位聽
大家才不會去執著
執著說
我拿什麼東西出來幫忙什麼人
在實相之下
你是「還」給別人而已
因為你多佔了別人的
我也知道啦
知道這種說法
有的人聽起來
就是感覺還怪怪的
問題就是老實話本來就是
比較難以讓人接納
慢慢啦
慢慢你就能夠發現到
這是真正的實相並不是假的
所以老子用泉水乾涸之後
魚在這種困境之下
他們會互相吐沬來互相維持
表面上看起來
好像是非常互利與互愛
問題大家怎麼不要
讓大家都能夠自由自在不欠水
可以不要那麼相親沒有關係哦
因為每個人都不欠
所以不必所謂的有這種互利
互相吐沬來支持生命
的這種行為出來
今天我們這個世界
若是人類不要搞到
有某一部份人欠水的話
就不必在那裡表現出吐沬
來互相維持生命了
我這樣說諸位不知道聽得懂嗎
不要讓它失水了
在莊子他的角度在看
大家不要製造讓別人不足
這樣不必親沒有關係
寧可大家都不要親
不要有互相幫忙的這種行為
但是大家都沒有那種生命
沒有那種生活困苦的情景產生
大家都在大海裡面自由自在
你游你的我游我的
雖然看起來都不親
但是大家都很自在
所以這個比喻
我必須用這種角度來切入
將這個實情來向諸位報告
多出來的是我們去佔到別人的
就像團體大家要用餐
所煮的這些飯所準備的菜
就是這些而已
但你就是貪心
人家本來一個人吃一碗
你一個人就盛了四五碗
一定有兩三個人他沒飯可吃
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你多出來的這兩三碗
你捧給別人吃這是應該的
因為這本來就是他們的
是你排在前面你這樣趕快多盛
所以你多出來的拿出來
是應該的
大家沒有怪罪你貪心
這樣已經是不錯了
你還要說
你今天有得吃是因為我的關係
所以你欠我一碗飯
說這種話是不是很厚臉皮
因此
我跟莊子所採取的角度一樣
我寧可台灣
沒有那麼多的慈善會
沒有那麼多這種要行善的團體
我希望台灣
沒有那種需要幫忙的人
因為人心不足大家都貪
大家也用心計較在設法要如何
將別人口袋裡面的錢
掏到自己的口袋裡面
不足是你家的事情
若是不足的話
我還可以扮演是大善人
再拿說啊這是我幫忙你
而我得到好名聲
這些都是不實際的
這些都是虛偽的
我寧可說
台灣沒有那種需要幫忙的人
大家不要貪心不要互搶
問題這樣說或許我說實在的
也難怪別人接受不下去
也有接受不下去的原因
因為他們要吃不討賺
當然他們比較少他們比較不足
這難道說我們需要給他嗎
在知見下有所分別
當然我若是要順眾生知見
有的實在是要吃不討賺
所以他可憐這應該的
這是他自做自受的嘛
我不同情他不幫忙他
也沒有人會說怎麼樣
知見下的看法的想法
是這樣沒有錯
但是在道的面前
是完全的一種平等
沒有那種所謂的特別努力
或是特別懶惰的
就因為我們自己去設定了
所謂的勤勞
才有了所謂的懶惰
就是因為有人表現了很積極
就有所謂的消極懶惰的人產生
反正道理就是這樣
一時無法接納的好的道理
一時聽到就感覺很有理的
我跟你說
那都是一般知見下
做選擇之後的有理
那絕對不是真理的
就像最近有一支廣告
拍得我感覺非常的好
就是一個做父親的
到一間專門在賣年輕人的店
去買東西要送他兒子就對了
現在小姐若是拿這個東西起來
他的父親若是說嗯不錯
那個小姐就收起來了
他拿了好幾個東西給他
這個做父親的都說不錯
為何這個女店員
聽到這個歐吉桑說不錯
他那個東西就馬上收起來了
後來拿一個東西給他
他說嗯這奇怪哦
這個東西很奇怪
他就說這樣對了
害得這個做父親的人楞住了
想說為什麼我說不錯的
你都收起來
我說我在考慮的在猶豫的
你卻說這樣就對了
他後來說了一句話
你若是感覺對的
你的兒子就不要了
就要你感覺你感覺無法接受的
就是你兒子要的
我看到這個廣告
我真正能夠會心一笑
這樣就對了
確確實實
這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店員
因為
現在的L世代與Y世代的思想
就是等於完全背道而行了
L世代認為好的
Y世代絕對不接受
所以你若是說不錯
Y世代就不接受了
你若是說嗯好嗎
就是Y世代要的
就是Y世代要的
所以這支廣告這樣拍出來
我感覺裡面真真正正所呈現的
確確實實就是正確的道理了
我剛才的比喻符合於這句話
與其譽堯而非桀也
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若是要讚歎帝堯而來批評桀紂
不如也不要去稱讚他
也不要去批評他
為什麼稱讚帝堯
我們是認為正確的
而批評無道昏君的桀紂
我們也是認為對的
我這能夠用剛才我比喻的
那個廣告
站在他父親的時代與他的知見
他要買給他兒子的東西
他認為說適合他
這是他父親認為他對
在他的知見下他認為說
他穿這雙鞋子他用這個東西
他認為對的
但是現在Y世代的小孩子
與父親已經有好幾條代溝了
你認為我穿這個好
但是我穿出去
會被這些在一起的朋友笑
說我那麼落伍那麼古巴
去選擇這種那麼老氣的東西
所以在做父親的角度
他認為這樣對哩
在做兒子的這個角度
他認為這樣不對哩
到底是誰對誰不對呢
難道說
帝堯他都沒有什麼樣的過錯
難道說
桀紂他都沒有什麼樣的好處
或是有什麼樣的建設
我保證帝堯他有好中壞
我保證桀紂他絕對有壞中好的
所以世間的實相
今天你們如果能夠用我時常
在強調的陰中包陽陽中包陰
不要去做選擇
就是符合於
現在莊子他所傳達的
要稱讚帝堯要批評桀紂
這都不必啦
這都把它包容起來
這樣才有辦法合乎於
那個無所不包容的太虛之道
今天我們的心境
我們要恢復我們的本來
我們的本來就是太虛
我們的太虛是無所不包的
是清清靜靜的
今天我們的心境
也是能夠像太虛那一般
我們的心境
若是對一切萬生萬物的包容
不做選擇
它是非常清靜的
今天你若是聽到這個道理
你馬上放廣你的心胸
不做選擇的包容
你已經恢復你的本來了
這不必透過所謂的修道
不必在那裡研究什麼藏經
你頓時一步超入太虛之境
你就恢復你本來的真面目了
所以道理我一再在強調
不必聽很多
不必這樣花費很多的時間
去鑽研這些經藏
這都是在浪費我們的生命
浪費我們修道的時間而已
真真正正好的道理
一句兩句將它拿起來實踐
就有辦法所謂一步可以登天
你若是不去使用它
你精通於經律論三藏經典
也是凡夫一個啦
只不過在跟別人論經論的時候
比較佔有優勢而已
對於智慧的增長
心胸的廣大包容
無所助益啦
也盼望我這段時間
用我們中國固有的傳統
清靜無為的老莊思想
再做更深入的一種
陰陽造化的掌握
也會讓你們有一種感覺認為說
在過去在共修的過程當中
我好像比較偏重於所謂的
老莊思想
我向諸位報告啦
這絕對沒有所謂的
偏向於老莊
或是偏向於釋迦牟尼佛的教法
只要是開悟的智者
他們所發現到的道理
是絕對一樣的
這些道理
絕對不是釋迦牟尼佛的
也不是老子莊子他們的
甚至於他們所說的道理
我們大家也都知道
也不是說他們所發現的
我們都不知道的
就像死生命也
就好像日月
要說日夜這樣交替
這種構造而已
生老病死我也是時常跟諸位說
就像春夏秋冬
這難道說就要特別去發現嗎
這都是
隨時在我們眼前的真理啊
他們所發現的是這樣
我相信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
他就是發現了大自然的法則
發現那個最簡單的
所以再來他的思想他的生活
就已經變成最簡單的了
一點點都不複雜
那個簡單就是一種輕鬆
就是一種解脫
我有辦法形容的就是這樣
因為他發現簡單
所以他的生活就變成簡單
思想也變成簡單
簡簡單單就不複雜
就沒有這些
煩慮苦惱傷腦筋的問題
今天我們眾生
為何會十之八九不如意
會煩慮苦惱會一大堆
就是因為
我們眾生要求得不平凡
沒有一個人要去簡單
大家都要弄得複雜
包括聽道理也是一樣
要聽那種聽完就要再用腦
去這樣做很深的思考
接著又思考不出什麼
人家說這樣有價值
簡單才是真真正正的有價值
大家都在求不平凡
在求複雜的時候
換我們來反操作
我們來恢復平凡
我們來求簡單不要複雜
所以修道是逆行的
與眾生是走不同方向的
眾生是在求複雜求不平凡
修道是走向不一樣的方向
是要走向簡單要恢復平凡
若是與眾生所走的目標一樣
眾生在追求名追求利
他追求名與利的目的
就是要讓自己的生活很舒適
也就是所謂的榮華富貴
過他認為這樣是好的生活
你們現在在唸佛啦
表面上說在修道啦
是追求要做佛
要追求到某一個淨土世界
過著那種清清靜靜極樂的生活
這與追求名與追求利
有什麼不同呢
都是一樣的
既然佛與極樂世界
變成了你的一種希望
這也是一種慾望哪
那與名利有什麼不同
但是這些自認為他是修道人的
他們在笑說人家這些世俗凡夫
一天到晚只在追逐名與利而已
他們都沒有看自己
他們是將名與利的名相
換成佛西方極樂世界而已
動機與慾望都是一樣的
所以這些自認為
他們是修道人的人
他們這是五十步在笑百步
說有夠沒膽的
這樣就跑得那麼快
他也是跑哪
是跑五十步而已
他在笑那個已經跑一百步的說
喔這樣隨便的事情而已
那麼沒有膽跑得那麼快
自認為自己是修道人的
這種人最難相處最執著
最會只是看別人的缺點而已
都沒有看到自己的缺點
這是我不知道第幾次說
那種自認為修道人的人
是最難相處的
我寧可跟一個種田的歐吉桑
做朋友聊天
我也不愛跟自認為是修道人的
說任何一句話這樣就對了
所以你們就知道
我實在是很痛苦啦
我的痛苦是因為要接觸很多
自認為他們是修道人的
就是因為他們自認為
他們是修道人
所以他們特別愛論道
跟他們這種人論我說實在的
只要開口我就感覺是一種痛苦
我甘願去服務一個阿婆
服務一個歐巴桑
他們面臨到生活上有什麼樣的
衍生出他們心不自在
煩慮苦惱的事情
這再煩我都樂意服務
與這些自認為他是修道人的
不要說什麼
開口我就感覺
實在是一種無奈與痛苦
修道人很難相處
這是多出來的閒話
因為如果自認為自己在修道
這就是表示說
你已經有所標榜了
而有所標榜
你的行為自然就難免會顯露出
你是清高的別人是污濁的
這是一般修道人
沒辦法讓人很親切接受
你的行為
與你的沒辦法讓人接受
你所說的道理再好
人家也順便不接受
所以還是像我這樣
雖然道理不好
因為我與這些同修歐巴桑
相處也不會擺架子
也不會有那種修道人裝成這樣
無精打采的姿勢
所以道理雖然不好
但是人家他們樂意聽
這贏你們的差別就是這個地方
繼續我來恭讀經文
然後再來白話解釋
***********
夫大塊載我以形
勞我以生
佚我以老 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
乃所以善吾死也
*******以上須補上

夫藏舟於壑
藏山於澤
謂之固矣
然而夜半有力者
負之而走
昧者不知也
藏小大有宜
猶有所遁
若夫藏天下於天下
而不得所遁
是恆物之大情也
特犯人之形
而猶喜之
若人之形者
萬化而未始有極也
其為樂可勝計邪
故聖人將遊於物
之所不得遁而皆存
善夭善老善始善終
人猶效之
又況萬物之所係
而一化之所待乎
************
這一段在說
大自然賜我們這個形體
用生存讓我們勞碌
可是它的設計可說是非常完美
生本來就要勞碌的
而勞碌總是不能一輩子
都讓我們勞碌吧
所以它用老讓我們獲得清閒
用死讓我們獲得安息
因此我們若是感覺說
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死也應該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也就是說你若是喜歡所謂的生
你不就應該連死都喜歡下去啊
因為像剛才我的解釋
生是勞碌
但若是勞碌一輩子就沒意思了
所以大自然
它就給你能獲得清閒的機會
老來獲得清閒
若是老來的清閒有夠長久
也沒有意思啊
它就以用死讓你獲得安息
所以你若是認為
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死你要將它看成
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然後這個經文又啵一下
好像又接得不太好了
但這是比喻啦
他說船停在山的溪谷裡面
溪谷才藏在大澤之中
我們一向若是認為這樣
就很安穩了
誰知道那種有能力的人
他也可以在三更半夜
將這艘船開走哦
船被開走了你還睡得很入眠哪
你都還不知道
這艘船已經被人開走了
一向我們的想法
將小的東西藏在大的東西裡面
一定都藏得下去
這樣感覺很適當
但就是沒有人會將天下
把它藏在天下之中
你若是將天下藏在天下之中
就永遠都不會不見了
這句話聽起來
真的大家會摸不著頭緒
什麼叫作
將天下藏在天下之中
簡單說就是說
你就保持這樣就好了
你何必有那種所謂的藏
也就是所謂的藏
若是別人有心要偷
你再怎麼藏也藏無路
應該是你的它也跑不掉
你再怎麼放它也是你的
若是我們應該失去的
你再怎麼留心
你再怎麼保存再怎麼藏它
不是你的一樣也是會失落掉
所以將天下藏在天下之中
就是保持原狀嘛
就是去順應它
應該是我的它不可能失去
不是我的
我用盡心機如何藏它
它一樣也是要失落
這也是一個實相啊
但是
你們就是不要去順應這個實相
有東西你想要擁有
你就會設法要如何繼續去持有
你就會用盡辦法去藏它
去防範它
其實我相信我剛才的比喻
大家應該能夠了解啦
真的是我的不必去顧它
它也不會不見了
不是你的
你如何用心也真正沒有用
希望這個實相大家接納
這樣就不會被我們所擁有
的東西控制我們了
我們今天眾生會有那麼多的
煩慮苦惱與束縛的枷鎖
就是都在
我們喜歡想要擁有的東西
的身上所發出來的
你若是能夠以這句話說
將天下託付在天下之中
這是大自然物理的本性
你就能夠擁有而不會執著
你若是擁有而不執著
你就不會有枷鎖來綑綁你了
所以這句也是解脫的法句
要不然船開入藏在山谷中
一樣的啦
三更半夜被人偷開走了
你還睡得很入眠哪
道理這樣的舉證雖然很簡單
問題也是大家要去應用它
你若是不應用
你在生活的過程
繼續被這些煩慮苦惱打擾你
這是你自己不去應用的
解脫的法門我可說
每一天都傳達給諸位
你們不應用
那是你們的事情
我的職責就只是負責
做傳達而已
一般啦我們眾生的習性
就像現在的這句法句一樣
我們得到這個形體
也就是說得到這個生命
我們會非常的高興
但是我們都沒有注意到
我們這個生命它不是長久的
這個形體是會隨著時空
而來衰老來死亡
它是不斷在變化的
這個實相大家也都知道
但是大家也一樣都沒有在注重
也是一樣繼續在執著這個形體
繼續為了擁有生命擁有形體
而高興
但是站在道法的角度
來看這些芸芸眾生
得到這個形體之後的高興
他們會真正搖頭
連這種的都在高興了
世間應該高興的事情
不就是太多太多了
若是這樣的話
世間應該呈現出非常快樂才對
為何還有這句話說
人生十之八九都是不如意的
就連有生命
你們都高興得這型的
世間應該要高興的事情
有很多很多才對
像這種那麼短暫
隨時都在變化
隨時都趨向於死亡的生命體
你就高興得這型的
那麼這樣世界還有什麼
是不會讓我們快樂的
應該這個世界會很快樂才對
因此
聖人他們跟我們這些芸芸眾生
的思想不同
這就好像我剛才所比喻的
凡夫是走向
不平凡與複雜的方向
聖人是走回來
他是走回平凡與簡單
所以聖人不要為了這些世俗事
所謂的對與不對
高興或是苦惱
來打擾自己的心
所以他們的心
他們就能夠跳出所謂的物外
在我們一直追求的這些物質外
他的心在物質以外
與眾生心不同
眾生心是都追逐在物質之上
所以
我們被這些物質控制了我們
所以我們才不自由
我們才會變成
是被物質奴隸的傀儡
但是聖人不是
他們的心
是在眾生追求的物質之外
所以人家他們可以遨遊於太虛
獲得所謂的逍遙與自在
他們對於老
他們感覺這是很正常很自然的
他們對於死
他們也感覺很正常很自然
所以他們的心境能夠保持
善始善終
若是能夠合乎於自然
什麼事情就沒有好壞了嘛
所以這才是真真正正
一輩子完全都是美好的
是一種圓滿的境界
我們今天我們無法獲得圓滿
問題就是出在
我們沒辦法
將眾生知見下所謂的壞
也是看成好的
今天你若是不要分好壞
你就能夠善始善終
所以這是我們人應該學習的
應該把持的心境
因為它才是真真正正
萬物的根本
它才是真真正正萬物的根本
它才是一切萬物所應該依止的
依存的大道
這一篇的道理
它是強調在大自然之道
這種大自然之道
就是真真正正所謂的
無字真經
因為它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它用很簡單的陰陽造化
來為我們說法
這個才是至道
看這個才真正有辦法掌握道體
在變成了文字
變成了名相的說法裡面
反而與這些無字
呈現在我們眼前大自然的造化
相比
那個我們的掌握性
可說是差得很多
所以難怪西遊記裡面
唐三藏帶了悟空八戒悟淨
到了西方雷音寺取經
本來釋迦牟尼佛
給他們取的是無字真經
問題就是東土眾生福報不夠
出了這隻潑猴他認為說
無字真經
怎麼有辦法傳大自然的法則
哪有辦法傳佛法呢
就一定要換有字的
所以在有字的換好了之後
釋迦牟尼佛搖
說東土眾生沒有福報
要看有字的不懂得看無字的
今天我為諸位在所說的
雖然表面上所放的是南華經
它也是有字的
問題我要傳達的
是那個無字真經
那個隨時呈現在你們眼前的
大自然的法則
希望大家好好去研究無字真經
因為時間的關係
我今天與諸位共修到此
在此恭祝大家
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闔家平安
再見
標籤:
瀏覽次數:57    人氣指數:57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莊子南華經】 第六十一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莊子南華經】第六十三集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