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048531
 柳岸花酩又逸春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那先比丘經》2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那先比丘經》4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那先比丘經》3
作者: 柳岸花酩又逸春 日期: 2012.02.28  天氣:  心情:
《那先比丘經》3


至明日,『沾彌利望群』及傍臣白王言:「當請那先不?」

王言:「當請。」

『沾彌利望群』言:「請者,當使與幾沙門俱來?」

王言:「自在。那先與幾沙門俱來。」

主藏(主管財務)者名慳。

慳白王言:「令那先與十沙門共來可。」

如是至三。

王瞋恚言:「何故齊令那先與十沙門共來?」

王言:「汝字慳。不妄強惜王物自汝物。當云何,汝逆我意。當有誅罰之罪。可言,可哀,赦汝過。今我作國王,不堪飯沙門耶?」

慳大恐怖,不敢復語。



『沾彌利望群』到那先所。為作禮,白言:「大王請。」

那先言:「王當令我與幾沙門共行?」

『沾彌利望群』言:「自在,那先與幾沙門共行?」

那先便與『野和羅』八十沙門共行。

『沾彌利望群』旦欲入城時,於道中,並問那先:「往曰對王言,無有那先。何以?」

那先問『沾彌利望群』:「卿意何所為那先者?」

『沾彌利望群』言:「我以為,喘息出入,命氣為那先。」

那先問言:「人氣一出,不復還入。其人寧復生不?」

『沾彌利望群』言:「氣出不復還入者,定為死。」

那先言:「如人吹笳,氣出不復還入。如人持鍛金笛吹火氣。一出時,寧得復還入不?」

『沾彌利望群』言:「不復還。」

那先言:「同氣出不復入。人何故猶不死?」

『沾彌利望群』言:「喘息之間我不知。願那先為我曹解之。」

那先言:「喘息之氣,皆身中事。如人心有所念者,舌為之言,是為舌事。意有所疑,心念之,是為心事。各有所主。視之虛空,無有那先。」

『沾彌利望群』心即開解。便作優婆塞。受五戒。



那先便前入宮,到王所上殿。

王即前,為那先作禮,而却。

那先即坐。八十沙門皆共坐。王手自持美飯食,著那先前。

飯食已竟,澡手,畢訖。

王即賜諸沙門人一張疊袈裟,革屣各一緉。賜那先、『野和羅』各三領袈裟,各一緉革屣。

王語那先『野和羅』言:「留十人共止。遣餘人皆令去。」

那先即遣餘沙門去。與十人共止留。

王敕後宮諸貴人伎女。悉出於殿上帳中:「聽我與那先共難經道。」

時,貴人伎女悉出於殿上。帳中聽那先說經。

時,王持座,坐於那先前。



王問那先,言:「當道說何等?」

那先言:「五欲聽要言者,當說要言。」

王言:「卿曹道何等最為善者。用何故作沙門?」

那先言:「我曹輩欲棄世間苦惱。不復更後世苦惱,故作沙門。」

王言:「沙門者悉爾不?」

那先言:「不悉用是故作沙門。中有負債作沙門者。中有畏縣官作沙門者。中有貧窮作沙門者。」

那先言:「我但說:『欲脫愛欲苦惱,滅今世懃苦。』至心未道作沙門者耳。」

王言:「今卿用是故作沙門耶?」

那先言:「少少作沙門,有佛經道。是故欲棄今世、後世苦惱作沙門。」

王言:「善哉!善哉!」



王問言:「寧有人死後復生不?」

那先言:「人有恩愛貪欲者。後世便復生為人。無恩愛貪欲者。後世便不復生。」

王言:「人以一心念正法。後世不復生耶?」

那先言:「人一心念正法、智慧及餘善事。後世不復生。」

王言:「人以善心念正法與黠慧者。是二事,其義寧同不?」

那先言:「其義各異不同。」

王言:「牛馬六畜,各自有智謀,其心不同。」

那先言:「王曾見穫麥者不?左手持麥,右手刈之。」

那先言:「黠慧之人,斷絕愛欲。譬如穫麥者。」

王言:「善哉!善哉!」



王復問:「那先,何等為餘善事者?」

那先言:「誠信、孝順、精進、念善、一心、智慧,是為善事。」

王言:「何等為誠信者?」

那先言:「誠信解人疑。信有佛,信經法,信有比丘僧,信有羅漢道,信有今世,信有後世,信孝父母,信作善得善,信作惡得惡。信有是,以後心便清淨,去離五惡。」

「何等五?」

「一者婬劮。二者瞋怒。三者嗜臥。四者歌樂。五者疑人。不去是五惡。心意不定。去是五惡。心便清淨。」

那先言:「譬如遮迦越王。車馬人,從厲度。令水濁惡,過度以去。王渴,欲得水飲。王有清水珠,置水中,水即為清。王便得清水飲之。」

那先言:「人心有五惡,如濁水。佛諸弟子度脫生死之道。人心清淨,如珠清水。人却諸惡,誠信清淨如明月珠。」

王言:「善哉!善哉!」



王復問那先:「精進誠信者云何?」

那先言:「佛諸弟子自相見輩中,說諸清淨。中有得『須陀洹道』者。中有得斯陀含道者。中有得阿那含道者。中有得阿羅漢道者。因欲相效行,誠信,便得度世道。」

那先言:「譬如山上大雨。其水下流廣大。兩邊人俱不知水淺深。畏不敢前。若有遠方人來。視水,隱知水廣狹深淺。自知力勢,能入水,便得過度去。兩邊人眾便隨後度去。佛諸弟子如是。人心清淨,便為『須陀洹道』。得斯陀含道。得阿那含道。得阿羅漢道。善心精進,得道如是。佛經說言。人有誠信之心,可自得度。世人能自制,止却五所欲。人自知身苦惱,能自度脫。人皆以智慧,成其道德。」

王言:「善哉!善哉!」



王復問那先:「何等為孝順者?」

那先言:「諸善者,皆為孝順。凡三十七品經皆由,於孝順為本。」

王言:「何等為三十七品經?」

那先言:「有四意止,有四意斷,有四神足,有五根,有五力,有七覺意,有八種道行。」

王復問那先言:「何等為四意止者?」

那先報王言:「佛說:一為觀身,身止。二為觀痛痒,痛痒止。三為觀意,意止。四為觀法,法止。是為四意止。」

王復言:「何等為四意斷?」

那先言:「佛說已,分別止四事,不復念,是為四意斷。以得四意斷,便自得四神足念。」

王復問:「何等為四神足念?」

那先言:「一者,眼能徹視。二者,耳能徹聽。三者,能知他人心中所念。四者,身能飛行。是為四神足念。」

王復問:「何等為五根者?」

那先言:「一者,眼見好色、惡色,意不貪著,是為根。二者,耳聞好聲、惡罵聲,意不貪著,是為根。三者,鼻聞香臭,意不貪著,是為根。四者,口得美味苦辛,意不貪著,是為根。五者,身得細滑,意亦不喜,身得麁堅,意亦不惡,是為五根。」

王復問:「何等為五力者?」

那先言:「一能制眼。二能制耳。三能制鼻。四能制口。五能制身。令意不墮,是為五力。」

王復問:「何等為七覺意者?」

那先言:「一意覺意。二分別覺意。三精進覺意。四可覺意。五猗覺意。六定覺意。七護意。是為七覺意。」

王復問:「何等為八種道行?」

那先言:「一直見。二直念。三直語。四直治。五直業。六直方便。七直意。八直定。是為八種道行。凡是三十七品經,皆由孝順為本。」

那先言:「凡人負重致遠,有所成立,皆由地成。世間五穀、樹木、仰天之草,皆由地生。」

那先言:「譬如師匠,圖作大城,當先度量,作基址已,乃可起城。」

那先言:「譬如伎人欲作,當先淨除,地平乃作。佛弟子求道,先行經戒,作善因,知勤苦,棄諸愛欲,便思念八種道行。」

王言:「當用何等棄諸愛欲?」

那先言:「一心念道,愛欲自滅。」

王言:「善哉!善哉!」



王復問那先:「何等為精進者?」

那先言:「持善助善是為精進。」

那先言:「譬若垣牆欲倒,從傍柱之。舍欲傾壞,亦復柱之。」

那先言:「譬若國王遣兵,有所攻擊。兵少弱,欲不如。王復遣兵往助之,便得勝。人有諸惡,如兵弱,人持善心,消惡心,譬如國王增兵得勝。人持五戒,譬如戰鬪得勝,是為精進助善如是。」

那先說:「經言:精進所助,致人善道。所致善者,無有逮斯。」

王言:「善哉!善哉!」



王復問那先:「何等為意,當念諸善事者?」

那先言:「譬若取香華。以縷合連繫,風不能吹散。」

那先復言:「譬王守藏者。知中金銀珠玉琉璃珍寶有幾所。」

那先言:「道人欲得道時,念三十七品經。佛道意念,當如是正,所謂脫人。人有道意,因知善惡,知當所行。別知白黑,思惟以後,便棄惡就善。」

那先言:「譬如王有守門者,知王有所敬者,有所不敬者,知有不利王者。所敬利王者,便內之。王所不敬者,不利王者,即不內。人持意若是,諸善者當內之,諸不善者不內。意制人善惡如是。」

那先說經言:「人當自堅守其意及身六愛欲,持意甚堅。自當有度世時。」

王言:「善哉!善哉!」



王復問那先:「何等為『一其心者』?」

那先言:「諸善,獨有一心最第一。一其心者,諸善皆隨之。」

那先言:「譬若樓陛,當有所倚。諸善道者,皆著一心。」

那先言:「譬若王持四種兵,行戰鬪。象兵、馬兵、車兵、步兵,王行,出諸兵,皆隨引前後。佛經、善事皆隨一心,如是。」

那先說經言:「諸善一心為主。學道人眾多,皆當歸一心。人身死生,過去如流水,前後相從。」

王言:「善哉!善哉!」



王復問那先:「何等為智?」

那先言:「前已對王說。是人智,斷諸疑,明諸善。」

那先言:「譬如持燈火,入冥中室。便亡其冥,自明。人智如是。」

那先言:「譬若人持利刀截木。人以智截諸惡,如是。」

那先言:「人於世間,智最為第一。度脫人生死之道。」

王言:「善哉!善哉!前後所說經種種智,善也!」



王復問那先:「佛經但為趣欲却諸惡事耶?」

那先言:「然,是所說種種諸善者,但欲却一切惡。」

那先言:「譬若王發四種兵,象、馬、車、步兵,行戰鬪。初發行時,意但欲攻敵耳。佛經說種種諸
善,如是,但欲共攻去諸惡耳。」

王言:「善哉!善哉!說經甚快也!」



王復問那先言:「人心趣善惡道。續持身?『故神』行生乎?更貿『他神』行生耶?」

那先言:「亦非『故身神』。亦不離『故身神』。」

那先問王:「王小時,哺乳時,身至長大時,續故身?非?」

王言:「小時身,異。」

那先言:「人在母腹中,始為精時,至濁時,故精耶?」「異。」

「堅為肌骨時,故精耶?」「異。」

「初生時,至年數歲時,故精耶?」「異。」

「如人學書,傍人寧代其工不?」

王言:「不能代其工。」

那先言:「如人法,有罪?」語王,王不能解知。

王言:「如人問那先解之,云何?」

那先言:「我故小時,從小兒至大,續故身耳。大與小時,合為一身。是命所養。」

那先問王:「如人然燈火。至天曉時不?」

王言:「人然燈火油至曉時。」

那先言:「燈中炷,一夜時,續故炷火光不?至夜半至明時,故火光不?」

王言:「非故火光。」

那先言:「然燈火,從一夜至半夜。復更然燈火耶?向晨時,復更然燈火耶?」

王言:「不。中夜更然火,續故一炷火,至明。」

那先言:「人精神,展轉相續,如是。一者去,二者來。從精神,至老死。後精神,趣所生。展轉相續是,非故精神,亦不離故精神。人死以後,精神乃有所趣,向生。」

那先言:「譬如乳湩作酪。取上脂,作醍醐。與酪酥、上脂,還復名作乳湩。其人寧可用不?」

王言:「其人語不可用。」

那先言:「人神如乳湩。從乳湩成酪,從酪成脂,從脂成醍醐。人如是,從精沫至生、至中年,從中年至老、至死。死後精神,更受身生。人身死,當復更生受一身。譬若兩炷更相然。」

王言:「善哉!善哉!」



王復問那先:「人不復生後世。其人寧能自知不?復生不?」

那先言:「然!有能,自知不復於後世生。」

王言:「何?用知之?」

那先言:「其人自知無有恩愛。無有貪欲,無有諸惡。用是,自知不復生後世。」

那先問王:「譬若田家種穀。大得,收斂,盛簞簟中。至於後年,不復耕種。寧復望得穀不?」

王言:「不復望得穀。」

那先言:「道人亦如是。棄捐苦樂恩愛,無所復貪。是故,自知後世不復生。」

王言:「善哉!善哉!」



王復問:「其人於後世不復生者。於今,寧有智異於人不?」

那先言:「然!異於人。」

王言:「明與智為同不?」

那先言:「明與智等耳。」

王言:「人有明智,寧能悉知眾事?作一事,成五事耶?」

那先言:「作眾事,所成非一。譬若一地種穀。當其生時,各各自生種類。人身五事,皆用眾事。各有所成。」

王言:「善哉!善哉!」



《待續》








 
標籤:
瀏覽次數:170    人氣指數:970    累積鼓勵:4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那先比丘經》2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那先比丘經》4
 
住戶回應
 
時間:2012-03-08 12:52
她, 66歲,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2-03-08 12:51
她, 66歲,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