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男性不喜歡被叫宅男,但自稱「宅女」的女生卻愈來愈多。不同於「宅男」似有若無的自我貶抑,許多女生強調「宅女是享受一個人的寂寞與美好」,並且要在部落格分享宅女心情。
「宅女最好的朋友叫宅配。」部落格作家劉梓潔在「不為人知的宅女生活」文裡,說得一針見血。現在衣服、書籍、CD甚至食物,上網、動動滑鼠就可召喚進門,她們是牛爾愛美網和博客來網路書店的忠實買家。
她形容,宅女用單柄小鍋子吃麵,「沒必要多洗一個碗」,花在離家最近的屈臣氏、康是美和頂好超市的時間,可能比家庭主婦還長,並且會一個人看電影,同時祈禱兩邊座位別坐人。
「宅女」被定義為「喜歡一個人過活」,卻非獨活。住台北木柵的劉小姐養了兩隻貓,下班就在家聽音樂看書看連續劇,貓咪不吃別人給的食物,為此她與貓相依為命,難出遠門。
上班族葉小姐下班喜歡賴在家裡上網,在網拍享受尋寶樂趣,她身上的衣服,九成都是購自網路,「感謝這項發明,逛街不用跟人擠!」她不認為「宅」是貶抑,「能跟自己好好相處,也是一門藝術。」
你好宅!」 大學宿舍成宅男大本營
大學校園內,有越來越多人每天窩在宿舍上網、打電動,除了上課外很少出寢室,正餐進食不正常,常吃泡麵度日。他們常互嘲是「宅男」、「寢男」,或暱稱為「阿宅」、「阿寢」。「醒醒吧,阿宅!」也成為網路流行語,呼籲這些「宅男」不要再足不出戶,沉迷在自我世界。
足不出戶 不修邊幅
「宅男」源自日文的「御宅族」,原本指對於動畫、漫畫、電玩等相關產品或動態極度狂熱者。但演變到後來,許多人把整天不出門、不修邊幅的男生也稱作「宅男」,因為這兩種人在行為和外型上有些類似。
台灣現在的「宅男」定義,其實已和日本原本的「御宅族」相去甚遠,成了台灣本土新興的「宅男文化」。
正事閒事 都靠電腦
台大電資學院學生小偉說,因為作業和報告都要透過電腦完成,所以自然而然多數時間都待在電腦前。他最高紀錄曾在趕期末報告時「宅」在宿舍六天,不過他不是都在念書、趕作業,而是趕報告累了就上MSN或打電動,「正事、閒事都在電腦前完成」。
頭髮散亂 像剛起床
小偉隨時看起來都像剛起床的樣子,頭髮散亂、衣服總是穿那一件,因此被同學稱做「宅男」。不過他認為,這就是他的生活模式,無所謂好或壞。他強調,還是會在適當的時候、用適合的裝扮出現,只不過平常懶散,既然能在宿舍解決一切,「何必為了出門而出門呢?」
大家都宅 毫不自覺
不少交大學生封交大是「宅男大本營」,由於男生比率高、住宿者多,加上理工科系學生原本就得長時間使用電腦,因此很多人都從早到晚「宅」在宿舍裡。
交大黃同學形容,大概八成住宿的同學都是沒課的時候從早到晚待在宿舍裡面,反正學校附近什麼都沒有,待在宿舍上網、打電動、上MSN還比較有趣。「當大家都是宅男的時候,就不覺得自己宅了」。
交大阿宅 真的很多
交大學生聯合會去年底為此辦了「阿宅,你在玩三小」趣味競賽,希望讓阿宅們走出宿舍、參與活動。學聯會活動部長姚仕文說,一開始只是用個有趣的活動名稱,把戶外遊戲、機智問答等三個小活動湊在一起宣傳,沒想到「阿宅」名號一出,各界反應熱烈,將近兩百人報名參加活動,大家才確認,交大阿宅真的很多。
13%大學生 網路成癮
整天待在宿舍上網的「宅男」,當心成為網路成癮者。成大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柯慧貞指出,台灣的大學生約有百分之十三有網路成癮現象,其中男性高於女性、住學校宿舍者也比外宿學生比率高。
柯慧貞說,很多人長時間使用網路無法自拔,造成生理、心理和人際關係都出現問題,就可能已出現「網路成癮」的症狀了。至於成癮的原因,可能是很多學生沒有做好時間管理,一個人不知道該做什麼事,於是就不斷上網。
很多網路成癮者無法和人有正常的人際互動。柯慧貞說,網路有匿名的特性,可以不用馬上面對面被對方評價,讓網路成癮者可以在虛擬世界中比在一般情況下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