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516681
 tomhuang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黑心冬瓜茶 --- 2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最小的7-11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波士頓魅力 金融典範 不做紐約
作者: tomhuang 日期: 2006.07.10  天氣:  心情:

波士頓魅力 金融典範 不做紐約,做世界籌資中心

作者:陳怡貝 攝影:道富銀行提供

天時、地利、人和,造就波士頓成為世界籌資中心的地位。

台灣要朝向華人圈理財中心發展,除了延攬好人才、改善金融環境外,更不能錯過即將崛起的中國大陸市場。


如果紐約的金融業像璀璨的熠熠繁星,那波士頓的金融業就是底蘊深厚、曖曖含光的金礦。

旅居波士頓20多年的富達證券董事長童台琴比較,「紐約是一個交易中心,追求短線,快來快去;波士頓是貿易起家的城市,有雄厚資本,且追求長期穩健經營,步調比較慢。」

重點是,對籌資有概念的人士都知道,絕對不能錯過波士頓。

2003年底,當時的財政部長林全領團的赴美招商團,除了紐約,就只到波士頓。

「每回到美國做巡迴演說會,第一站去紐約,第二站一定去波士頓!」明基集團董事長李焜耀曾如此表示。他形容,波士頓金融區有眾多的基金公司與經理人,大老闆們要見到這些手上動輒掌握幾十億美元的基金經理人,還要坐在黑頭車裡排隊呢!

為何波士頓有此魔力?

崛起 貿易繁榮,基金重鎮

波士頓以貿易起家,早期是美國東岸最富有、開放且先進的城市。隨貿易興盛而繁榮的金融業,主要也以與貿易息息相關的資產管理為主。

波士頓的金融區大致位於濱海的幾條大街上。迥異於查理河畔,英格蘭風格強烈的典雅老街坊,波士頓的金融區有最現代化的街廓、摩登大樓,及裝束最正式的商務人士。

幾條街交織的金融區,為波士頓開創許多資產管理的第一名。

從1924年,麻薩諸塞投資信託金融服務公司(Massachusetts Investment Trust)發起成立美國第一支共同基金,並由道富銀行(State Street Corp.)擔任保管銀行,即奠定波士頓為世界籌資中心(Funding center)的地位。

25年後,共同基金業還是微不足道的行業,整個美國只有100檔共同基金、20多家基金業者時,大部分都設在波士頓。

不止第一支共同基金,貨幣基金、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指數股票型基金(ETF)等新金融商品也都起源於此。

除了積極開發新商品,這蕞爾之地也孕育了世界最大的基金公司與保管銀行。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與美世投資顧問公司(Mercer Investment Consulting)的調查,全球前五大基金公司中,起源於波士頓的富達投資公司(Fidelity Investments)、道富全球顧問公司(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ers)、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分居1、2、5名。其中,富達在全球市占率9%,管理資產約1.4兆美元。

其他業者如威靈頓管理公司(Wellington management company)總部亦在波士頓,而中小型基金業者更是不計其數。

環境 兼具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地利、人和,」童台琴用簡單的句子概括波士頓金融業之所以興盛的原因。

波士頓是美國東北海岸最古老的海港之一,港灣優良,港口距歐洲較美國東岸其他城市近,因著「地利」,歐美長期的海上貿易促進了波士頓的發展。

也因位處新英格蘭區,文化內涵高,使全世界各地有錢人都願意到波士頓觀光、置產。

「人和」則是波士頓最無法被取代的優勢。早在1909年,麻省就領先全美各州通過信用合作社法。「對新金融商品態度開放,採完全負面表列,同時風險管理要求高,是一個有紀律且開放的新金融環境,」擁有波士頓大學博士學位的淡江大學財務系教授林蒼祥分析。

此外,哈佛、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大學等一流大學,更是為波士頓的金融業提供源源不絕的頂尖人才。

每個偉大城市的興盛,無可避免有些機緣。波士頓的金融業在貿易成長稍歇後,曾一度無以為繼。但1970年代後,員工退休計畫ERISA(Employee Retirement Income Security Act)、401K退休法案接連實施,巨額的退休金資產,又為波士頓基金業與資產管理業提供最佳的「天時」。

啟示 台灣能蛻變為波士頓?

當許多人在為台灣尋找出路時,波士頓的模式,可成為台灣發展典範。

早在1997年,就曾有國際金融專家建議,台灣不妨朝向波士頓的籌資中心模式發展。但時至今日,台灣卻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不認為台灣,或是任何亞洲國家的銀行,有機會成為道富這種保管銀行,」負責道富泛太平洋區業務的執行副總裁謝錦強說得很坦白。

基金業方面,由於台灣富人很多,童台琴則很樂觀,「台灣很有機會出頭,前提是,要有開放且進步的金融法規環境。」

此外,人才不足讓金融界人士非常憂慮。瑞士銀行執行副總裁曾淑芬就曾抱怨,台灣極度缺乏有商品設計能力的人才。

林蒼祥強調,波士頓最無法被取代的就是「人才」,台灣應從教育著手,除了承認對岸學歷,還要仿效波士頓提供高額獎學金,吸引全華人最頂尖的人才來台灣就學與工作,「拿出當年發展科技業的魄力,把最好的人才延攬回國!」

波士頓金融業今日的榮景是走了一百年的成就。台灣有機會成為華人圈的理財中心嗎?只要願意、肯改變許多限制,或許並不是完全不可能。
標籤:
瀏覽次數:4    人氣指數:4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黑心冬瓜茶 --- 2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最小的7-11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